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z5气象仪_电子气象仪使用方法
1.“长八”首飞推迟两天发射,为啥?
2.给我我写关于神州5号的资料
3.神州5号详细资料!(不要六号的)
4.中国一共发射了多少火箭了!
尽管国家航天局在7月17日宣布,?天问一号?垂直转运至发射区101发射工位后,将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择机发射,但各位吃瓜群众都对7月23日发射非常有信心!当然2020还有一个重头戏也就是预计将在十月底发射嫦娥五号,两者任务有些类似,但又不完全一致,到底哪个技术含量高一些呢?
即将发射的天问一号
火星距离地球大约5500万千米,看起来并不是很远,但由于和地球公转轨道的速度差,两者大约每隔26个月才会靠近一次,因此2020年的火星靠近之年又成了火星探测的高峰年!
天问一号的组成和装备
天问一号有三大件,分别是轨道器、着陆器和巡视器,总质量约为5吨,其中轨道器质量为3.175吨,巡视器则为240千克,尺寸:2.0 m ? 1.65 m ? 0.8 m,分别完成火星探测和着陆巡视,将对火星土壤环境以及大气和水的分布与探测、火星生命的寻找,也将探测火星磁场与甲烷等与生命相关的关键信息。
另外环绕火星探测的轨道器也将完成着陆车和地球之间担任中继通信任务。巡视器还携带了探地雷达,调查火星地表下的土壤以及厚度与组成的成分,另外还搭载了导航相机、火星地标成分分析测试仪和多光谱相机,以及火星表面磁场探测的探测仪和火星气象测量仪!
天问一号如何登陆火星?
长征五号需要将天问一号送至地球轨道,然后在变轨到地火转移轨道,经过大约半年的飞行后,减速进入火星轨道,说起来容易,但事实上从地火转移轨道进入火星轨道的失败率很高,其中美国1992年9月25发射的的火星观察者号点火减速时失去联系,入轨失败。九十年代多个火星探测器比如日本的希望号、美国的火星气候轨道器、火星极地登陆者和深空2号等等,所以入轨火星是成功了一半!
另一半当然是登陆火星,因为天问一号组成是轨道器+着陆器+巡视车,轨道器留在火星轨道作为火星的卫星长期探测,着陆器带着巡视车着陆火星,轨道器还要起到后续探测的通信中继任务!天问一号则需要绕飞数月,再行登陆火星!而登陆火星中最难的就是?恐怖7分钟?!在人类试图登陆火星的13次火星探测中,能够安全度过这7分钟的仅有9次。
因为火星有一个薄薄的大气层,着陆器带着防护罩将以高超音速穿过大气层,而且需要在后期减速到460米/秒时的超音速下开伞,因此难度很高,最后还有抛弃降落伞,动力减速下降,悬停选定着陆点,直接登陆!
最后则是重头戏,巡视车从着陆器上驶下,据说最大可能命名为?赤兔?的巡视器将会在在着陆器上观察情况后再慢慢驶离!
下半年发射的嫦娥五号
发射嫦娥五号的也是CZ-5,不过这次只要第二宇宙速度脱离地球,到达38万千米的月球即可,而且CZ-5的地月转移轨道载荷达到了8.2吨,作为绕落回最后一个采样返回的任务,从月面返回将会难度增加不少!
嫦娥五号的组成
因为执行的是月面采样返回的任务,嫦娥五号有四大件组成,分别是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和上升器!各大件的功能就不多说了,看名称也就了解了!
任务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CZ-5嫦娥五号送至地月转移轨道,大约4天后即可抵达月球,减速入轨,然后绕行探测月球,待选定地点后,着陆器和上升器的组合将会与主体分离,因为月球没有大气层,所以全程动力下降,一直到最后悬停阶段自主选择着陆场,确定后将直接降落!
和天问一号放出巡视器不一样,嫦娥五号会在探测后采集月面样品,以着陆器为发射台,直接升空返回月球轨道,与轨道器对接后,将样品转移至返回舱,然后返回舱脱离轨道器,进入返回地球的轨道!
值得一提的是返回器将以第二宇宙速度高速返回,并且它走的是2014年11月1日T1嫦娥五号的试验返回舱走的水漂弹道,这个控制要求比较高,一不小心就被弹回大气层外,再也无法回到地球!
两者相比,哪个技术难度更高?
两者难度都很高,但两强相比总有胜出的一方,那么它们的技术到底哪家强呢?
