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气象站点分布_湖南气象站点分布图最新
1.如何查看湖南天气15天情况?
2.湖南的雨到底还要下多久才停?
3.湖南是什么气候
4.气象灾害
5.10月6号天气预报,新一轮冷空气降水来袭,大雪大雨暴雨分布地区
6.谁知道湖南省常宁市地理位置、气候、海拔多少。
湖南冬天湘潭市最冷。
湘潭市为典型的亚热带温湿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季节气候特征,四季分明,降水充沛,盛夏高温,冬季寒冷。据湘潭气象台1991~2003年资料统计,年均降水量1425毫米,4~7月降水较集中,期间多有洪水发生。日最大降水量143.6毫米(1998年5月22日),年最大降水量1923.3毫米(1998年),年最小降水量1046.2毫米(2002年)。
盛夏炎热少雨,冬季严寒湿润,极端最高气温达41.8摄氏度(2003年8月3日),最低气温零下12.1摄氏度(1991年1月27日),年均气温17.5摄氏度。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夏季干旱,夏旱平均30天,秋旱平均40天,平均相对湿度80%,无霜期平均300天。
地形地貌
湘潭位于湖南省的中部偏东地区,湘江下游,地跨东经111°58′—113°05′,北纬27°21′—28°05′。湘潭市东西最大横距108千米,南北最大纵距81千米。北连宁乡县、望城县、长沙县,南与衡东县、衡山县、株洲县交界,东接株洲市区、株洲县,西与双峰县、涟源县接壤,全市总面积5015平方千米。
湘潭市域内为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属伪山、衡山、涓水盆地相间的盆岭山系,地貌轮廓是北、西、南地势较高,有韶峰、褒忠山、昌山、晓霞山四山为主体的中低山环绕。中、东部地势低平,有湘江和涟、涓两水为主体的水系分布,全市以“四山一江两水”为骨架组成了向东北开口的山丘盆地地势。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湘潭
如何查看湖南天气15天情况?
2006年升级了预报预警软件平台,实现了预报预警曲线的自动闭合,增加了预报预警底图的地形地貌背景。利用2005年发生的地质灾害样本修订了预报预警判据。增加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新形式,当发布5级警报时,用手机短信形式发送预报预警信息。改进了数据传输线路,租用了中国电信SDHL专线,带宽为2M/s,保证了预警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稳定、安全、快速传输。
3.5.1 汛期地质灾害分析
据统计,2006年汛期(5~9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02101处,其中,滑坡88137处,崩塌124处,泥石流404处,地面塌陷301处,地裂缝256处,地面沉降29处。主要分布在湖南、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安徽、重庆、四川、云南等省(区、市),北京、上海和宁夏未有地质灾害发生(图3.37)。共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665人,受伤405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5亿元。
图3.37 2006年汛期全国各省(区、市)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对比图
3.5.2 汛期地质灾害与降雨关系分析
3.5.2.1 资料依据
降雨数据源于气象部门的气象影响评价资料(几次大的降雨过程)和降雨站点(755个)逐日实况雨量。降雨站点稀疏但基本能够反映全国74个二级预警区的降雨情况,只是精确度有限。
地质灾害点数据(有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1万元以上)具有确切发生时间、降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共875起(处)。
3.5.2.2 2006年汛期降水总体情况
据气象部门资料,2006年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但强降雨过程和局地暴雨频繁,登陆台风强度大、频次高(表3.2;图3.38)。
1)第1号强台风“珍珠”5月18日在广东登陆,较历史平均台风初次登陆时间偏早40d;
2)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深入内陆后低压环流维持时间达120h,时间之长为历年罕见;
3)第8号超强台风“桑美”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60m/s),为50a来登陆我国大陆风力最强的台风;
4)共有6次台风登陆我国大陆和台湾省,特别是7、8月份有5次台风相继登陆,平均9d1次,频次之高历史罕见。
3.5.2.3 2006年汛期降雨引发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图3.39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降雨量时间分布柱状图(折线为月均雨量),6、7月地质灾害最多,分别占总数的33.9%、35.2%,9月灾害最少,仅占总数的3.0%,5月占总数的15.8%。地质灾害的发生数量与相应的月均雨量(右侧坐标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表3.2 2006年汛期各月降水情况
(据中国气象局)
图3.38 中国历年年均雨量对比(据中国气象局,2006)
图3.39 2006年汛期降雨引发地质灾害、降雨量时间分布
图3.40反映占地质灾害总数5%以上的有贵州、云南、安徽;占总数1%以上的有福建、广西、湖北、四川、江苏、陕西;占总数10%以上的有湖南、浙江两省,特别是湖南2006年汛期地质灾害异常严重,占总数比例达43.2%。
图3.40 2006年汛期各省份地质灾害空间分布
3.5.2.4 2006年汛期典型强降雨过程与地质灾害
1)5月18日,台风“珍珠”在广东沿海登陆。受台风影响,广东东部、福建大部、浙江南部降雨量有100~300mm,局部地区超过300mm。在福建、广东两省分别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其中具有较大损失的达13起,造成22人死亡或失踪(图3.41)。灾害数量占5月份总数的5.4%,死亡失踪人数占5月份的53.7%。在台风登陆期间,地质灾害的群集发生主要集中在台风降雨中心位置,具有“即雨即滑”的特点。
2)6月份3次强降雨过程影响福建、湖南、贵州等省。6月2~10日,华南大部及贵州南部降雨量有100~300mm,在浙江、广西、贵州、湖南、云南5省(区)共引发地质灾害121起,造成15人死亡或失踪(图3.42)。灾害数量占6月份灾害总数的36%,死亡人数占6月份总死亡人数的9.7%。
6月13~18日,南方地区过程降水量一般有50~150mm,局部超过150mm,浙江、安徽、湖南、广西、贵州5省(区)共引发地质灾害30起,造成21人死亡或失踪,灾害数量占6月份灾害总数的9%,死亡人数占6月份总死亡人数的13.5%。
6月23~26日,湖南湘中一带连续出现雷暴、暴雨,局地大暴雨,共引发型地质灾害51起,造成28人死亡,灾害数量占6月份灾害总数的14%,死亡人数占6月份总死亡人数的18.0%。其中,6月25日发生特大山洪引发泥石流灾害的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乡青山坳村六组,24日20时至25日16时,该乡气象哨观测降水量为273.7mm。
3)7月份3次强降水过程中,湖南省均在其内,地质灾害也最为严重,当月湖南省的地质灾害占全国当月灾害总数的74.4%(图3.43)。
图3.41 2006年5月份主要降雨过程范围与地质灾害分布(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图3.42 2006年6月份主要降雨过程范围与地质灾害分布(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图3.43 2006年7月份主要降雨过程范围与地质灾害分布(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7月13日,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在台湾省宜兰县登陆,14日在福建省霞浦再次登陆,18日在云南东部减弱并消失,历时共5d,过程降雨量50~200mm。7月14~18日,在福建、湖南、广东、云南4省引发地质灾害195起,死亡失踪人数309人,灾害数量占汛期降雨引发灾害总数(875起)的22.3%,死亡失踪人数占当月死亡失踪人数的92.2%。
