1.地质灾害预警有几种

2.气象地质灾害风险高和风险较高的区别

3.地质灾害风险基本概念及内涵

4.山西气象局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当地该做好哪些防御措施?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自然灾害_地质灭害气象风险是什么意思

地质灾害**预警信号是指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较高。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划分:

按照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分为四级,由弱到强分别为:

蓝色(四级):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有一定风险。

**():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风险较高,为准备级,告知到受威胁群众及相关工作人员,做到思想警惕,行动上有所准备。

橙色(二级):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风险高,为待命级,为撤离做好一切准备。

红色(一级):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风险很高。为撤离级,按照防灾减灾预案确定的路线、地点进行有组织的撤离,如发生灾害要同时组织开展自救互救行动。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的含义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是指自然、气象等相关部门根据地质背景、地质灾害发生和变化规律,结合降水情况及天气预报预测结果,通过会商、研判,作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预测,并联合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信息,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取相应预防措施的行为。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的发布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我国实行地质灾害预报制度。预报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等。地质灾害预报由县级以上人民自然主管部门会同气象主管机构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预报。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地质灾害**预警信号

以上内容参考:淮南市人民-什么是地质灾害**预警?

地质灾害预警有几种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响应等级含义:

四级预警:蓝色预警,表示预警区内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较低。

预警:**预警,表示预警区内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

二级预警:橙色预警,表示预警区内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高。

一级预警:红色预警,表示预警区内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较很高。

气象地质灾害风险高和风险较高的区别

五种

地质灾害预警有五种,分别为巨灾、大灾、中灾、小灾、微灾,按照未来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来划分。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概念及主要影响因素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是指在一定地质环境和人为活动背景条件下,受气象因素的影响,某一地域、地段或地点在某一时间段内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小。它是真实世界遭受损失可能性的一种状态,而不是真实发生的一种状况。由于人类防御灾害能力和实施防灾措施的不同,这种可能性的状态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或部分发生。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基于地质灾害的主要控制因素(地层岩性、地质结构、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等)和激发因素(降雨、地震、冰雪消融、人为活动)通过模型运算来开展工作,控制因素是基本条件,激发因素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时段、不同地段常常表现出较大差异。

地质灾害

广义的地质灾害是指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地球内动力、外动力、人为作用力)为主导的自然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火山、地震、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砂土液化、坑道突水、煤层自然等。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3年11月24日院令第394号)规定,狭义的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广东省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的省份之一,各类地质灾害分布广,活动频繁、危害严重,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是主要灾害类型。

地质灾害风险基本概念及内涵

气象地质灾害风险高和风险较高基本一样,没有区别,都是对风险作出一定层次的评价。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科学部署和实施减灾、防灾工作的基础依据。

地质灾害风险可定义为:地质灾害发生并导致一定损失水平的可能性。

1999年, 我国开始国土专项大调查, 将地质灾害调查列于重要地位, 全国确定了1530余个县(市) 作为重点调查对象, 最终建立县(市)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依据。在现有执行的国家地质灾害?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国土部, 2006年) 规范中,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依据是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 但忽视了灾害的易损性区划在地质灾害区划中的影响, 调查时虽然已经把历史灾害的损失及潜在的威胁均已经调查清楚,

在规划中却无法加以综合分析区划, 导致依据现有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形成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真正在实际中应用尚存在一定距离。因此,

综合地质灾害易发性与易损性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应运而生,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1项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非工程性重要措施,

成为21世纪防灾减灾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近年来, 地质灾害风险研究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

众多学者主要集中从地质灾害属性特征、风险构成、易损性及其在灾害风险评价中的地位方面及评估理论与方法方面的研究,

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科学体系。综合国内外有关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成果, 基本达成的共识就是风险评估依据? 风险度( R ) = 危险度(H ) %易损度(V)

来进行评估是合理的。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对风险区发生不同强度地质灾害活动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的定量化分析与评估。主要包括危险性、易损性及期望损失分析3方面的研究。目前使用较多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经验模型法、数理统计模型法、神经网络法、信息模型法、模糊评判模型法、灰色模型法、模式识别模型法和非线性模型法等。此外,

还派生出了多种方法结合的评价方法, 如模糊聚类综合评价、灰色聚类综合评价、物元模型综合评价等方法。整个系统分析一般用层次分析法。

整个风险评价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地质灾害因子分析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风险评价等。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国土规划,重大工程选址以及地质灾害治理、监测、预报及制定救灾应急措施和保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我国已相继开展了全国和区域性的风险评价与区划;开展了部分地区-

多发县(市) 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危险性评价;部分建设用地的危险性和风险性评价;重大工程(如三峡水库、青藏铁路等) 的危险性和风险性评价:

(1) 为国土规划和重大工程选址提供依据。通过对地质灾害进行全国和区域性的风险评价与区划,可以为各种重大工程建筑的选址,合理利用土地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各种工程活动和土地开发利用,都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各种重大工程建筑应建在地质灾害风险程度较低的地区。

(2) 为防治地质灾害提供依据。通过对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可以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依据;对发生规模不同的地质灾害取不同的防治措施进行治理或综合治理。如果地质灾害危险性低、易损性小,则宜用工程防治措施;如果地质灾害危险性高、易损性大,则应用躲避或搬迁措施;在无法躲避、无合适搬迁地址,或不允许搬迁时,则宜用高标准的工程措施。

(3) 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提供依据。通过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期望损失分析,可以为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站的选点提供依据。对重点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对各种地质灾害信息进行分析,作出预报、预警,使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4) 为地质灾害的应急措施提供依据。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风险评价,提出在发生不同规模地质灾害时的应急方案,并为灾后重建提供依据。

(5) 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地质灾害除受自然因素控制外,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环境而引起,因此,合理开发利用环境、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或减小地质灾害损失是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风险管理和减灾管理的基础。针对不同目的实施不同种类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包括点评价、面评价和区域评价。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结果,依据风险程度的不同,管理部门可以制定出相应的减灾政策,部署实施减灾工程,使减灾管理做到有的放矢。风险评价成果可以为国土规划,重要工程选址,地质灾害治理、监测、预报及制定救灾应急措施和保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山西气象局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当地该做好哪些防御措施?

一、地质灾害定义

地质灾害属于灾害的一种类型,目前对灾害尚无公认的严格定义。联合国灾害管理培训教材将其定义为: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或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它引起普遍的人类、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的社会只利用其本身的所能应对的能力。

韦氏字典的定义是:一个突然发生的、造成巨大物质破坏和损失以及危难的不幸。

牛津字典定义为:突然发生的巨大灾祸或不幸。

从以上定义可知,灾害是一种自然的或人为因素引起的不幸(或过程),它对人

类的生命财产、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的基础——与环境造成了危害和破坏,是自然界的一种灾变过程。它的发生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灾害是由危害人类的生命财产以及环境损失构成的。危害是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生命财产以及环境或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并达到造成灾害程度的罕见的或极端的。危害是致灾因子,只有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危害才称其为灾害。

对地质灾害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代表性的有:

地质灾害是由于地质作用使地质自然环境恶化,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毁损或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发生严重破坏的(或过程)。

地质灾害是指各种(天然的和人为的)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建设事业(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的灾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地质灾害活动及其对人类造成破坏的可能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部行业标准《地质灾害分类分级》用的地质灾害的定义,侧重于地质灾害发生结果的评估等级,其定义为:地质灾害(geological disaster)是地球在内动力、外动力或人类工程活动作用下发生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产生活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与环境的不幸的地质。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其次包括煤层自燃、矿井突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院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内涵应该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强调致灾的动力条件,主要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才是地质灾害;第二,强调灾害的后果,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损毁的地质称为地质灾害,而那些仅仅是地质环境恶化,但并没有直接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环境的地质,称其为环境地质问题。

在上述地质灾害定义的各种描述中,院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是具有法律地位的,可作为确定研究内容的依据。

二、地质灾害风险定义

“灾害”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一定规模的的发生概率。灾害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具有潜在损害性的物理过程或行为;二是表明其发生可能性的威胁状态或条件。灾害造成的后果有大有小,有的是直接的影响,有的是间接的。这取决于灾害发生区内承灾体的属性特征及其受到影响的程度(即易损性)。因此,就提出了“灾害风险”的概念,其通常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二是如果发生灾害,可能造成的后果。灾害风险水平则是二者作用的综合结果(图1-1)。

图1-1 灾害、风险因素、易损性和风险之间的概念关系(据Alexander,2002)

许多学者和机构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风险定义,其中最有影响并得到普遍公认和应用的是,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部(UNDHA)于1991年和1992年两次正式公布的自然灾害风险的定义:“风险是在一定区域和给定时段内,由于某一自然灾害而引起的人们生命财产和经济活动的期望损失值”。地质灾害风险就是地质灾害破坏产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包括地质灾害发生破坏的可能性及其所产生的后果(损失)两个方面。这是当今国际上最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地质灾害风险的基本定义,它是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研究中,由美国著名的滑坡专家Varnes提出,随后得到了国际地质灾害研究领域的全面认同,成为对灾害风险评估的基本模式。