天问一号的难点:
距离遥远,通信延迟非常严重,登陆完全自主火星登陆?恐怖7分钟?!13次试图登陆火星的探测中,仅有9次成功超音速开伞:天问一号登陆器将在火星大气层中超音速打开降落伞动力悬停规避、自主降落巡视车驶离登陆器嫦娥五号难点,嫦娥系列所有任务中大部分步骤都已经由三号和四号验证,剩余还有几项尚未验证:
月球表面采样采样后上升器从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上上升器和轨道器对接分离,变轨并返回地球轨道以及第二宇宙速度范围,T1飞行器已经验证!
与天问一号相比,除了巡视器驶离着陆器这个在嫦娥三号和四号已经验证外,其他都没有经过验证,从数量和通信难度上来看,天问一号完胜嫦娥五号!但嫦娥五号从月面返回同样在中国航天史无前例,难度同样非常高!
嫦娥五号的采样返回将会为火星采样返回做好铺垫,而天问一号的技术未来也将应用于火星采样返回,两者的综合将是未来火星探测重头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航天来说,没有哪个更难,而是?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长八”首飞推迟两天发射,为啥?
一直都有啊 只不过神舟5号才开始实际载人发射
神舟1-4号都是模拟实验飞船
在1999年11月20日,中国已经成功地发射第一艘“神舟”太空船。有一个电子实验样机但没有生命保障或紧急状况逃脱系统,“神舟”(也提到到被称为“神舟”-1)在飞船上没有携带任务负载。任务只是要测试太空船它本身。这也是长征(ChangZheng)-2 F运载火箭 第一次发射,被明确地设计用于有人操纵宇宙飞行计划。
在1999年11月20日当地时间06:30(格林威治标准时间11月19日22:30)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JSLC)被一枚CZ-2 F运载火箭发射,太空船在离地升空之后大约10 分钟进入轨道。在格林威治标准时间18:49“远望”(YuanWang)-3遥测船离开那米比亚海岸采集太空船的信号,而且命令返回点火,“神舟”太空船飞行了21个小时11分钟(环绕轨道14圈)。
太空船再返回太空舱进入了地球大气层而且飞过阿拉伯半岛海岸,然后越过巴基斯坦上空,而且进入中国领土越过了西藏。在30公里高空锥形降落伞展开和再返回太空舱在内蒙古预定的登陆点中着陆。太空舱在1999年11月21日北京时间03:41(格林威治标准时间1999年11月20日19:41)降下。
“神舟”-1任务在中国有人操纵空间计划-921计划中标明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次任务形成了进行随后的任务的第一个基础,最后主导到第一次成功的有人操纵任务之上。
“神舟” -2
“神舟”-2无人操纵太空船在2001年1月9日北京时间09:00(格林威治标准时间01:00)发射,服务的一部分被当做将来的有人操纵航天原型,太空船也携带了复杂的空间科学实验室,总数为64个科学实验负载量,包括15个在再返回模组中,12个在轨道模组中和37个在前部的外面托板上。这些包括了一个微-重力晶体成长装置,生命科学实验和19种动植物;宇宙射线粒子探测器;中国的第一台伽玛射线爆炸检测器。
“神舟”-2在它的飞行期间安排了三次升起轨道的调整,到达330x345公里轨道任务初始阶段结束。在地球轨道运行117圈之后,降落和服务模块与前部的轨道模块和外面的托板分离。在返回发射之后使用服务模块,再返回太空舱从服务模块分开,北京时间2001年1月16日19:22(格林威治标准时间11:22)在内蒙古草原上降落。
缺乏再返回太空舱公开,导致推测再返回太空舱可能已经在再返回期间被破坏,但是这不能够是确认的。
“神舟” -3
地面人员工作在“神舟”-3返回的太空舱上。这是被装备完全生命支援系统和紧急状况逃脱系统的第一艘太空船。它也携带了一个虚拟宇航员测试系统。
“神舟”-3无人操纵太空船在北京时间2002年3月25日22:00(格林威治标准时间14:00)发射。“神舟”-3太空船是第一次装备有人操纵的飞行全部需要,包括生命支援和紧急状况逃亡系统。太空船也携带了一个虚拟宇航员测试空间环境生命支援系统的可靠性。
在地球轨道中停留6天18小时51分钟之后,“神舟”-3的太空舱在北京时间2002年4月1日16:51(格林威治标准时间08:51)在内蒙古返回到地球。轨道模块在轨道中运行保持直到2002年11月12日。
“神舟”-4
回收人员跑向前面降落在内蒙古太空船登陆位置的“神舟”-4再返回太空舱。这是最后一次无人实验任务,在921计划之下已经被实行。
“神舟”-4是第四次以及最后一次在有人操纵任务之前被发射的无人实验太空船。太空船在2002年12月30日(格林威治标准时间12月29日16:40)发射。
“神舟”-4携带一个可收回乘员模块,具有所有的陈设、测试设备和二名虚拟宇航员,为有人操纵发射估定它的生存能力。附加地太空船也用于地球观测、空间环境监听 、微-重力流体物理学和生物学技术研究,携带了52个科学负载量。在地球轨道上停留7天以后,“神舟”-4 的再返回太空舱在北京时间2003年1月5日19:16(格林威治标准时间11:16)被成功地找回,在地球轨道上剩余的轨道组件另外运行了六个月之久。
整个任务据说是全部成功,使计划领导层决定发射下一个任务,第一次有人操纵太空船。
给我我写关于神州5号的资料
