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空调控制的背景

2.温室大棚的主要装置

人工气候室的优缺点_人工气候室控制系统

简介:公司简介浙江求是人工环境有限公司、杭州泽大仪器有限公司、杭州求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都是由浙江大学电气设备厂改制出来的三家单位,法人代表相同,其中浙江求是人工环境有限公司主营环境工程项目事宜。公司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美丽的浙大华家池校区,是隶属国家教育部的科技型企业,同时也是国家科技部的高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她以浙大雄厚的科技和人才优势为依托,拥有一支以博士、硕士为主体的专业研发队伍和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员工学历均在大专以上,平均年龄29岁。 我厂专业从事环境测控设备及实验室仪器的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具有很强的产品研发实力,多年来已自行成功开发了“温、湿度巡检控制仪”、“人工气候室”(组织培养室)、“智能数据(显示)记录变送器”、“农用温室大棚环境监控系统”等产品。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农业科研生产、化工医药、暖通空调、冷藏储运、气象水文、造纸、环保、档案馆、实验(测试)室、博物馆、电力、烟草等领域。 其中’人工气候室’于1998年被浙江省科委列入浙江省重大科研项目,2001年被浙江省科技厅立项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它能模拟自然界的各种气象条件,按照实验要求精确控制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及CO2等指标,复现各种气候环境,在性能上优于进口产品,而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几分之一。目前已被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六家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浙江省技术监督检测研究院、沈阳化工研究院等数十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用,并作为中国援建古巴国家实验室的项目出口古巴。我厂已经成为国内该行业的龙头企业。中央电视台科教部以我厂产品为背景完成电视专题片’人工气候室’的拍摄,并在中央台播出。最近,我厂又完成了日光型人工气候室的研发。

法定代表人:李杰

成立时间:2005-09-13

注册资本:101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30106000019492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莫干山路1418-50号3幢101室(上城科技工业基地)

空调控制的背景

breeding for disease resistance varietv

徐雍皋

通过引种、选种或杂交育种等手段,选育出高产抗病的新品种。利用抗病品种防治病害是最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措施,在现代农业科学中,随着对遗传学研究深入以及农业生物技术的开发,抗病育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并非所有病害都可以培育出抗病品种,许多病害还需用其他防治技术进行控制。

简史

1880年英国选种家J.克拉克(Jame Clark)用马铃薯品种早玫瑰和英国胜利杂交,培育出抗晚疫病的新品种马德波特和沃皮特。1895~1905年N.A.奥顿(N.A.orton)在病田用单株测定方法,选育出10个棉花抗枯萎病的品种里乌斯(Rives)、申脱威尔(Centerville)和狄克(Dixie)等。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重新发现,开始有目的地选育抗病品种。1905年R.H.比芬(R.H.Biffin)在研究小麦条锈病时,用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杂交,其F2出现3∶1分离,孟德尔遗传学说首次在抗病育种上获得证实。1909年N.A.奥顿用远缘杂交的方法,在F2和F3连续选择,选出抗萎蔫病的食用西瓜新品种胜利者。1916年美国E.C.斯塔克曼(Elvin Charles Stakman)根据小麦杆锈菌对小麦品种致病性的差异,提出划分病原物不同生理小种的概念。20世纪20年代开始,大批具有专化性的抗病品种相继出现。1946年美国H.H.弗洛尔(H.H.Flor)通过对亚麻锈病的研究提出“基因对基因”学说,即在寄主中有一控制抗病性的基因,在病原物中相应地有一控制致病性的基因。1963年南非J.E.范德普朗克(J.E.Vanderplank)提出抗病性分为垂直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垂直抗病性品种对病原物生理小种具有高度专化性,当优势小种的组成发生改变时,垂直抗病性品种就丧失其抗病性。水平抗病性品种对生理小种无专化性,对多个生理小种均有抗病性,抗病性表现稳定。针对专化抗病性容易丧失的问题,美国R.A.罗宾逊等提出选用多系品种等措施,稳定垂直抗病性。