7月24日,“格美”在台湾省台东县沿海登陆,25日在福建晋江沿海再次登陆。“格美”登陆后迅速减弱,27日在江西减弱消失,累计降雨量达100~200mm。在福建、湖南、江西3省引发了8处地质灾害,造成8人死亡或失踪,灾害总数占当月灾害总数的7.5%,死亡人数占当月死亡人数的2.4%。
7月7~10日,湖南浏阳、新化、娄底、湘乡市出现暴雨洪涝灾害,全省有42站次暴雨,其中8站次大暴雨。此次过程是该省2006年入汛以来最大的一次强降雨过程,引发了一系列的型地质灾害。从7月7~12日,湖南省具有较大损失地质灾害37处,占当月灾害总数的12.0%,未造成人员伤亡。
4)8月10日,超强台风“桑美”登陆浙江。8月10~12日,福建、浙江两省地质灾害严重,发生较大损失地质灾害共58起,造成37人死亡或失踪(图3.44)。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发生在台风登陆时的台风降雨中心。
5)9月份全国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部分省份出现暴雨,如9月2~4日,四川省南江、通江县遭受暴雨袭击,但未引发大规模的型地质灾害。
3.5.2.5 预警区划与气象站点关系
将实况雨量站点、地质灾害点绘制在全国74个预警区划图上,可以统计各预警区中的灾害点分布情况(图3.45,图3.46;表3.3)。其中,C11,C13两个预警区地质灾害点最多,分别为136起、121起。以C11预警区为例进行分析。
图3.44 2006年8月份主要降雨过程范围与地质灾害点分布(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图3.45 2006年全国实况雨量站点、地质灾害点与预警分区(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图3.46 C11预警区内降雨站点与地质灾害点
表3.3 地质灾害预警区内灾害点分布情况
(1)降雨量与地质灾害关系
地质灾害点选取C11区内的136个灾害点,降雨量选取与灾害点最近的降雨站点资料。定义选取两个降雨参数:当日雨量,即灾害发生当天的雨量(从前日20:00~当日20:00);前期累计雨量,即灾害发生前一个降雨过程(中间无间断降雨日)的雨量,分别绘制两个降雨参数与灾害点分布图(图3.47、图3.48)。
图3.47 C11区累计雨量与地质灾害点分布
图3.48 C11区当日雨量与地质灾害点分布
区内出现3次强降雨(局地暴雨)引发的型灾害,当日雨量分别达到50.6mm,142.3mm,217.8mm;前期雨量分别为0mm,68.85mm,211.15mm。将当日日雨量与前期雨量绘制在同一图中,可以得到近似规律:不考虑前期雨量时,日雨量至少达到50mm;不考虑当日雨量,前期雨量至少达到120mm,则发生灾害的可能性大(图3.49)。
图3.49 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大小判别
在图中作斜线,该线以上(灾害点占92.2%)灾害发生可能性大,该线以下(灾害点占7.8%)灾害发生可能性小。
地质灾害发生的近似公式为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当k≥0时,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当k<0时,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式中:Rsum为前期累计雨量,即灾害发生前一个降雨过程(中间无间断降雨日)的雨量累计;Rd为地质灾害发生当天的雨量(从前日20:00—当日20:00)。
(2)降雨雨型与地质灾害分析
引发地质灾害的降雨雨型可以分为3种:一是连续降雨;二是局地暴雨;三是连续降雨+局地暴雨复合型。选取C11预警区内3个雨量站点(典型的降雨雨型)进行分析(柱状图为逐日雨量,折线为灾害发生情况)。
1)连续降雨型:57874号气象站点(湖南常宁)7月8~28日的记录可以看到断续的3个连续降雨过程,每个降雨过程持续的时间不长(3~4d),雨量不大(小于50mm)。在雨量累计到一定量时,方能发生地质灾害,即地质灾害的发生一般主要是由前期累计雨量引发的,而不是由当日雨量引发的(图3.50)。
图3.50 连续降雨型降雨引发地质灾害情况
2)局地暴雨型:57872号气象站点(湖南衡阳)在6月15~19日时间段内,15,16两日无降雨,17日出现局地暴雨(50.6mm),18,19日降水也较少,该雨型属于局地暴雨型(图3.51)。
图3.51 局地暴雨型降雨引发地质灾害情况
在6月17日局地暴雨引发了8起地质灾害,集中出现在暴雨当日。这种雨型引发的地质灾害集中出现局地暴雨的当日当地,降雨预报难度大,准确率低,且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突发性强,也是地质灾害预警工作中的难点。
3)连续降雨+局地暴雨复合型:572号气象站点(湖南郴州)7月5~17日,记录最小日雨量0.01mm,最大日雨量217.8mm。降雨雨型属于连续降雨+局地暴雨复合型,易引发型地质灾害(图3.52)。
图3.52 连续降雨+局地暴雨复合型降雨引发地质灾害情况
在前期连续的绵绵细雨中,斜坡岩土体含水量逐步增加,但由于每日雨量小,累计雨量不足,未引发地质灾害;但在7月15~17日连续出现强降雨,灾害大量出现,群集发生。降雨在7月16日达到顶峰,但灾害的发生集中在7月15日。因为7月15日,灾害大量发生,能量大量释放,待到7月16日,更大降雨来临时,灾害发生次数反而减少。
可见,不同的降雨量值、不同的降雨雨型引发地质灾害的规律有所不同。因此,在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中,不仅要关注不同地区引发地质灾害具有不同的临界雨量,也要重视降雨雨型在预报预警工作中的作用。
预警值班工作中,应先分析雨型,再计算雨量,即首先是分析判断本次降雨的降雨雨型,分析其引发灾害的规律(是主要受当日雨量影响,还是主要受前期累计雨量影响),然后再根据不同地区临界雨量量值进行计算分析,从而判断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3.5.3 地质灾害野外考察———新疆伊犁地区黄土滑坡野外调查
3.5.3.1 特克斯县齐勒乌泽克乡吾尔塔米斯沟“7.3”大型黄土滑坡
2006年7月3日凌晨3点左右,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齐勒乌泽克乡吾尔塔米斯沟(N43°12'39″,E81°29'47″)发生滑坡灾害。长约260m,宽约400m,平均厚度约10m(图3.53)。两户牧民受灾,造成5只羊死亡,无人员伤亡。
有记载以来,该处未发生过灾害。但吾尔塔米斯沟整条沟内灾害发生较多。
滑坡发生在沟谷南侧阴坡,地貌类型属于侵蚀构造中高山,黄土状土垄岗地貌,海拔高度在2000m以上,地形坡度为30°~40°,坡脚坡度较陡,上部坡度较缓。水系发育,切割强烈,形成深沟峡谷,相对高差较大,但牧草丰美,是优良的夏季牧场。黄土覆盖较厚,未见基岩裸露。滑坡体物质组成:主要黄土状土覆盖层。植被类型主要为草皮,盖度达80%~90%。引发滑坡的原因是连续两日中到大雨,但缺乏气象记录。该处滑坡早就做有防灾预案,也曾多次动员牧民搬迁避让。在发灾前几日巡查时,曾在滑坡上部发现水坑,并提醒该户牧民注意。当晚滑坡前狗扒门叫醒主人,及时撤离。
另外,在吾尔塔米斯沟沿途,黄土古滑坡群屡见不鲜。其中既可以见到古滑坡地貌,也可以见到刚刚发生的滑坡;同时可以见到正在孕育的潜在滑坡隐患点,裂缝清晰可见。堪称是“黄土滑坡的博物馆”,地质环境非常脆弱,若遇强降水,随时可能发生滑坡。
图3.53 特克斯县齐勒乌泽克乡吾尔塔米斯沟“7.3”大型黄土滑坡全貌
3.5.3.2 巩留县典型地质灾害
巩留县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莫合尔乡和吉尔格朗乡。
(1)莫合尔乡阿拉尔村小阔勒萨依沟1990年3月23日滑坡
1990年3月23日早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莫合尔乡阿拉尔村小阔勒萨依沟(N43°13'26.8″,E82°42'9.2″)发生滑坡,滑坡高差约40m,宽约100m,平均厚度超过10m。黄土滑坡前缘向下游推出100m左右,部分冲过沟谷,将位于沟谷对面的房子埋掉,造成8人死亡,损失130只羊、10匹马、1间房。