12月22日12时37分,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托举五颗卫星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加注前一小时发现高空风速过大
气象会商后决定推迟发射
12月20日凌晨00时36分,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按流程开始煤油加注,一切程序都在按部就班进行。
测发大厅内,火箭各分系统和卫星试验队人员都在各自工位上监视技术数据,01指挥员清晰洪亮的调度指挥口令也在不断响起。
同样位于指控中心另一层楼的气象会商间,发射场气象系统负责人党建涛和航科集团气象工作人员焦急等待着高空气象探测的数据。
就在一个小时前,他们从观测到的数据发现,受近日南海热带低压和冷空气影响,高空风风速有加大迹象,如果到了发射窗口,风速过大,就不满足发射条件。
时间紧迫,必须尽快确定发射窗口的气象环境,发射场指挥部决定紧急召开气象会商。
“首先要排除是否是气象探测设备出现故障导致数据异常,然后再进行一次计算。”
“热带低压云系很强大,在高空中容易辐散,直接导致发射场高空风向突变,不可控因素很多,请上级慎重。”
经过紧张讨论, 科技 工作者们的意见很快达成一致:迅速检查气象设备仪器,确保探测数据可信,同时增加一次高空探测,再次进行预报。如果条件不满足,火箭坚决不能上天。
发射场任务指挥部对气象系统的建议表示肯定,增加的这次高空探测将成为关键。
“5、 4、3、2、1,放!”
凌晨1时许,增加的探空气球从放球员仙豪手中准时放出。
探空机房里,指挥员陈阳紧紧盯着数据接收终端。几分钟前,他已经把相关的气象设备反复检查了几遍。可以确定,设备没有任何问题,现在只能等待探测的高空风数据。
“报告指挥部,高空风最大值依然大于发射最低条件!”
半个小时后,陈阳通过对讲机报告,并指挥操作手迅速将数据提交预报室。
“推迟发射!”在拿到预报室的结论后,指挥部艰难作出决策。
暂停发射程序后,气象系统指挥员陈阳介绍,在文昌,火箭发射面临的最大气象考验就是“三高三强”:即高温、高湿、高盐,强台风、强雷暴、强降水。早在嫦娥五号任务期间,就先后有7个台风过境,所幸对发射任务没有造成制约性影响。
“在长八首飞中,气象系统更是加紧防范。早在发射前一周就组织高空风加密探测,为掌握发射窗口天气变化规律打好基础。”陈阳说。
气象台成立11年
连续不间断观测发射场气象数据
为确保火箭“零窗口”发射,文昌航天发射场气象台从成立至今,已连续11年连续不间断对发射场气象数据进行观测和积累,以便于对火箭发射窗口作精确的气象预报。
气象系统还根据积累的数据,总结归纳天气演变规律,对雷电、浅层风、高空风等影响发射的重要天气因素,专门进行了技术状态研究和短期预警预报。
鏖战一天一夜提供精准气象数据
助力“长八”锁定发射窗口
12月20日5时许,测发大厅内,马亚奇正指挥全系统按照既定措施进行应急处置。
气象系统值班机房,指挥员陈阳正召集业务骨干开会讨论,他们必须按照指挥部要求增加高空探测频次,重新对人力配置等相关工作进行统筹协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推迟发射后,因为停放期间CZ-8火箭煤油贮箱内液体温度升高,导致煤油容积加大,其中芯级模块已不满足发射条件,需进行芯一级煤油部分泄回及二次加注。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经指挥部决策,火箭动力系统组织对一级部分煤油进行泄回,而后根据气象预报窗口,择机重新进行二次加注。
此时,气象系统已经鏖战一天一夜。为给上级决策提供精准的实时数据,他们从上到下连轴转、两班倒。指挥员陈阳前脚刚开完协调会,后脚就进机房,他们在抢时间。“此时的气象数据很关键,为了窗口大家都很努力。”陈阳说。
最终,22日凌晨,任务程序再次启动。测发大厅里口令声清晰洪亮,发射工位上,岗位人员井然有序, 科技 人员们愈发的坚毅,为着最后的胜利发起冲锋。
当长八首飞圆满成功的消息传来, 科技 人员们紧绷的神经才得以放松,最终用圆满成功为年度航天发射画上圆满句号。
编辑 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神州5号详细资料!(不要六号的)
神州六号
神舟六号飞船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飞船入轨后先是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然后变轨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由于此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取消了用于这项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
神舟六号的改进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被屏蔽广告]
一、围绕两人多天飞行任务的改进。首先,准备了足量甚至余量的航天员消耗品,包括食品、水、睡袋等。食品柜置于轨道舱中,以前处于空置状态。按照每人每天一个半暖壶的用水量,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准备了航天员用水。其次,提高了座舱的环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号提高了对水汽冷凝的能力,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舱内的氧气、温度和湿度都可自动感应并调节。