抗病品种选育

搜集各种抗源,通过杂交等途径,并经抗病性鉴定,选育出符合抗病要求的品种。

抗源搜集

根据选育目标,搜集具有垂直抗性或水平抗性材料,以及远缘的、野生的各种抗病材料,供作选配亲本,如100多年前英国利用马铃薯野生种与栽培种杂交,培育出抗晚疫病的品种。育种材料用人工接种病原菌,或在病区自然诱发病害的方法,进行抗病性鉴定。育出的抗病品种必须具备高产或优质的特性。根据寄主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及基因对基因学说,寄主中存在小种专化抗病性与非小种专化抗病性两类抗病性,病原物中存在毒力和侵袭力两类致病性,在小种专化抗病性与毒力组成的系统中,品种与病原物都具有专化性,其遗传受主效基因控制,可以培育出高抗或免疫品种,而非小种专化抗病性与侵袭力组成的系统中,虽也存在抗病性,但多为水平抗病性,抗性不强,无免疫品种,高抗品种则难于培育。针对专化抗病性容易丧失的问题,在培育专化抗性品种的同时,着重培育多系品种,聚合品种,以及水平抗病性、耐病性等品种。

选育途径

抗病品种选育途径,分为引种、系统选育、杂交育种及引变等。

引种

包括引入抗性材料(抗源)和抗病良种。当本地区栽培品种对某一病害或某些生理小种缺乏抗源或某种抗病基因时,从外地或外国引入抗源,用作杂交亲本;从外地、外国引入抗病良种直接利用或经驯化选育后应用,以控制当地病害的流行。如从日本引入抗病的油菜品种早生朝鲜,从美国引入抗烟草黑斑病的牛津1号和抵字101,从意大利引入阿夫、洛夫林等抗锈小麦品种,从斯里兰卡引入抗稻白叶枯病的BG-90-Ⅱ品种等。

系统选育

在引入品种、杂交后代和引变群体中,利用遗传异质性,选择抗病的单株、单铃、单穗、单个块根或块茎、单个芽变后的枝、茎、蔓等,多年在田间种植并进行抗病性鉴定,通过选择和培育,最后育出抗病的群体。如从感稻瘟病的南特16号品种中选出抗白叶枯病和穗颈稻瘟病的矮南早1号,从岱字棉中选育出高抗枯萎病的52-128、抗病洞庭棉等,江西万年县从感小麦赤霉病的南大2419中,选育出中抗赤霉病的万年2号品种等。由于田间植株抗病性的异质性存在比例低,如棉花角斑病感病品种中只存在0.01%~0.35%的抗病单株,在严重感病的普通烟草中,仅有0.001%~0.006%的抗烟草花叶(TMV)单株,因此需要在大群体普遍发病时,才能有效地选择抗病单株。

杂交育种

通过有性杂交,使基因重组,创造抗病新品种。选择抗病亲本进行杂交,其子代容易选出抗病性强的株系;选择多抗性亲本或用多个抗病亲本杂交,使多个抗性基因合理配合,容易育成多抗性的品种;地理上远距离的亲本及野生材料中的抗源,具有不同的生态型或血缘型,子代中可以产生较多的变异,增加选择机率。杂交育种分为品种间杂交、回交和远缘杂交等。

品种间杂交

选择两个或几个育成的品种,或一个或几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与抗病品种配合杂交。

稻、麦等自交作物用系谱法或集团法,F1不进行人工接种,以避免阴性遗传,F1发生感病现象而得不到。F2开始选择抗病性状好的单株,注意以选择类型为主,不要淘汰过甚,否则丧失抗病单株太多,影响由数量遗传控制的抗病性的获得。F3或F4开始严格选择抗病和农艺性状合乎目标的单株,选择数量应加以控制。F4开始进行株行比较,选择比较纯的株行,混合脱粒后供作F5小区产量预测圃的材料。预测圃中选的株系,进入品比试验,品比试验中选的材料,进入大区或区域试验,区域试验中选的品系,进入生产示范和繁殖。

玉米等异交作物,群体中个体间差异很大,每个个体几乎为一个杂合体,因此在杂交前选择抗病或耐病的个体先自交若干代后,再与农艺性状优良的自交系配合,选得抗病和优良农艺性状的杂交种。