地貌上属于剥蚀堆积块状隆起山中的圆顶低山,海拔1700~2600m,相对高度100~200m,受长期风化剥蚀和流水冲蚀作用,形成山体矮小且脊线不明显的浑圆山体。山坡较缓,原始地形坡度约28°,冲沟密布,山体表层覆盖数米至十余米厚的含砾黄土,植被发育。目前沟谷中仍有流水。河流沟谷方向约320°,滑坡主滑方向约40°。
黄土覆盖较厚,未见基岩露头。滑坡体物质主要为含砾黄土状土覆盖层。植被类型主要为山地草原类,盖度达80%~90%。
滑坡的引发原因是融雪和降雨,但缺乏气象记录。同时也与河流沟谷的切蚀有关。该滑坡发生前有前兆,滑坡中部曾有一处泉水,在滑坡发生的前3日,泉水变浑,早晨也有人曾听见异样的声音。
(2)大莫合尔沟2003年4月9日发生滑坡
2003年4月9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莫合尔乡大莫合尔沟(E43°10'12″,N82°49'13.7″)发生滑坡。滑坡高差约124m,宽约30m,平均厚度5m左右。
黄土滑坡造成8人死亡,200多棵树受损。滑坡发生时能量非常大,有些树被连根拔起,也有些树被打断树冠。地形地貌与小阔勒萨依沟相似,属于剥蚀堆积块状隆起山中的圆顶低山,海拔1700~2600m,相对高度100~200m,受长期风化剥蚀和流水冲蚀作用,形成山体矮小且脊线不明显的浑圆山体。原始地形坡度,滑坡上部约35°,下部较缓,约26°~27°。黄土覆盖较厚,厚度不清,未见基岩露头。滑坡体物质主要为含砾黄土状土覆盖层。植被发育类型主要为杉树,盖度达80%~90%。
引发滑坡的原因是融雪和降雨,但缺乏气象记录。河流右岸出现裂缝,被列为隐患点,结果左岸在没有任何隐患迹象的情况下发生滑坡。
(3)莫合尔乡小莫合尔沟大规模滑坡隐患
该滑坡隐患位于县城东南50km左右的莫合尔乡阿热勒村小莫合尔沟内(N43°13'52″,E82°42'29″),裂缝位于西岸斜坡近山顶处,于2000年5月开始发现,2003年裂缝开始逐步贯通,并逐步增多、增宽,两年前裂缝仅有2条,现发展到5条,裂缝最宽处达0.5m,说明该隐患点仍然在变动。裂缝呈直线状顺山脊分布,走向330°,斜坡倾向60°。原有37户已搬迁。斜坡高差300m,山体开裂地段两侧为凸起的山坡,出现裂缝的山坡凹进,山顶浑圆平缓,向坡下变陡,出现裂缝斜坡约25°,后又变陡到30°。
斜坡由新生代地层组成,斜坡下部为第三系(古、新近系)泥岩、砂岩,上部与中更新统半胶结砂砾石不整合接触,顶部及坡面覆盖中-上更新统黄土,黄土成分为粉质亚粘土。
3.5.3.3 新源县典型地质灾害
新源县是伊犁地区地质灾害重灾区之一,据介绍,近年来,新源县每年发生的大小滑坡和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都在数十至数百起。绝大多数都是黄土滑坡和由黄土滑坡引起的泥石流。
(1)别斯托别乡恰布河牧业村古滑坡群
古滑坡群位于新源县别斯托别乡恰布河牧业村,为一黄土古滑坡群,位于恰布河南岸,从克桑-包然克勒延伸约20km。古滑坡主要位于山前的垄岗状低山丘陵,坡度较为平缓约20°,历史上多次发生滑坡。自2002年以来活动强烈,后缘逐步出现裂缝,并有逐步发展的趋势。其威胁对象主要是优良的草场和零星分布居住的牧民(图3.54)。
图3.54 别斯托别乡恰布河牧业村古滑坡群
(2)恰布河牧业村东滑坡
2003年5月4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恰布河南岸牧业村(N43°19'34.8″,E83°20'41.1″)发生黄土滑坡。水平滑动1000多米,平均宽度约150m,厚度约5m。滑坡掩埋一处房屋,造成2人死亡、1人失踪、毁房6间,掩埋牲畜201180头。滑坡滑动时规模很大,并伴有地声和气压。原始地形坡度约30°,现在坡度约20°。基岩为碎屑岩。滑坡体物质主要为黄土状土覆盖层。植被类型主要为山地草原类,盖度达70%~80%(图3.55)。引发滑坡的原因是融雪和降雨,但缺乏气象记录。
图3.55 恰布河牧业村东滑坡
(3)则克台沟上游滑坡、泥石流灾害及堰塞湖
2002年3月,新疆新源县则克台上游10.5km处左岸山体产生大面积滑坡,并引发产生泥石流。滑坡面积约66.15×104m2,产生的滑坡土方量约960×104m3,产生的泥石流顺主沟向下游泄溜5.7km,在主沟内形成高8~15m,宽80~120m的堆积,主沟堆积量达718×104m3。滑坡体堰塞湖最大水深13m,面积为11.33×104m3,蓄水量90.4×104m3(图3.56)。此次滑坡给则克台镇造成了严重损失。
图3.56 则克台滑坡全貌,前缘形成堰塞湖
地貌上属于中低山区的阴坡,沟谷凹坡,黄土堆积很厚,风化严重,斜坡前缘受河水切割。地震烈度Ⅷ度。地层主要为黄土和黄土状土覆盖,未见基岩出露。主要为粉质亚砂土和粉质轻亚粘土,其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对滑坡形成十分有利。
滑坡体物质主要为黄土状土覆盖层。植被发育类型主要为山地草原类,盖度达80%~90%。引发滑坡的原因是连续降水。目前,滑坡体前形成的水库水位已得到有效控制,上下游来、泄水量基本达到平衡。但是,滑坡体、泥石流堆积体仍然处于不稳定状态,该隐患仍是新源县重大地质灾害隐患之一,直接威胁居住在下游地区200人的生命和2.53亿元财产安全。
湖南的雨到底还要下多久才停?
只需要在天气软件上,定位湖南天气,就可以查看湖南15天的天气情况。
湖南省,简称“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界于北纬24°38′~30°08′,东经108°47′~114°15′之间,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连湖北,总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湖南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的地带,地势呈三面环山、朝北开口的马蹄形地貌,由平原、盆地、丘陵地、山地、河湖构成,地跨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天气是指某一个地区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而天气现象则是指发生在大气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即某瞬时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如气温、气压、湿度、风、云、雾、雨、闪、雪、霜、雷、雹、霾等)空间分布的综合表现。天气过程就是一定地区的天气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各种天气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而且各种尺度系统间相互交织、相互作用。
湖南是什么气候
湖南境内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700毫米之间,雨量充沛,为我国雨水较多的省区之一。各地降水量大于1000毫米的保证率在90%以上;大于1200毫米的保证率有70-80%。降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雨量的地域分布上具有三多三少的特点。
三个多雨区是:
1、雪峰山脉北端多雨区。以安化为中心,多年平均降水量达1700毫米以上,其周边也在1500毫米以上。
2、湘东南多雨区,以桂东为中心,雨量在1600毫米以上,其周边也在1500毫米以上。
3、湘东幕阜、九岭山多雨区。以浏阳为中心,雨量1500毫米以上。此外湘南九嶷山和湘西北澧水上游一带降雨量也相当充沛。
气象灾害
湖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湖南的气候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光、热、水丰富,三者的高值又基本同步。第二,气候年内变化较大。冬寒冷而夏酷热,春温多变,秋温陡降,春夏多雨,秋冬干旱。气候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第三,气候垂直变化最明显的地带为三面环山的山地。尤以湘西与湘南山地更为显著。
湖南省各县气象站资料统计表明,各地年平均气温一般为16~19℃,冬季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都在4℃以上,日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天数平均每年不到10天。春、秋两季平均气温大多在16~19℃之间,秋温略高于春温。夏季平均气温大多在26~29℃之间,衡阳一带可高达30℃左右。湖南的热量条件在国内仅次于海南、广东,与江西接近,比其他诸省都好。