二、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的改进。放置了很多航天员生活的必需品,如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失重状态下人其实可以浮在空中睡觉,但考虑到人在地面养成的习惯,所以通过睡袋人为地制造一种“床”的感觉,否则航天员睡觉时可能会产生坠入万丈深渊的错觉。轨道舱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清洁用品柜,航天员可以用里面的湿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大小便收集装置这次也是首次使用。
三、提高航天员安全性的改进。返回舱中航天员的坐椅设计了着陆缓冲功能,这是为了在反推火箭发生故障时依然能够保证航天员安全。神舟五号飞船里只有杨利伟乘坐的那个坐椅有着陆缓冲功能,并且有个小的缺陷,就是返回前坐椅提升后航天员难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神舟六号对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并与整船结合进行了反复试验,从高塔、飞机上抛下的3次试验每次均获得了成功。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如果在返回时关闭不严,将威胁航天员安全。俄罗斯曾经有3名航天员因此而丧生。神舟六号科研人员研制成功了舱门密闭快速自动检测装置,并花费了数月时间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这种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来清洁舱门。
四、持续性改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正式启动,至今已经过去了13年,飞船上最初使用的元器件和原材料有的已经不再生产,个别技术已经稍显落伍。神舟六号做了一些日常的持续性改进。比如神舟一号到五号上的“黑匣子”,是1994年研制的,存储容量只有10兆字节。现在的黑匣子不仅存储量比原来大了100倍,而且数据的写入和读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体积却不到原来的一半。
神舟六号飞船构成
轨道舱:“多功能厅”
“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是一个圆柱体,总长度为2.8米,最大直径2.25米,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神六”的轨道舱之所以被称为“多功能厅”,是因为2名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他时间都在轨道舱里。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盥洗和方便等诸多功能于一体。
逃逸塔:保飞船万全
逃逸救生塔:位于飞船的最前部,高8米。它本身实际上就是由一系列火箭发动机组成的小型运载火箭。在运载飞船的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期间?火箭运行距离在0至100公里,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这个救生塔将紧急启动,拽着“神舟六号”飞船的返回舱和轨道舱与火箭分离,迅速逃离险地,并利用降落伞降落到安全地带。
留轨舱:航天员的“家”
轨道舱:也叫工作舱。其外形为两端带有锥角的圆柱体,它是航天员的“太空卧室”兼“工作间”。它还兼有航天员生活舱和留轨实验舱两种功能,所以也称留轨舱。轨道舱里面装有多种试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可进行对地观测,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帆翼、太阳敏感器和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结构,用来把太阳能转换为飞船的能源、与地面进行通讯等。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很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至25摄氏度之间。
返回舱:航天员的“驾驶室”
返回舱:又称座舱,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神舟六号”完成绕地飞行任务后,两名航天员也将乘坐返回舱回归地球。
推进舱:又叫仪器舱。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面积达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帆翼。
缘何选择秋季发射?