水平抗性品种选育用复合杂交和聚合杂交等方法。复合杂交是将数十个品种配成组合,相互杂交,其F2混合种植,通过早代自然选择和晚代人工选择,最后选出具有水平抗性的新品种。或将数十个农艺性状优良,水平抗性较强的品种,隔行去雄,令其随机杂交,去雄行收获后,再混合播种和隔行去雄,继续使其随机杂交,如此连续随机杂交3~4代,获得杂种自交繁殖成大群体。聚合杂交是选用一个适应性强,但抗病性需要改良的品种,与几个抗病性优良的,但适应性差的品种作各种配置的聚合改良,最后育成一个适应性强的抗病品种。

回交

选择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作轮回亲本,与一个具有抗某些病原物或生理小种的亲本回交,获得杂种后,再与轮回亲本多次回交,最后得到具有轮回亲本性状和抗某病原物或生理小种的新品系,如多系品种的选育。在多抗品种选育中,可在回交程序中,用一个适应性强的亲本与几个抗性基因通过聚合回交,育成综合性状好的多抗品种。

远缘杂交

选择由于地理环境和遗传隔离或其他原因形成的不同属、种、亚种及其野生种和近缘种内的抗病类型,与栽培种杂交,其杂种的抗病性较品种间杂交的强而持久,常能兼抗多种病害。如马铃薯野生种与栽培种杂交,育出抗晚疫病和早疫病的杂种,利用二粒小麦、硬粒小麦、提莫非维小麦的抗锈性,与普通小麦杂交,育成许多抗叶锈病和秆锈病的杂种。

有些野生种和近缘种、与栽培种杂交,F1常不孕或难孕,通过桥梁寄主获得杂种或衍生种,再与栽培种杂交和回交,可以得到克服。

远缘杂交与回交结合,选择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栽培种作轮回亲本,与远缘种杂交,再多次回交,最后选出所需的品系。

人工诱变

用X射线、γ射线、中子、紫外线、激光、超声波、秋水仙素、芥子气、环氧乙烷等物理和化学诱变剂,单独或综合处理植物、花粉、合子营养体的分生组织等材料,引起染色体断裂、基因点突变或染色体重组等,诱发新的抗病基因、打破抗病基因与不良性状基因的连锁、或改良抗病材料的不良性状等,如通过人工诱变,育成抗稻瘟病的浙辐802,抗小麦条锈病的鄂麦6号,抗大斑病的玉米雄性不育系双26A等。人工诱变的抗病突变基因出现频率很低,如水稻M2抗稻瘟病的植株出现频率为7×10-4,小麦M2抗条锈病的植株出现频率为10-4,因此需用较大的群体。人工诱变的M1,多数为隐性突变或微突变,M2尚未修正和复原,因此在M3接种鉴定,再选择需要的抗病材料。

抗病体细胞克隆是选择单倍体细胞,或由植株叶片等组织诱导的愈伤组织的单个体细胞,小的细胞团,或经酶处理获得的原生质体,培养成愈伤组织,经化学或致素诱变处理,产生抗病突变体,成为抗病体细胞(或原生质体)无性繁殖系,最后育成抗病品种。用抗病体细胞克隆方法,已获得抗甘蔗霜霉病的甘蔗品种,抗小麦叶枯病的小麦品种及抗烟草野火病的烟草品种等。

体细胞杂交

用叶肉组织,经处理分离出原生质体;用硝酸钠、高pH、高Ca2+聚乙二醇(PEG)或通电等刺激,诱发异核体。不同质的异核体引起膜融合,或局部产生细胞质桥,引起细胞质结合,形成细胞质杂种细胞,并分裂成愈伤组织团,最后选择抗病的杂种,再生成植株。

抗病性鉴定

通过不同途径选育出的材料,须经过抗病性鉴定。鉴定程序有:选择致病菌的代表性菌株,培养成接种体,接种寄主,诱发病害,按照抗病性等级标准,确定抗病性程度。其鉴定方法,有直接鉴定法和间接鉴定法。