根据Varnes():“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内因特殊毁害性现象造成的生命伤亡、财产损失和经济活动中断的预期值”。当考虑物理损失是(特定)风险可以定量表示为承灾体的预期损失(易损性乘以承灾体的价值或数量)与一定规模/强度的灾害发生的概率之积。总风险则是所有类型承灾体的预期损失综合乘以一定规模/强度灾害发生概率。

根据以上的阐述,可将“地质灾害”定义为其特殊的影响特征及其规模和频率而造成损害的可能的物理过程;因而,“地质灾害风险”则是伴随着地质灾害(如滑坡)的预期影响或损害、损失或代价。

根据上述“灾害风险”概念的阐述,以及Varnes()、Fell(1994),Leroi(1996),Lee和Jones(2004)等对风险的定义,目前世界上对地质灾害风险计算,普遍用了简单但功能强大的计算公式:

风险度(risk)=危险度(Hazard)×易损度(Vulnerability)

地质灾害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属性。地质灾害风险可以表达为危险性和易损性的乘积。因此,地质灾害的风险特征一方面是自然属性,表现为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内在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地质灾害风险的不确定性,反映了自然界本身固有的不确定性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能力之间的关系。地质灾害发生和危害的不确定性是导致地质灾害存在风险的主要原因。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内在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使人类无法准确预测和完全控制,这就构成了风险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是社会属性,表现为地质灾害的危害对象——受灾体的承受能力的不确定性,各种防灾工程的可变性,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日益加剧而导致不确定因素增加等,构成了风险的社会属性。

地质灾害风险程度主要取决于两方面条件:一是地质灾害活动的动力条件,主要包括地质条件(岩土性质与结构、活动性构造等)、地貌条件(地貌类型、切割程度等)、气象条件(降水量、暴雨强度等)、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工程建设、矿、耕植、放牧等)。通常情况下,地质灾害活动的动力条件越充分,地质灾害活动越强烈,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灾害风险越高。二是人类社会经济易损性,即承灾区生命财产和各项经济活动对地质灾害的抵御能力与可恢复能力,主要包括人口密度及人居环境、财产价值密度与财产类型、丰度与环境易损性等。通常情况下,承灾区(地质灾害影响区)的人口密度与工程、财产密度越高,人居环境和工程、财产对地质灾害的抗御能力以及灾后重建的可恢复性越差,生态环境越脆弱,遭受地质灾害的破坏越严重,所造成的损失越大,地质灾害的风险也越高。上述两方面条件分别称为危险性和易损性,它们共同决定了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基于此,地质灾害的风险要素亦由危险性和易损性这两个要素系列组成。危险性要素系列包括地质条件要素、地貌条件要素、气象条件要素、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要素以及地质灾害密度、规模、发生概率(或发展速率)等要素。易损性要素系列包括人口易损性要素、工程设施与社会财产易损性要素、经济活动与社会易损性要素、与环境易损性要素等。

什么是地质灾害?

根据降雨强度与地质灾害发生频率的关系,进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分级。根据降雨面积、强度和时间,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提醒当地居民注意地质灾害。

由于我国地质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差异大,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地质灾害危害大,是世界上地质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为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打好基础,我公司开发的地质灾害在线监测系统用智能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云技术计算技术、嵌入式技术、通信和多媒体信息技术,以自主研发的软硬件监控系统为核心,通过可靠、实用、专业的监控系统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控数据。

该做好哪些防御措施?

1.洪涝灾害

因气象因素致地质灾害发生风险大。一定要暂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附近的户外作业,加强24小时检查、巡查,各有关单位值班指挥人员到岗准备应急措施,组织抢险队伍,发现异常情况取临时避让措施,撤离受威胁群众。厂区在遭受暴雨和洪水袭击时,注意会造成厂房建筑倒塌,设备、设施的倒塌,导致人员伤亡。导致配电设施的漏电,引起火灾。一定要及时疏散人员,及时拉闸断电。巡查排查工作,特别是对房前、屋后人工边坡加强巡查。提醒隐患点附近的居民、厂矿、学校、企事业单位密切关注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2.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是由洪水引起的洪流,携带着山谷中大量的泥沙和石头。泥石流常伴有山体崩塌,破坏道路,堵塞河流,甚至淤塞村镇。给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带来极大危害。

泥石流防治措施:划分出泥石流危险区和潜在危险区,加强水文气象预报工作,特别是小范围局地暴雨预报。当地居民要随时注意灾害预警预报,选择逃生路线,避免一时措手不及。

应急要点:如发现泥石流迹象,立即观察地形,向山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去。当你逃跑时,你应该抛弃一切影响你跑步速度的东西。不要藏在有滚石和大量沉积物的陡坡下。不要待在低洼处,也不要爬树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