湖南省的自然
水。湖南省河流众多,河网密布,水系发达,5km以上的河流有5341条。全省水系以洞庭湖为中心,湘、资、沅、澧四水为骨架,主要属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约占全省总面积96.7%,其余属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赣江水系及直入长江的小水系。
植物。湖南省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拥有5个森林类型、12个植被型组、23个植被型亚组、63个群组、143个群系。湿地生态系统分为江河、湖泊、沼泽湿地。
动物。湖南省生物丰富多样,是全国乃至世界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之一,有华南虎、云豹、麋鹿等1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省分布维管束植物1089属、5500多种,占热带性属的47.9%。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湖南省
10月6号天气预报,新一轮冷空气降水来袭,大雪大雨暴雨分布地区
湖南省绝大部分属中亚热带,冷暖空气在境内剧烈交接,天气复杂多变,一年四季都有发生灾害的可能。春季、秋季低温、冰冻、洪涝,以及干旱灾害频繁发生,危害很大。据统计,从1988~19年间,全省因气象灾害每年平均损失约153.77亿元,其中1996年达508亿元,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2%,占农业生产总值的20.5%。
10.1.1 干旱
(一)干旱特点
湖南干旱四季均有,出现频繁,危害最大的是夏秋干旱,其中又以秋旱为甚。由于气候、地形、土壤、水利、耕作制度和抗旱能力等不同,造成了明显的地区差异。以湘中丘陵地区最为严重,包括隆回、邵阳、邵东、衡阳、湘乡、双峰、涟源、新化、新邵、宁乡、长沙、望城等县,以此为中心,向四周递减,旱情比较少见的是湘东南和湘西南山地。
从干旱出现次数和频率来看,以衡阳、邵阳、长沙等湘水资水沿岸的河谷盆地最高,小旱以上的频率达80%~85%,即十年中只有1~2年不旱,大旱频率30%~50%,即2~3年有一大旱。洞庭湖区的岳阳、常德等地干旱频率也较高,略次于湘中地区,但因湖区水源充足,灌溉条件好,不容易造成灾害。湘西和湘东南山地出现频率较少,小旱以上频率为50%~60%,大旱以上频率在15%以下,一般旱情轻。此外,各地干旱出现有显著差别,有旱、无旱或轻重干旱往往交替出现。
我们对全省不同县份无雨日数和几种作物气候产量(斤/亩)进行统计分析,将无雨日数40~60天以上定为干旱年,60~80天定为大旱年,80天以上定为特大干旱年。我省干旱年、大旱年、特大旱年的频数分布,均以东南较大,西北较小,在湘西一带3~4年一遇,湘东的长沙、衡阳、岳阳,及湘南零陵及湘西南角的通道,大约3年2遇,郴州是两年半一遇。三年左右一遇的是雪峰山东延部分的益阳,安化、新化等地。
大旱级以上旱年频数最大的有两个区,一个是衡阳盆地和祁阳、零陵丘陵洼地,大旱中心在衡阳,另一个区为洞庭湖平原,大旱中心在岳阳,然后分别向四周减小。雪峰山以西、罗霄山、南岭等山地基本上没有大旱,个别地区大旱10~20年一遇。
据降水距平百分率ΔR=(Rmax-Rmin)/R×100%),按-20<ΔR<-10为偏旱年、ΔR≤-20为干旱年的标准划分(天气预报业务评定办法),对1951~1995年桑植、沅陵、常德、岳阳、芷江、邵阳、长沙、衡阳、零陵和郴州10个站平均降水量的距平百分率进行了统计。其结果为20世纪50年代的9年中,1年干旱,60年代3年干旱,70年代3年偏干旱,80年代2年为偏干旱。
(二)干旱遥感调查
用作物缺水系数法和土壤热惯量法对干旱情况进行气象卫星遥感调查。通过对我省卫星遥感资料(1998年、1992年)和全省各地气象资料及灾情资料进行分析,确定不同等级干旱所对应遥感统计值划分阈值,然后转换成相应干旱等级值,再根据各地相应降水距平百分率,进行综合评判,并对全省干旱灾害遥感数值分布图进行补充、订正。
由于热惯量法原则上只对裸露土壤适用,在有覆盖的情况下,植被会改变土壤的热传导性质。为了在高植被覆盖区对作物的旱灾进行遥感监测,用“供水指数法”(Vegetation Supply Index)。当作物遇到干旱时,作物供水不足,一方面作物的生长受到影响,卫星遥感的植被指数将降低,另一方面作物的冠层温度将升高。这是由于干旱造成的作物供水不足,作物没有足够的水供给叶子表面的蒸发,被迫关闭一部分气孔,致使植被冠层温度升高。我们定义的植被供水指数VSWI为:
湖南省国土遥感综合调查
CH 1、CH 2是 NOAA卫星或 FY-1卫星第一、第二通道的反照率,Ts 是 NOAA卫星或FY-1卫星遥感到的作物冠层温度。
我们选用1998年10月15日14∶30的NOAA卫星遥感进行分析:
(1)对卫星遥感进行几何校正;
(2)使用信息提取技术提取我省卫星遥感数据;
(3)对水体与非水体进行区分,将NDVI<0.1的象素点判定为水体,此点无旱情;
(4)确定水体后,NDVI的值域为0.00103~0.6111,VSWI的值域为0.00001~0.01109;
(5)将VSWI乘以900,取整,值域变为0~9;
(6)用9减去VSWI,值为0~2的判定为基本无旱情,3~4的为轻度旱情,5~6的为中度旱情,6以上的为重度旱情。
将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评判,将评判的结果进行0.618优选法,对湖南省干旱灾害进行分区。
湘中重旱区:主要为衡阳、株洲、湘潭、长沙等地,大多为丘陵、盆地,降水量大多在1300 mm以下,是我省少雨中心之一,其4~9 月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差为负值,土壤结构较差,人口密集,人类活动多,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近年虽然植被得到一定恢复,但很多土地“保水”、“保土”能力仍然很差,极易发生干旱,一般干旱年出现频率43.3%,大旱年出现频率10%,特大旱年也达3.3%。本区长沙县、望城、浏阳、株洲、湘潭、韶山、湘乡、衡山、衡东部分丘陵近年森林植被恢复好,加上水利设施兴建较多,干旱有所缓解,因此该区内有许多地方为中、轻、甚至基本无旱区。
湘南重、中旱区:邵阳市附近数县,零陵大部分县,郴州部分县,其中邵阳、祁阳、新邵、隆回等县,大多年降水量在1300 mm以下,干旱出现频率也较高。其中邵阳秋旱的一般干旱出现频率16.2%,大旱年16.7%,夏秋连旱出现的年份频率居全省最高,达13.3%,大旱年份、特大旱年份分别达3.3%。
零陵数县1998年降水总量较历史偏少5成以上,突破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最低值,仅占全年降水量10%~20%,形成夏、秋、冬季连旱。由于气温较高,水分亏缺较大,导致晚稻和旱粮大幅度减产,库、塘、河干涸,多次出现森林火警、火灾。
由于该地区土壤多为白云岩风化而成的,土层不厚,保水、保土能力差,加上该区人口密集,人类对植被破坏也较重,如该区邵东、邵阳、隆回,祁阳等水利设施较少的地方,不但干旱严重,甚至人蓄饮水都较困难,遥感图上反映为重旱区,其他地方为中旱区。
湘北轻旱、基本无旱区:岳阳、常德、益阳一带是洞庭湖区,但降水量相对偏少,岳阳降水量1300 mm,华容为1200 mm,大多数县份年降水量在1300 mm以下,是全省降水量较少的地区之一,降水时间分配也不均匀。岳阳夏季出现干旱年份达23.3%,常德也达10%。秋旱频率更高,岳阳秋季出现干旱年份达23.3%,常德为30%。大旱年岳阳达6.7%,而常德达10%,属气候干旱。但由于客水较多,平均年入湖水量达3000亿m3,在有一定数量的提灌设施的地方,气候干旱引起灾情将会很轻。因此只在远离溪河、水利设施较差的丘岗地区,田土会因旱引起一些损失,这在遥感图上也有反映。
湘东山地轻旱区:主要是在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的东部和炎陵县,年降水量在1300~1400 mm以上,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量还有所增加。但降水时空分布均匀,加上山地多由以花岗岩为母岩形成的土壤,在森林和植被破坏较重的地方,干旱时有发生,尤其天水田和旱土发生干旱机会更多,因此在遥感图上也有星星点点的反映。一些水利设施或灌溉条件较好地区基本无旱。