直接鉴定法

病原物接种寄主,直接从寄主的发病程度确定抗病性。植物的成株期和苗期是抗病性鉴定的主要时期。大多数成株期发病的植物,在成株期鉴定,仅苗期发病或以苗期受害为主的病害,在苗期鉴定。发生在成株期的病害,其成株期与苗期的抗病性相关性显著的,可以在苗期鉴定。有时可用离体鉴定,即剪取植物的部分枝、叶、分蘖等组织,离体培养,人工接种,保持光照和温湿度条件,根据离体组织的病情,确定抗病性。离体鉴定用于局部组织细胞反应及潜育期短的病害,离体组织的抗病性和田间鉴定的抗病性,要求高拟合率。直接鉴定通常有田间鉴定和温室鉴定等。

田间鉴定

设立田间病圃,分为天然病圃和人工病圃。天然病圃选择在该病的常发区、老病区或流行基地,不作人工接种及提供诱发条件,依靠自然条件发病。人工病圃选择地势、土质、气候条件等利于该种病害发生的场所,进行人工接种、喷水保湿及提供隔离措施等。设置对照和重复。田间鉴定的抗病性表现全面和真实,多年多点田间鉴定,能反映抗病性的变化规律。但田间鉴定由于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难于进行单因子分析,各次鉴定结果差异较大。

温室鉴定

温室不受季节限制,可以加速鉴定进程,便于控制,可用于多个小种或危险原物鉴定。但温室光照,温湿度等与自然界有差异,影响抗病性表现,鉴定规模较小。

气候室、生长箱鉴定

人工气候室、植物生长箱鉴定抗病性,其光照、温度、湿度及气流速度等可按需要调控,能模拟自然的周期变化和阶段变化,但人工气候室、植物生长箱的容积小,只适宜于少量材料鉴定。

直接鉴定抗病性时,需要人工接种菌源,满足发病的环境条件,保证鉴定植物发病的诱发技术。

接种方法

用代表性致病菌株,经扩大繁殖,制成适宜于该种病害发生的孢子液等接种体,仿照病原物传播、接触和侵入的自然状况,进行人工接种。接种方法随不同传播方式而不同,小麦锈病等单年流行、多循环的气流传播病害,选择一个对大多数生理小种感染的品种作为诱发行,将夏孢子接种诱发行,诱发行发病后,产生的夏孢子辗转传播到各供试品种。小麦赤霉病、玉米大、小斑病等初侵染源来自土壤中病残体的气流传播病害,直接将病残体或培养的接种体撒布于病圃土表,产生病原体辗转传播到各供试品种。对于土壤或传播的病害,直接将接种体接种土壤或。

诱发强度

由接种菌量和有利侵染的环境条件综合组成,是病圃中病害发生发展的潜能,具体表现在对照品种病害发生的轻重程度。诱发强度小,病害发生极轻,不能真实的鉴定抗性,使感病品种被误认为抗病品种;诱发强度过大,病害发生严重,使抗病品种被误定为感病品种。掌握诱发强度应以感病的对照品种发病程度95%左右为宜。根据病害的不同种类和流行规律,调控诱发强度,棉花枯萎病、玉米丝黑穗病等少循环或单循环的积年流行病害,以调节接种体的量为主,增加接种菌量,满足侵染;小麦锈病等多循环或单年流行病害,以调控环境因素为主,增加发病所需要的温湿度等条件。

间接鉴定法

通过对与抗病性相关物质或反应的测定,间接证明植物的抗病性。产生致素的病害,利用植物对毒素的抗性与对分泌毒素的病原物抗性的显著相关性,间接证明品种的抗病性,如根据玉米品种对T毒素的敏感性,确定玉米品种对T小种的抗病性。马铃薯叶片或块茎内的多元酚氧化酶的活性与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性呈正相关,测定马铃薯叶片或块茎内的多元酚氧化酶活性,可间接证明马铃薯抗晚疫病的能力。另外,用血清学及其他相关特性,也可以间接证明寄主的抗病性。间接鉴定结果与田间实际的抗病性要求高的拟合率,一般间接鉴定只是田间鉴定的手段,确切的抗病性结论,必须通过田间直接鉴定。