晨报讯综合新华社电细心的人会注意到,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今年神六的发射,又逢金秋时节,难道是巧合吗?不是。这是因为秋季的气象条件,最适合我国发射载人飞船。
飞船发射季节的选择,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影响到发射的因素,其中气象条件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飞船上天后,要由航天测控网对飞船实施测控管理。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放飞太空的“风筝”,那么,航天测控网就是那根重要的“风筝线”。我国的航天测控网由多个地面测控站和4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组成。这4艘测量船分别是太平洋上的“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测量船,印度洋上的“远望”四号测量船,大西洋上的“远望”三号测量船。其中,3艘测量船都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南半球。
南半球的季节正好与我国相反。我国的春夏季节在南半球是秋冬季节,海况很恶劣,即使正常航行都难保安全,更不用说在海上执行测控任务了,因此不宜发射飞船。我国的秋冬季节在南半球是春夏季节,海况较好,便于航行和执行测量任务。因此,我国神舟一号至五号飞船的发射时机都选在与南半球相反的秋冬季节。
另外,秋季和冬季相比,尽管2002年12月30日发射的神舟四号曾突破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但在载人航天飞行中,以人为本、充分保障航天员的安全,成为发射的最大特点,因而发射段的气象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显然,秋季比冬季更适宜。因此,两年前的神五和今年的神六载人飞船都选择了在秋季发射。
据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龚建村介绍,“今年正是接近周期谷底的位置,预计神舟六号飞行期间太阳活动稳定,适合人类开展空间活动。”
龚建村说,人们已经掌握了太阳的活动周期是11年,2000年是这个周期的最高峰,2006年达到谷底。因此今年太阳异常活动频次较低,大趋势有利于人类开展空间活动。神六将在“晴好天气”中飞行
从神州五号拔地而起、实现中国载人航天零的突破,到神州六号的两人多天外太空飞行,中国航天员专用奶蒙牛牛奶,陪伴着航天员们从撒满汗水的训练场走向了浩瀚的太空,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艰苦与辉煌。航天员食品的选择有着怎样的特殊要求、蒙牛牛奶又是如何成为“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的?伴随着神州六号的成功归来,笼罩在航天员食谱上的神秘面纱也被营养专家轻轻地揭开。
在中国,一名空军飞行员要从1000名军人中选出,而100名空军飞行员中,只有一个人有机会成为战斗机飞行员,航天员则是从这些战斗机飞行员中千里挑一,经过各方面综合考察比较后最终选拔出来的。为了确保这些肩负祖国重任的“国宝”们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早在神州五号首次载人航天任务之前,一个由各方专家组成的营养小组就开始了苛刻的航天员专用食品遴选工作。为了确保航天食品的安全、绿色和营养,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有关航天员食品的规定长达8页之多!对“全营养食品”牛奶的考察和选定工作首当其冲。
奶源是决定牛奶品质的第一关键,因而也成为专家们考核的首要因素。考虑到以内蒙古大草原为核心的中国西部大草原地处国际公认的中温带季风气候优质奶牛饲养带,是整个中国无可匹敌、世界上也具有领先意义的优质草原,主要奶源基地全部处于这一地带的蒙牛乳业进入了专家们的视野。而在蒙牛的生产基地,他们又看到了全球领先的“样板工厂”,在这里,每一滴原生奶经过一道道全自动工序成为香浓合格的牛奶产品,全过程都在封闭无菌的状态中进行。从市场到工厂、从工厂到牧场,蒙牛牛奶的表现说服了每一位专家。
国家航天部门经过严格检测后,认为蒙牛牛奶的各项指标均已经达到或超过国内、国际标准。凭借着纯天然、高质量、丰富的营养和好的口味,蒙牛牛奶最终成为太空营养学专家唯一指定的“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从此,“每天三杯奶”成为了航天员训练、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首“白色乐章”。
每天早晨,在享用精心搭配的其他食品的同时,航天员都要喝一杯蒙牛牛奶来有效保证全天的热能和营养”。而在午餐之后,训练基地的营养师又会及时为每一个航天员送上一杯蒙牛酸奶。原来,酸奶中含有的乳酸、醋酸等有机酸,不仅赋予了酸奶清爽的酸味,还能帮助牛奶形成细嫩的凝乳,从而降低肠道PH值,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让航天员们一个下午都精神抖擞。“蒙牛已经将其酸奶产品中的益生菌由两种变成了四种,这样不仅营养价值比同类产品有了明显的提高,其帮助消化、抑制有害菌的作用也得到了更一步的加强,很受航天员们的欢迎。”基地的营养师这样评价道。
结束了一天紧张的训练之后,航天员们还将在晚饭时喝上一杯牛奶。营养专家指出,一方面,晚餐饮用的牛奶,其安神作用促进了航天员的深度睡眠,另一方面,人体处于睡眠状态下,也更易于吸收牛奶中的蛋白质。
“一天三杯牛奶,每天500-800毫升。这个科学的食谱既保证了营养补给,又不至于引起脂肪堆积,不仅适用于宇航员,用样也适用于普通人”!营养专家认为,航天员膳食中牛奶的科学搭配,值得在全社会进行大力推广。