湘西南轻旱区:主要是怀化市和娄底市、邵阳市的雪峰山各县。年降水量由西向东而减少,怀化降水量1444 mm,而东部年降水量只1170 mm。雪峰山迎风坡降水较多,降水随着海拔的升高还有所增加(以中部降水量最大)。武冈、城步、泸溪、辰溪、麻阳、溆浦、新晃等县丘岗地区,夏秋干旱仍然很严重。溆浦夏旱年频率达3.7%,秋旱年频率达40.7%,夏秋连旱大旱年达7.4%,特大旱年达3.7%。由于该区山地森林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受干旱危害很轻,仅开发过量的一些丘岗、天水田受干旱危害较重。在卫星遥感图上一些地方反映基本无旱。
南岭轻旱、基本无旱区:主要为桂东、汝城、郴州、宜章、蓝山、宁远、道县、江永等山区和江华县,大部年降水量在1400 mm左右,道县、蓝山、江华、桂东,汝城为全省5个多雨中心之一。该地降水基本上能满足作物需要,降水的年际差异虽然很大,但80%的年份降水量仍在1000 mm以上,一般不对农林作物构成干旱危害。由于该地区有一些岩溶山地,一些地方过度开发,仍然有夏秋干旱发生,尤其是一些天水田或水利设施较差的田土,受害也不轻,因此在遥感图上也有反映。
湘西北中、重旱区: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以及安化县,岩溶普遍,干旱危害仍然很严重。春季降水(3~4月份)较少,对春种作物造成一定危害;7~8月份降水虽然较多,但水分渗漏严重,加上土层薄,土壤保水性差,因此山地田土极易受旱。该区森林破坏严重,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因此在遥感解译图上山地和田土的干旱等级仍然很高。
10.1.2 低温冷害
(一)低温冷害特征
主要是春季低温冷害(包含3~4月低温,以及5月低温),秋季低温(主要是指寒露风),还有冬季的低温和冰冻。寒露风是晚稻生产中的主要气象灾害,寒露风危害晚稻的气象因子是低温,不同品种的抗害能力不一样。
19年9月12~13日强冷空气自北向南入侵我省,日均气温由27℃~28℃降至22℃以下,13~19日全省各地相继出现连续3天及以上日平均温≤20℃的寒露风天气。长沙连续三天及以上日平均气温≤20℃寒露风出现在9月14日,按时间排居历史第二位。这次寒露风持续16天,其间最低日平均气温16.2℃,日最低气温12℃,平江县达9.5℃,长沙市24小时降温13.8℃,48小时降温14.9℃。长沙11 天无日照,9月中旬、下旬日照时数仅为49小时,比常年偏少46.5%。全省有5万亩晚稻,其中杂交稻85%左右,早中迟熟品种比例为1∶5∶4,湘北中熟多,湘南迟熟多,杂交稻以V46、V64为当家品种,常规稻以湘晚籼1号、余赤为当家品种。自北向南有70%~80%的晚稻在寒露风出现前齐穗,20%~30%在寒露风到来后抽穗,受害严重。
(二)低温冷害遥感调查
我们选取发生在19年9月的一次涉及面广、强度大的寒露风作为典型个例进行遥感分析。
(1)亮温与地表温度:利用星载辐射计测量大气窗区辐射可用来探测地表特征,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陆地表面的红外辐射特性及其强度差异来分析热状态的变化规律。
绝对黑体的光谱辐射强度服从普朗克(Plank)定律:
湖南省国土遥感综合调查
式中,c1、c2为波尔兹曼常数,λ为波长,T为绝对温度。
当辐射体为黑体(如果在任何波长λ,有光谱比辐射率,则此物体为绝对黑体)时,这个温度就是物体的温度,否则,它就是物体的等效应黑体辐射温度,或简称亮温(亮度温度)。
定地表面红外窗区通道的比辐射率为1,即可由卫星测得的辐射能量(计数值经过定标处理)用上述公式得到地表温度。
虽然地表比辐射率是随地物不同有所变化的,也并不完全为1,即不能把地面亮温简单作为地表温度来处理,但我们可以利用地表亮温的变化来定性地反映同一地物的地表温度变化或差异。
(2)通道选取:在辐射波段中,红外辐射(0.76~1000 μm)与温度的关系相当密切,因此,人们也称之为热辐射或温度辐射。其中,3.5~5.0 μm是遥感所用的主要红外窗区之一,对应气象卫星的AVHRR探测仪为第3通道,但此波段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和地球本身的热辐射在能量上大致相当,而8~14 μm是遥感中最常用的红外窗区,对应AVHRR为第4、5通道。由于地表温度通常为200~300 K,其自身的辐射能量大部分集中在8~12μm红外波段,处于地气系统热辐射极大值位置上,因此,我们选用第4通道作为冷害监测的基本通道。
(3)图像处理
定位处理:根据卫星轨道根数和扫描点的观测时间,计算出该时刻的瞬时轨道参数。由卫星姿态、扫描角和瞬时轨道参数计算卫星瞬时视场所对应的地面观测点的地理经纬度。
投影变换:对遥感图像作兰勃特投影变换。
几何校正:卫星原始图像会因多种原因引起几何位置上的变化,产生行列的不均匀,象元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等多种畸变。畸变的图像给解释分析、位置配准造成困难,因此必须对原始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其方法是:在卫星扫描图像及电子地图上选取河道的拐点和内湖等特征点作为控制点,根据两者的差异,用内插法进行地理位置的校正。
利用可见光和红外窗区通道测值进行云检测:AVHRR探测仪在第1、2和4、5通道的灵敏度较高(反射率为0.5%时,信噪比大于3,通道4的噪声温度≤0.1K),因而在范围不大的相邻视场内,观测结果相差应是很小的。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排除那些受云影响的观测数据。判式如下:
湖南省国土遥感综合调查
其中,i为通道序号,Cmax,i和Cmin,i分别为数据阵(即m×n个象元的观测数据)中的最高和最低值,C为阈值。当判别是满足时,即认为这些观测数据有受云覆盖的影响,应予剔除。
遥感图像的数字处理:对第4通道云区以外的象元值进行拉伸处理,根据其值域由小到大配以由冷到暖的调色板,且设置云区为显眼的天蓝色,再配上水红色的水系图及省界图。
(4)低温冷害遥感图像分析:从图上看出:湘西及怀化属较冷的区域,洞庭湖区次之,常德、岳阳地区较暖。在上述三大冷暖区中,又存在一些小片的不同地域。如在湘西、怀化冷区中以溆浦的溆水流域,麻阳的辰水、锦江流域,吉首的沱江流域,花垣的花垣河下游,保靖的里耶-隆头沿河等地却要相对暖些。又如常德、岳阳暖区中以慈利的县城东部、澧县的县城北部,岳阳的铁山水库南、北两侧等地要相对冷些。
城镇明显比周围农村要暖些,从图中可明显看出长沙、湘潭、株洲、常德、益阳,以及南县、桃江、宁乡、沅陵等市县城区的突出暖色斑块。
使用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计算自19年9月13日至9月21日寒露风冷害强度指数,标于图中:从图中看出湘西、湘南普遍偏冷,湘中、湘北偏暖,洞庭湖区比常德、岳阳地区略偏冷,其大致趋势是基本一致的,但其测值受站点数目的限制,无法反映出更细致的分布特征。对于测站稀少的区域,特别是地形及不规则地区,则无法描述其变化规律。
10.1.3 洪涝灾害
(一)洪涝特征
洪涝灾害包括山洪、江河湖泊泛滥、内涝和内渍。史料中“*雨连旬”、“江湖水溢”、“大水灌城”、“尽成泽国”等记述比比皆是。洪涝灾害对人民的生产、生活的危害十分严重。据统计,1950年至1998年全省洪涝受灾面积累计达30348万亩,年平均619万亩,成灾面积累计13784万亩,年平均280万亩。特别是近十年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空间也在不断扩展,河流两岸和湖泊四周的平原地带越来越成为人口聚居的集结地和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中心。因此,同样的洪水,遭受灾害的人口及经济损失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1)洪涝发生的频次。据史料分析,湖南省在近3000年的历史中,共有洪涝记载613年,其中全省性洪涝占18.1%,大范围的洪涝占20.4%,部分地区洪涝占61%。
(2)洪涝的地域分布。洪涝的成因主要是降水强度大及连续降水所致,因而洪涝的地域分布与暴雨的地域分布基本一致。以安化为中心的雪峰山端,以道县为中心的都庞岭与萌诸岭之间,以浏阳、平江为中心的幕阜山、连云山西部谷地是3个多暴雨区。慈利、沅陵、安化、张家界、岳阳、常德、浏阳、通道等地大暴雨出现机会较多,易遭洪涝。湖区及四水下游多渍涝。当四水上中游洪水汇注入洞庭湖而渲泄不及时,湖区亦易遭洪涝,此时若遇长江洪水倒灌,极易形成南北顶托之势,洪涝灾害将更为严重。