抗病性评定

用相对的等级标准评定植株发病轻重程度,确定一个品种的抗病性。其方法有:①定性评定法。根据植株个体的病害症状,确定反应型或侵染型,划分抗病性等级。反应型的特征包括侵染点及其周围细胞坏死反应状况,病斑大小、色泽,产孢数量等,专化抗病性的病害用定性评定法。小麦秆锈病的反应型分级标准见表。②定量评定法。根据病害的群体表现,统计病害发生普遍率(百分率),严重度和病情指数,划分抗病性等级。各种病害都可用定量评定法。分为病情直接评定法,相对抗病性法和相对抗性指数法等。③病情直接评定法。直接按照病害普遍率或病情指数等病情程度划分抗病性等级,如小麦腥黑穗病等系统性侵染的病害,病穗率<10%为抗病,>40%为高度感病,10%~40%为中度感病。④相对抗病性法。按照供试品种与对照品种的病情指数相比较评定的抗病性,用于局部性侵染病害,其计算公式为:

同一小种在同一叶片上引致各型病斑混生混杂型X孢子堆很大,常相互愈合,无枯死,偶尔略退绿高度感病4孢子堆中到大,四周无枯死,但常见退绿黄晕中度感病3孢子堆小到中,四周枯死包围圈,而圈内常出现绿岛中度抗病2孢子堆极小,四周枯斑明显高度抗病1仅生黄白色枯斑,无孢子堆近免疫0肉眼看不见任何症状完全免疫0反应型特点抗病性等级代号

小麦秆锈病的抗病性分级标准

相对抗病性的准确程度取决于对照品种的病情,当对照品种发病率在95%左右时,相对抗病性代表真实的抗病性。诱发强度过大,供试品种与感病的对照品种病情指数差距小,相对病指增高,相对抗病性降低;反之,相对抗病性升高,都不能确切地反映供试品种的真实抗病性。⑤相对抗性指数法。此法可消除对照品种和诱发强度对抗病性表现的影响,真实反映抗病性的功能,其计算公式为:

参考书目

R.R.纳尔逊等编著:《植物抗病育种—概念和应用》,农业出版社,北京,19。(Nelson,R.R.,Breeding plants for disease resistance:Concepts and lication,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3.)

Vanderplank,J.E.Disease resistance in plant,secand Edition,Academic Press,.

柯赫氏法则

Koch's rules

许志刚

由柯赫氏提出对未知病害进行诊断和鉴定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又称柯赫氏设(Koch's postulates)或柯赫氏证病律。其内容:第一,某种可疑的病原微生物必然经常地出现在这种病害的寄主上或存在于病害部分。第二,从病组织中可以分离获得该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并能在培养基上生长。第三,当这种培养物被接种或引入同种健康寄主上,可以产生同样症状的病害。

长期以来,人们对如何诊断确定一种病害是由何种病原物侵害引起的意见不一。1876年德国细菌学家罗伯特·柯赫(Robert Koch,1843~1910),证实家畜炭疽病是由一种称为炭疽细菌的病原菌引起的,直到1884年他才正式提出上述设。他认为,在诊断病害和鉴定病原微生物的过程中应符合上述法则。后来,美国植物细菌学家欧文·史密斯(Erwin F.Smith)发现柯赫氏说也同样适用于植物病害研究,并在1890年补充了第四条,即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能再次分离到与从病组织中分离获得的相同微生物纯培养。原来的柯赫氏设,后来被尊称为柯赫氏“法则”或“证病律”。这一法则不仅适用于动物病害的诊断,而且也适用于人体医学,兽医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所有生物病害的诊断与鉴定。

绝大多数由真菌、细菌、线虫、寄生性高等植物所引起的病害,现在都能按照柯赫氏法则逐步加以诊断和鉴定,但由于科学技术水平或实验手段的限制,对专性寄生物(霜霉菌、植物和类、类菌原体和类细菌等),目前尚不能在合成培养基上培养成功,无法获得纯培养,许多生物学性状就无法进一步研究;不少病原物虽然已获得了纯培养,但还未能找到合适或成功的接种方法使寄主发病,因此还不能证明它的致病性。例如,植物虽不能在培养基上得到纯培养,但可以在鉴别寄主上分离纯化,再在繁殖寄主上大量繁殖。对于类菌原体病害或类细菌病害,虽然未获得病原物的纯培养,也不能接种,但通过大量的对比方法,(如与健株、无病株、无病原介体生物对比),也能确证其是否是病原物。