成为“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对于蒙牛,既是一项崇高的荣誉,也是一种期待和责任。在中国航天事业用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鼓舞中国心”的同时,每一个蒙牛人也在致力于“强健中国人”的伟大使命。2003年,当神州五号拔地而起,实现中国载人航天事业零的突破时,蒙牛牛奶也迅速成为了中国液体奶市场的领跑者,并于2004年成为了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运动员训练专用牛奶,为中国健儿扬威世界赛场奉献了自己的力量。随后,蒙牛率先建起了中国规模最大的“澳亚国际牧场”,在国内第一个引进机器人挤奶设施,种植世界十二国优质牧草,养殖全球优质奶牛,开启了中国乳业奶源升级之路。2005年,当神州六号用完美的姿态围绕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一圈圈旋转的时候,蒙牛已经以日销液体奶7000吨的成绩,超越众多百年历史的跨国乳业巨头,成为了全球液体牛奶领域的领先者。作为首位“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蒙牛不仅将“为中国喝彩”,还将用洁白醇厚的牛奶,为每一个航天员、每一个中国人的健康加油,为“强健神州梦想”而不懈追求。
神舟五号与神舟六号的比较
神舟五号 神舟六号
两者的大小、重量、设备等基本不变;采用“长征2号F”运载火箭作为动力载体
发射时间 2003年10月15日 2005年10月中旬
活动范围 仅限返回舱 打开返回舱舱门,进入轨道舱进行科学实验活动
宇航服 杨利伟的宇航服始终未能离身 有机会脱下重达10公斤的太空服,新的宇航服主要由服装、头盔、手套和航天靴等组成
太空时长 21小时 119小时
航天员人数 1人 2人
食品 即时食品,不需要加热、也不需要加水 50种左右:包括四种主食,“鲍鱼”、“咸水大虾”等菜肴以及水果
如厕问题 尿不湿 专用马桶
神舟六号飞船=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飞船入轨后先是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然后变轨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由于此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取消了用于这项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
飞船发射季节的选择,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影响到发射的因素,其中气象条件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飞船上天后,要由航天测控网对飞船实施测控管理。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放飞太空的“风筝”,那么,航天测控网就是那根重要的“风筝线”。我国的航天测控网由多个地面测控站和4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组成。这4艘测量船分别是太平洋上的“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测量船,印度洋上的“远望”四号测量船,大西洋上的“远望”三号测量船。其中,3艘测量船都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南半球。
南半球的季节正好与我国相反。我国的春夏季节在南半球是秋冬季节,海况很恶劣,即使正常航行都难保安全,更不用说在海上执行测控任务了,因此不宜发射飞船。我国的秋冬季节在南半球是春夏季节,海况较好,便于航行和执行测量任务。因此,我国神舟一号至五号飞船的发射时机都选在与南半球相反的秋冬季节。
另外,秋季和冬季相比,尽管2002年12月30日发射的神舟四号曾突破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但在载人航天飞行中,以人为本、充分保障航天员的安全,成为发射的最大特点,因而发射段的气象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显然,秋季比冬季更适宜。因此,两年前的神五和今年的神六载人飞船都选择了在秋季发射。
据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龚建村介绍,“今年正是接近周期谷底的位置,预计神舟六号飞行期间太阳活动稳定,适合人类开展空间活动。”
龚建村说,人们已经掌握了太阳的活动周期是11年,2000年是这个周期的最高峰,2006年达到谷底。因此今年太阳异常活动频次较低,大趋势有利于人类开展空间活动。神六将在“晴好天气”中飞行 “神舟”六号发射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承担“神舟”六号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2号F”运载火箭各系统的生产制造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截至目前,发射火箭的各项生产均按计划稳步进行。
据刘竹生介绍,今年年底火箭系统的各项设备将“齐套”,明年年初将先后进行各系统的综合实验与匹配实验,如果工作进展顺利,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将在明年6、7月份出厂。
“神六”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接受本报独家专访,细解火箭系统