(3)洪涝的季节性。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资料,无论是全省性洪涝或区域性洪涝,均以夏季最多,冬季少见,春夏连涝频率亦不低。湘中、湘南春涝频率高于湘北、湘西;湘西秋涝频率高于湘中;湘西冬涝比其它地区要多。洪涝灾害与雨季开始迟早和大气环流及雨不定期的自南向北推移密切相关,雨季往往是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自南而北先后开始,因而常年4月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湘南,以永州、江永出现机率最大。5月洪涝普遍增多,永州、通道、长沙、芷工、邵阳、安化等地尤为突出。6月湘、资、沅、澧四水中下游及洞庭湖防汛进入紧张时期。7月洪涝主要出现在桑植、沅陵、芷江、通道一带的湘西北和湘南山地。8月湘东南由于易受台风影响而出现洪涝灾害,其他各地则较少出现,但有的年份台风挺进湘中、湘北,大气环流发生变异,亦可酿成洪涝灾害。
(4)洪涝的年际变化。据史料分析,在公元1400年以前,湖南省大范围严重洪涝年有明显的34年和110年准周期;在1401~1990年间,则有11、34、57、110和186年等较明显的周期振动。
此外,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形成湖南省旱涝同年的特点。即在同一年中同一地点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但以先涝后旱居多。据史料记载,在公元1201~1990年间,旱涝同年占年数24%,而先涝后旱者又占旱涝同年的76.3%,先旱后涝占23.7%。旱涝同年的地域分布有南旱北涝、南涝北旱、南北都旱涝三类。南旱北涝占47%,南涝北旱占27.4%,南北都旱涝的占25.2%。
(二)洪涝灾害等级分区评价
为了综合评价全省山丘区及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等级程度,我们以全省1∶50万的TM影像图的地形地貌解译为基本依据,并考虑气候特征、水系发育程度、土地类型、地质条件等综合因素,将全省划分为29个洪涝评价单元进行评价。
1∶50万TM卫片(TM4、TM7、TM3)单元解译标志如下:
水体:TM卫片表现为蓝色;
滩地:表现为桔红色或棕褐色(无纹理结构);
平原农田:表现为桔红色(块状分布);
岗地:粉白色;
丘陵:黄绿色;
低山:桔**(有山脉纹理构造),海拔在200~300 m;
中低山:桔红色(有山脉纹理构造),海拔300~400 m;
中山:深桔红色(有山脉纹理结构),海拔400~500 m;
中高山:黑绿色(有山脉纹理结构),海拔在500 m以上。
(1)评价因子的确定
形成洪涝的因子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因子有气候方面的多年平均降雨量、暴雨日数、海拔高度等,它们对洪涝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其次为地貌类型、水系发育程度、水土流失状况、植被发育程度等,这些因子对洪涝有一定的影响。洪涝评价因子选取如下:
多年平均降雨量(QY);
暴雨日数(QD);
海拔高度(HG)∶从TM图像中读取;
地貌类型:从TM图像上获取;
水系发育程度:从TM图像上获取;
水土流失状况:从TM图像上获取;
植被发育程度:从TM图像上获取;
(2)评价模型
湖南省国土遥感综合调查
式中:Wi——第i个因子在所计算的评价单元中占的权重;
gi——第i个因子的得分值;
G——所计算的评价单元灾害程度的得分值。
根据评价结果及等级划分标准,进行数字统计集合,划分各地洪涝等级如下:
极度重灾区:洞庭湖区,包括华容、澧县、安乡县、常德市、汉寿、沅江。这些地区的洪涝灾害极为严重,基本上无山丘区的山洪灾。
重灾区:洞庭湖边缘的丘陵区,包括临澧县、桃源县、临湘市、桃江县、岳阳县、湘阴县、望城县,这些地区既有山丘区的山洪灾,也有湖区的洪涝灾害。而浏阳市、永顺县、桑植、张家界市、溆浦县、麻阳县、泸溪县、沅陵县、炎陵、汝城等县(市)的局部地区是山洪灾的重发地。
中度灾区:包括宁乡县、长沙市、长沙县、平江县、株洲、醴陵、怀化、芷江、冷水江市、新化县、祁阳县、东安县、永州市、耒阳市、郴州市、新邵县、邵阳县、邵阳市、邵东县、隆回县、洞口县、武冈县。
轻度灾区:包括涟源市、双峰市、娄底市、邵阳、新邵、隆回、新晃县、会同县、靖州自治县、耒阳、常宁、永兴。
(三)1998年洞庭湖地区特大洪涝灾害遥感调查
1998年湖南省湘、资、沅、澧四水及洞庭湖区相继发生特大暴雨洪水,形成了我省自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我们利用NOAA气象卫星、雷达及TM卫星的实时监测图像及调查,分析调查水情和灾情的变化情况。
(1)雨情调查:1998年全省平均降雨量1632.8mm,较正常年份偏多12.8%,其中湘中北地区7次受暴雨袭击。全省发生了四次大的暴雨过程,其中最大1小时降雨量达105 mm,400 mm以上降水量笼罩面积达3.5万km2,日最大降水量为300.7 mm。
1998年雨情特点表现为:一是雨季提前;二是暴雨强度大;三是暴雨频繁且接连发生,几次大的降雨过程集中在6月中旬、7月下旬和8月中旬,且每次暴雨持续时间在三天以上;四是暴雨中心较稳定,多次重复在湘江、资水中下游、澧水流域和沅水的酉水,导致这些地区多次发生严重的洪水灾害。
(2)水情调查:根据NOAA卫星监测所获得的图像分析,5月25日,洞庭湖区的主河道已无法分辨,湖面较枯水期有所增长,湖面水域已增至1890 km2,同时城陵矶下游长江干流江面明显增宽。6月中下旬,湘、资、沅水及洞庭湖区出现第二次集中降雨,洪水大量汇入洞庭湖,导致湖水水位逐步升高,从6月19日NOAA探测图可以看见,洞庭湖水面进一步扩大,湖面水面增至2039 km2。第三次,7月初湘、资、沅水流域洪水刚刚入湖,长江流域上游降大到暴雨,长江洪水倒灌进一步抬高了洞庭湖水位,使洞庭湖城陵矶出现第一个洪峰,水位近34.52 m。第四次,7月20日至26日,澧水、沅水中下游连降大暴雨,相继再次发生大洪水,与此同时,长江洪水入湖量大增,澧水、沅水下游洪水相互夹击,洞庭湖水位迅速上涨,洪峰水位35.48 m。根据7月28日NOAA卫星传送的图像显示,长江干流城陵矶处洪水范围增大,顶托严重,湖区淹没范围扩展至新墙、汨罗、湘阴等地,安乡被淹,湖区湖水面积已达2443 km2。第五次7月29日至8月1日,洪峰水位35.53 m,超过历年最高水位0.22 m,8月1日NOAA卫星传送图像显示,洞庭湖湖水面积增至2542 km2,淹没范围进一步扩大。第六次,8月15日至17日,长江干流宜昌出现最大一次洪峰,洪峰流量63600 m3/s,正好与澧水、沅水洪水相遇,使城陵矶水位于8月20日达1998年最高值35.94 m,超1954年水位1.39 m。8月22日NOAA卫星探测图像清楚显示,长江干流城陵矶至枝城段严重淹没,江河水面扩展,牌州湾及螺山卡口以上滞水严重,洪水排泄不畅,洞庭湖出水受阻,淹没范围增至石门、长沙、桃源一带,同时湖北荆江,湖南安乡、津市、澧县全线被淹。洞庭湖湖水面积达到2664 km2。
通过调查分析,1998年的水情特点表现为一是入湖流量大,洪峰次数多,由于“四水”和长江洪水源源不断地倾灌洞庭湖,致使洞庭湖出现巨大超额洪水;二是洪水组合恶劣,长江连续出现的8次洪峰与湘、资、沅、澧四水和洞庭湖区间洪水多次遭遇,使城陵矶连续出现5次洪峰;三是长江干流螺山卡口排洪功能的衰减,使长江洪水顶托严重,受长江洪水顶托的影响,洞庭湖区高危水位持续时间达两个多月。
(3)灾情:根据1998年7月31日洞庭湖区星载雷达数据(SAR)与美国陆地卫星(TM)图像叠合处理结果,进行洪涝淹没面积遥感调查。通过计算,1998年7月31日,洞庭湖区洪涝淹没总面积376.21万亩,受灾涉及18个县(市),其中城镇建设用地4.81万亩,农村居民点10.29万亩,水田234.92万亩,旱地19.05万亩,林地13.52万亩,草地0.09万亩,其他用地95.53万亩。经统计,受灾人口2879.9万人,死亡616人,倒塌房屋688600间,直接经济损失达329亿元。
经图像分析,本地区超过10万亩以上淹没面积的市(县)有沅江、安乡、湘阴、汉寿、澧县、南县、常德市辖区、华容、岳阳县、岳阳市辖区、益阳县等11个市(县)。其中沅江、安乡、湘阴、澧县、汉寿等五个县(市)灾情特别严重。安乡、澧县、津市、常德市辖区、汉寿县等地以溃坝、溃堤为主,其中7个万亩垸溃决被淹。其它市(县)则是以内涝积水为主的洪涝灾害。
谁知道湖南省常宁市地理位置、气候、海拔多少。
10月6号天气预报,新一轮冷空气降水来袭,降雪和降雨分布地区各不相同。
1、降雪分布地区
新疆南疆西部山区、西藏中部和北部、青海中南部和中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局地大雪。
2、降雨分布地区