因此,目前暂不能培养或未能接种成功的病原物,最终必将能够在培养基上培养并接种成功。因此柯赫氏法则是普遍适用的生物学法则。

温室大棚的主要装置

随着现在社会的加速变化,空调控制也是逐渐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内,空调自动控制指空气调节(简称空调)的作用是在室外气候条件和室内负荷变化的情况下使室内的环境状态参数保持期望的数值。空调控制是多元化的,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们来看下空调控制吧。

一、空调控制的背景:

1、空调分为工业空调和民用空调两类。工业空调侧重于满足控制精度指标,所需调节的参数种类依生产工艺过程的要求而定。例如,集成电路生产中,重点为调节温度和控制清洁度,以保证恒温和净化。在纺织工业中,重点为保证恒定的相对湿度。

2、人工气候室则要求温度和湿度按预定的程序变化。民用空调侧重于满足人体舒适度要求。温度是影响舒适度的主要参数。随地区和季节的不同,舒适温度的值也随之不同。空调设备的特点是功率大,运行时间长,使用范围广。空调的能量消耗在发达国家的总能耗中占有相当大比重,节能是设计空调控制系统时的一项主要指标。

3、空调控制属于过程控制(见过程控制系统)。大多数空调控制系统为反馈控制系统。随着人类对空气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一门综合研究和处理空调、暖和通风的技术──人工气候环境工程正在迅速发展。70年代以来,由于微型计算机的普及,电子计算机开始用作空调控制的核心部件。直接数字控制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4、空调设备和控制系统一体化成为空调控制技术更新的重要方向。由多台计算机组成的分级分布式空调控制系统开始用于大型多功能建筑物或建筑群。80年代,随着节能问题的日益突出,在满足使用要求前提下,以冷量、热量和电量消耗最少为目标的空调控制优化软件的开发受到广泛重视。

二、空调控制的原理:

1、空气调节就是把经过一定处理之后的空气,以一定方式送入室内,将室内空气的温度、湿度、流动速度和洁净度等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2、空气调节的形式很多,一般分为:集中式空调系统(又称中央空调)、独立式空调系统和混合式空调系统。其中,集中式空调系统具有节能、卫生、噪音小、使用方便等优点,目前已被广泛用。在集中式空调系统中,通常用一部分回风与新鲜空气相混合,这样既保证了室内空气新,又利用了回风的能量,提高了设备运行的经济性。

3、系统一般含有进风、回风、空气过滤、空气加湿处理、空气输送等部分。在正常的工作过程中,新风与回风混合,经过滤器过滤后,混合空气与盘管内的冷/热水进行换热。加湿器对混合空气进行加湿处理,最后送风机将处理后的空气送到各个房间内。

空调控制就为大家介绍这么多了,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种室内温室栽培装置,包括栽种槽、供水系统、温控系统、照明系统及湿度控制系统;栽种槽设于窗底或做成隔屏状,供栽种植物;供水系统自动适时适量供给水分;温控系统包括排风扇、热风扇、温度感应器及恒温系统控制箱,以适时调节 温度;照明系统包含植物灯及反射镜,装于栽种槽周边,于无日光时提供照明,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并经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呈现出美丽景观;湿度控制系统配合排风扇而调节湿度及降低室内温度。

温室是以光覆盖材料作为全部或部分围护结构材料,可在冬季或其它不适宜露地植物生长的季节供栽培植物的建筑。

温室功能分类根据温室的最终使用功能,可分为生产性温室、试验(教育)性温室和允许公众进入的商业性温室。蔬菜栽培温室、花卉栽培温室、养殖温室等均属于生产性温室;人工气候室、温室实验室等属于试验(教育)性温室;各种观赏温室、零售温室、商品批发温室等则属于商业性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