继我国“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成功后,“神舟”六号航天工程已在紧张进行中。为把国人的“飞天梦想”推向又一全新的高度,“神舟”六号发射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面展开。作为飞船的“助力神”,“长征2号F”运载火箭将再担重任,送“神舟”六号上天入轨。“神五”和“神六”飞船的动力载体虽是同一型号火箭,但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却“另有文章”。昨天,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细解“神舟”六号火箭焦点。
焦点1 火箭交工时间 年底设备配置齐全
承担“神舟”六号发射的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向记者透露了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准备工作的时间表。根据刘竹生的介绍,2004年年底,火箭系统的各项设备都要“按期交工”,各套仪器均要求配置齐全,为随后在明年年初进行的火箭系统综合实验做准备。刘竹生讲,综合实验阶段,火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要进各自的实验室进行检测,目的是确保火箭整体达标,检测合格后各系统将“会师”,进行匹配实验。
焦点2 火箭应急能力 正在进行极限计算
运载火箭的“极限分析”是专门针对“神舟”六号飞船内一系列重大变化而进行的。刘竹生说:“首先,由于‘神舟’六号将实现多人多天飞行,人员和天数的增加带来食物、生存设备等其他质量的增加,这就要求火箭的运载能力必须提高,比如原‘神舟’五号的七八吨质量就有可能要变成8吨多。其次,如果航天员不止一个的话,飞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逃逸能力,对火箭在遭遇突发情况时的应急能力提出了挑战。”刘竹生讲,针对以上两点,目前正在与飞船系统方面协调合作,进行相关的火箭极限计算。据了解,目前,这样的“极限分析”已经做了几轮。
焦点3 火箭动力特性 将随载荷改变而调整
火箭配上飞船组成一个“大弹簧”系统,刘竹生说:“从动力学分析,飞船与火箭连接后是会相互作用影响的,由于‘神舟’六号轨道舱上的有效载荷将由原来‘神舟’五号上的多个设备变成一两个设备,飞船质量块儿的变化必然影响整个火箭的动力学特性,目前的工作就涉及到火箭与飞船动力特性相应的问题。”
焦点4 发射安全性 地面发射系统将“体检”
为了确保“神舟”六号发射万无一失,发射基地地面设备检修工作将进一步加强。据刘竹生介绍,和以前发射场承担发射任务时进行检修工作相比,由于两次发射间隔加长,这次将是有史以来最全面的一次地面发射系统的“体检”。刘竹生强调说,检修工作将做到任何一个细微处,每个插头都要求必须检查,每根线路都要“从头摸到底”,看是否存在可能断线的问题。另外,刘竹生讲,目前已完成了对“神舟五号”遥测数据的分析工作,对“神五”整个发射过程中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某些设备使用不方便等问题都将在“神舟”六号发射前做改进。
焦点5 运载安全性 载人可靠性高达97%
“神舟”六号发射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承担“神舟”六号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2号F”运载火箭各系统的生产制造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截至目前,发射火箭的各项生产均按计划稳步进行。
据刘竹生介绍,今年年底火箭系统的各项设备将“齐套”,明年年初将先后进行各系统的综合实验与匹配实验,如果工作进展顺利,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将在明年6、7月份出厂。
“神六”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接受本报独家专访,细解火箭系统
继我国“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成功后,“神舟”六号航天工程已在紧张进行中。为把国人的“飞天梦想”推向又一全新的高度,“神舟”六号发射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面展开。作为飞船的“助力神”,“长征2号F”运载火箭将再担重任,送“神舟”六号上天入轨。“神五”和“神六”飞船的动力载体虽是同一型号火箭,但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却“另有文章”。昨天,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细解“神舟”六号火箭焦点。
焦点1 火箭交工时间 年底设备配置齐全
承担“神舟”六号发射的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向记者透露了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准备工作的时间表。根据刘竹生的介绍,2004年年底,火箭系统的各项设备都要“按期交工”,各套仪器均要求配置齐全,为随后在明年年初进行的火箭系统综合实验做准备。刘竹生讲,综合实验阶段,火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要进各自的实验室进行检测,目的是确保火箭整体达标,检测合格后各系统将“会师”,进行匹配实验。
焦点2 火箭应急能力 正在进行极限计算