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和西部、川西高原北部、甘肃西南部、四川中北部、重庆西南部、贵州大部、广西西部、湖南西北部、湖北大部、陕西东南部、河南中西部、山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河北西北部、安徽西部、浙江大部、福建西北部、江西东部和南部、广东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小雨。
其中,西藏东南部、云南东部和北部、广西西部、四川西部和南部、重庆大部、陕西南部、贵州西部、广东东南部沿海、福建东南部沿海、台湾岛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而台湾岛中东部、西藏东南部等地有暴雨。
暴雨天气的居民注意事项:
1、居民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和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了解降雨情况和可能出现的灾害风险。
2、如果居住在容易积水的地区,要做好防汛准备工作,清理排水沟、堵塞漏水点,确保排水畅通。
3、避免靠近河流、山洪灾害易发区、低洼地带等危险区域,尽量选择安全的地方居住。
4、在室外活动时,尽量避免接触积水,以免发生溺水事故。如果必须穿越积水区域,应选择安全的通行路线,注意防滑。
5、避免在暴雨天气中开车,如果必须驾车出行,要注意行车安全,保持安全的车速,避免涉水行驶。
去这里看吧,很详细 ://baike.baidu/view/589256.htm
常宁添加义项 设置 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
1.常宁市常宁市 2.清朝恭亲王清朝恭亲王 3.西安长安常宁新区西安长安常宁新区 4.原哈尔滨机电专科学校校长原哈尔滨机电专科学校校长 1.常宁市 编辑本义项已为您重定向至该词条,更多含义请查看常宁市。
常宁百科名片
常宁市位置图常宁市北距衡阳市65公里,东距武广高铁的耒阳西站?30公里,距耒阳市境内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各50公里,“国道三南公路”(湘南、赣南、闽南),京港澳复线衡桂高速公路、衡武高速公路、益娄衡高速,常茶高速,衡昆高速公路常宁连接线,1811、1807省道,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公路干线网络,全市各乡村均有公路通达,湘江沿市区北部流过,水路运输可达长江和沿海口岸,京广光缆穿越常宁全境。为‘中国油茶第一市’、著名的“杉木楠竹之乡”、施行‘公交免费’的宜居城市、全国第二批商务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县级城市。
中文名称: 常宁
外文名称: Chang Ning
行政区类别: 县级市
所属地区: 中国华南湖南省衡阳市
下辖地区: 松柏镇,新河镇,荫田镇,宜潭乡
驻地: 常宁市群英路
电话区号: 0734
邮政区码: 421500
地理位置: 湖南省东南部,衡阳市西南部
面积: 2052平方千米
人口: 86万(2009年)
方言: 常宁话
气候条件: 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 ①西江漂流②天堂湖③中国印山④庙前中田古民居⑤财神洞⑥培元塔
车牌代码: 湘D
美誉: 油茶之乡,杉木楠竹之乡
目录
地理位置
地貌
水文
气候
土壤
交通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土地
水
植物
动物
人口状况
矿产
农产
经济现状
工业发展
农村经济
城市建设
第三产业
重点项目
招商引资
社会事业
地方名人
机构设置市委工作机构
市委部门管理机构
市委直属事业单位
群团组织
人大工作机构
工作机构
议事协调机构
直属事业单位
部门管理机构
其他正副科级事业单位(加单位为挂牌单位)
政协工作机构
垂直管理单位
省市驻常企业
旅游旅游概况
①西江漂流:
②天堂湖:
③中国印山:
④庙前中田古民居:
⑤财神洞:
⑥培元塔:
⑦泉峰独秀
⑧庙前地质公园
常宁八景一、古塔培元
二、印山神韵
三、天堂湖光
四、毗峰山色
五、泉峰曙照
六、瑶乡漂趣
七、义山佛光
八、新河花洲
地理位置
地貌
水文
气候
土壤
交通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土地水植物动物人口状况矿产农产经济现状工业发展农村经济城市建设第三产业重点项目招商引资社会事业地方名人机构设置
市委工作机构 市委部门管理机构 市委直属事业单位 群团组织 人大工作机构 工作机构 议事协调机构 直属事业单位 部门管理机构 其他正副科级事业单位(加单位为挂牌单位) 政协工作机构 垂直管理单位 省市驻常企业旅游
旅游概况 ①西江漂流: ②天堂湖: ③中国印山: ④庙前中田古民居: ⑤财神洞: ⑥培元塔: ⑦泉峰独秀 ⑧庙前地质公园常宁八景
一、古塔培元 二、印山神韵 三、天堂湖光 四、毗峰山色 五、泉峰曙照 六、瑶乡漂趣 七、义山佛光 八、新河花洲展开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常宁市位于湖南省南部,衡阳市西南部;地处衡阳盆地南缘与南岭北向余脉交接地带,湘江中游南岸。东隔舂陵水与耒阳市为界,南与桂阳县相连,西与祁阳县接壤,北濒湘江与祁东、衡南二县相望。地处北纬26°07’---26°36’,东经112°07’---112°41’。市区中心位于北纬26°24’,东经112°23’。常宁市面积2046.6平方公里,为衡阳市7县(市)中的第5位,全省县、县级市中的第52位。常宁市辖
4个街道、15个镇、6个乡、1个民族乡、1个风景名胜管理区。
编辑本段地貌
常宁市境内地质地层复杂,自古生界的寒武系到新生界的第四系,除新生界第三系外,均有出露。岩石以沉积岩为主,约占80%,出露于古生界至新生界的不同地质时期,火成岩分布较小,有数十个岩体出露,面积约428平方公里,以花岗岩为主,伴有中偏酸性的花岗闪长岩和少量基性煌斑岩,玄武质珍岩等。大地构造,属于华南加里东褶皱区,即华南褶皱系湘南耒(阳)——临(武)南北褶皱带的北端,衡阳断陷盆地的南缘,分为加里东构造层、海西一印支构造层、燕山构造层。 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大致呈两级阶梯形分布,南部是南岭山簇余脉的塔山和大义山,分别呈北东、南北走向,两山之间夹有庙前——西湖的低平谷地,成为常宁市与桂阳县交通孔道,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座,1000米以下至100米的山峰63座,群峰巍峨,构成南部的天然屏障,为第一级阶梯。北部的平原,丘陵交错,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形起伏,为第二阶梯。境内地势类型分山地、丘陵、平原三种,其中山地面积、丘陵面积、平原面积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37.6%、26%和37.4%。气候,因地处南岭南北侧,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但因塔山、大义山绵亘南部,中部低盆,有利空气滞留,春秋天气多变。各年度降水量、气温、日照等气象要素变化无常。
编辑本段水文
常宁市水系完整,河网稠密。河川径流量主要由雨水补给,汛期降水较集中,非汛期降水偏少,丰枯流量悬殊,年水位变幅大,一般高水位出现于4—7月,低水位出现在10月至次年2月。湘江干流水位变幅达11.00—15.51米,约平均流量为1370秒立方米,最大流量为18100秒立方米,最小流量为30秒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为487.4亿立方米,径流时空分布总趋势与降水量分布相同,径流量多集中在春夏两季,4—7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以上,多年平均含沙量一般为0.1--0.5 kg/m3,干流低于支流。境内湘江段及其支流宜水,潭水、浯水、舂陵水等天然水质好,PH值大都在7.2左右。
编辑本段气候
常宁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由于受域内大气候影响,加之境内地形复杂,各年度降水量、气温、日照等气象要素变化无常。
编辑本段土壤
全市土壤分为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共9个土类,22个土属,233个土种。地带性土壤主要有山地草甸土,黄棕壤、黄壤、红壤。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河潮土。全市以水稻土、红壤土、紫色土、黄壤土面积较大,分布甚广,利用率最高。
编辑本段交通
市区北距交通枢纽衡阳75公里,东距耒阳市境内京广铁路、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50公里,国道三南公路横穿东西,省道214线纵贯南北,衡枣高速公路与域区一线相连;湘江沿市县级域西北流过,水上运输可
达长江和沿海口岸,公路网络普及村村寨寨,京广光缆穿越常宁全境。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常宁历史悠久,据清同治《常宁县志》记载:周朝以前属荆,战国时属楚,秦汉时属耒阳县,三国吴孙亮析耒阳西南地置新宁、新平二县,东晋太元二十年(396年)并新平于新宁县,属衡州。南北朝属衡阳王国,隋朝属衡州总管府。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新宁为常宁,属衡州郡。五代及宋属衡州。元十九年(1282年)升为州,无领地,属湖广行省领北湖南道。明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降为县,属湖广布政使司衡州府。清属衡永郴桂道衡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属衡阳道。民国11年(1922年)废道,属湖南省。民国26年(1937年)属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驻衡阳)。 1949年10月12日常宁和平解放,人民建立,属衡阳专区。1952年4月改属湘南行政区(驻衡阳)。1954年7月属衡阳专区。1983年7月属衡阳市。1996年11月26日经院批准,撤销常宁县,设立常宁市,由衡阳市代管。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新中国成立后,常宁设10区174乡。 1952年12月设11区、2镇、172乡。 1956年6月撤区并乡,全县设2镇45乡。 1958年撤乡,实行政社合一,全县设15个人民公社。 1961年9月,恢复区建制,设9区2镇。 18年,常宁县设9个区,2个区级镇,59个人民公社,919个生产大队。 1982年恢复白沙镇、柏坊镇。 年实行政社分设,乡设乡人民,乡以下的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镇以下仍设居民委员会与居民小组。同年,柏坊乡并入柏坊镇。 1985年5月,撤销荫田、湖亭、板桥3乡,设立荫田、盐湖、板桥3镇。8月,将塔山乡置蒲竹瑶族乡。12月撤销洋泉镇,大市乡改名为大市坪乡。 1986年12月,撤销官岭、新洲2乡,设立官岭、新河2镇。 1990年,全县共设9个区,3个区级镇,7个乡级镇,51个乡,1个瑶族乡。 1991年,全县共设9个区,3个区级镇,7个乡级镇,51个乡,1个民族乡,710年村民委员会,43个居民委员会。 1993年12月撤销三角塘、烟洲、罗市3乡,设立三角塘、烟洲、罗市3镇。 1995年5月,常宁县开展撤区并乡工作。根据省民政厅5月3日湘民行发[1995]53号《关于常宁县撤区并乡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县委县于5月19日宣布,撤销宜阳、柏枋、水口山、荫田、罗桥、板桥、官岭、洋泉、新洲9个区公所,保留盐湖镇行政建制,将城关镇改名为宜阳镇,将其余的61个乡镇撤并调整为23个乡镇,即宜阳镇、松柏镇、白沙镇、官岭镇、洋泉镇、柏坊镇、荫田镇、盐湖镇、罗桥镇、新河镇、板桥镇、三角塘镇、烟洲镇、西岭镇、胜桥乡、庙前乡、宜潭乡、兰江乡、弥泉乡、蓬塘乡、大堡乡、江河乡、塔山瑶族乡,下辖706个村,52个居民委员会,7155个村民小组,233个居民小组。 1995年12月撤销西岭乡设立西岭镇。 1996年3月撤销庙前、胜桥2乡,设立庙前、胜桥2镇。并各增设1个居民委员会。是年末,全县下辖7个乡、16个镇,村、组、居民小组无变动。 1996年11月26日,经院批准,常宁撤县设市沿至今。 2004年,常宁市辖16个镇,7个乡(含1个瑶族乡)。下设73个居委会及350个居民小组和707个村委会及7715个村民小组。 2008年,撤销宜阳镇,设立宜阳、泉峰、培元三个街道办事处,松柏镇析出水口山街道办事处,洋泉镇析出天堂山风景名胜管理处,是年常宁市辖15个镇7个乡5个办事处,即松柏镇、柏坊镇、烟洲镇、荫田镇、白沙镇、西岭镇、盐湖镇、三角塘镇、罗桥镇、庙前镇、板桥镇、胜桥镇、洋泉镇、官岭镇、新河镇、宜潭乡、蓬塘乡、兰江乡、大堡乡、江河乡、弥泉乡、塔山瑶族乡、宜阳街道办事处、泉峰街道办事处、培元街道办事处、水口山街道办事处、天堂山风景名胜管理处。 2009年从常宁市松柏镇析出三香、松阳、新华、青年、蔬菜、松柏等6个建制村和松化、煤机、沿江、开源、松柏、三园、文明路、小州、常青、松阳、大桥、兴源、运输、航运、焦厂、渡东、渡西、永红、欧家洲、鲶鱼等20个社区居委会,设立水口山街道办事处。新设立的水口山街道办事处辖6个建制村、20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27.95平方公里,总人口2.82万人,办事处机关驻朱家湾。 行政区划调整后,松柏镇辖18个建制村、6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50.55平方公里,总人口4.04万人。 常宁市辖4个街道、15个镇、6个乡、1个民族乡、1个风景名胜管理区: 宜阳街道、培元街道、泉峰街道、水口山街道办事处; 天堂山风景名胜管理区; 柏坊镇、松柏镇、烟洲镇、荫田镇、白沙镇、西岭镇、盐湖镇、三角塘镇、洋泉镇、庙前镇、罗桥镇、板桥镇、胜桥镇、官岭镇、新河镇; 宜潭乡、蓬塘乡、兰江乡、大堡乡、江河乡、弥泉乡、塔山瑶族乡。 常宁市人民驻宜阳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046.6平方千米,总人口86万人(2009年)。
编辑本段土地
常宁市土地面积2046.6平方公里[1],折合204660公顷,占总面积的2178%;平原520平方公里,折52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5.41%;丘陵348平方公里,折3.48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7.01%;水面86.8平方公里,折8680公顷,占总面积的4.24%。按土地自然属性分:宜农耕地37910公顷,占总面积的18.52%;宜林地面积91950公顷,占总面积的44.1%;内陆水域14440公顷,占总面积7.05%;园地面积4180公顷,占总面积的2.06%。全市土壤分为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共10个土类,22个亚类,233个土种,地带性土壤主要有山地草甸土,黄棕壤、黄壤、红壤;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河潮土、全市以水稻土、红壤土、紫色土、黄壤土面积较大、分布甚广,利用率最高。土壤的地域分布具体是:水稻土呈树枝展布于海拔200米以下的岗平河谷地带;分布在境内各地,约占土壤总面积的20.84%;红壤土呈带状或斑状分布,广泛分布海拔750米以下的山、丘、岗、平地,是市内主要土类,约占土壤总面积的56.54%;其中红壤亚类约占红壤土类的四分之一,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山地,土壤呈棕红色;黄红壤亚类分布在海拔500—750米之间,土壤呈黄红色,紫色土类集中分布在境内西北丘陵地带,约占全市土壤面积的14.24%;黄壤土类主要分布在海拔750—1000米之间的山地,约占全市土壤面积的5.36%;黑色石灰土土类,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山顶部位的岩隙低处,约占全市土壤面积1.2%;黄棕壤土类主要分布于在境西南山区海拔1000—2000米之间的山地,占全市土壤面积的0.98%;河潮土土类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台阶地,占全市土壤面积的0.51%;红色石灰岩土土类主要分布在境东南石灰山麓坡地、谷地或剥蚀阶地,面积约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0.25%;山地草甸土土类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顶开阔部位,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0.08%。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