运载火箭的“极限分析”是专门针对“神舟”六号飞船内一系列重大变化而进行的。刘竹生说:“首先,由于‘神舟’六号将实现多人多天飞行,人员和天数的增加带来食物、生存设备等其他质量的增加,这就要求火箭的运载能力必须提高,比如原‘神舟’五号的七八吨质量就有可能要变成8吨多。其次,如果航天员不止一个的话,飞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逃逸能力,对火箭在遭遇突发情况时的应急能力提出了挑战。”刘竹生讲,针对以上两点,目前正在与飞船系统方面协调合作,进行相关的火箭极限计算。据了解,目前,这样的“极限分析”已经做了几轮。
焦点3 火箭动力特性 将随载荷改变而调整
火箭配上飞船组成一个“大弹簧”系统,刘竹生说:“从动力学分析,飞船与火箭连接后是会相互作用影响的,由于‘神舟’六号轨道舱上的有效载荷将由原来‘神舟’五号上的多个设备变成一两个设备,飞船质量块儿的变化必然影响整个火箭的动力学特性,目前的工作就涉及到火箭与飞船动力特性相应的问题。”
焦点4 发射安全性 地面发射系统将“体检”
为了确保“神舟”六号发射万无一失,发射基地地面设备检修工作将进一步加强。据刘竹生介绍,和以前发射场承担发射任务时进行检修工作相比,由于两次发射间隔加长,这次将是有史以来最全面的一次地面发射系统的“体检”。刘竹生强调说,检修工作将做到任何一个细微处,每个插头都要求必须检查,每根线路都要“从头摸到底”,看是否存在可能断线的问题。另外,刘竹生讲,目前已完成了对“神舟五号”遥测数据的分析工作,对“神五”整个发射过程中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某些设备使用不方便等问题都将在“神舟”六号发射前做改进。
中国一共发射了多少火箭了!
神州六号
神舟六号飞船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飞船入轨后先是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然后变轨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由于此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取消了用于这项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
神舟六号的改进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被屏蔽广告]
一、围绕两人多天飞行任务的改进。首先,准备了足量甚至余量的航天员消耗品,包括食品、水、睡袋等。食品柜置于轨道舱中,以前处于空置状态。按照每人每天一个半暖壶的用水量,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准备了航天员用水。其次,提高了座舱的环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号提高了对水汽冷凝的能力,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舱内的氧气、温度和湿度都可自动感应并调节。
二、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的改进。放置了很多航天员生活的必需品,如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失重状态下人其实可以浮在空中睡觉,但考虑到人在地面养成的习惯,所以通过睡袋人为地制造一种“床”的感觉,否则航天员睡觉时可能会产生坠入万丈深渊的错觉。轨道舱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清洁用品柜,航天员可以用里面的湿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大小便收集装置这次也是首次使用。
三、提高航天员安全性的改进。返回舱中航天员的坐椅设计了着陆缓冲功能,这是为了在反推火箭发生故障时依然能够保证航天员安全。神舟五号飞船里只有杨利伟乘坐的那个坐椅有着陆缓冲功能,并且有个小的缺陷,就是返回前坐椅提升后航天员难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神舟六号对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并与整船结合进行了反复试验,从高塔、飞机上抛下的3次试验每次均获得了成功。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如果在返回时关闭不严,将威胁航天员安全。俄罗斯曾经有3名航天员因此而丧生。神舟六号科研人员研制成功了舱门密闭快速自动检测装置,并花费了数月时间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这种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来清洁舱门。
四、持续性改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正式启动,至今已经过去了13年,飞船上最初使用的元器件和原材料有的已经不再生产,个别技术已经稍显落伍。神舟六号做了一些日常的持续性改进。比如神舟一号到五号上的“黑匣子”,是1994年研制的,存储容量只有10兆字节。现在的黑匣子不仅存储量比原来大了100倍,而且数据的写入和读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体积却不到原来的一半。
神舟六号飞船构成
轨道舱:“多功能厅”
“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是一个圆柱体,总长度为2.8米,最大直径2.25米,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神六”的轨道舱之所以被称为“多功能厅”,是因为2名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他时间都在轨道舱里。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盥洗和方便等诸多功能于一体。
逃逸塔:保飞船万全
逃逸救生塔:位于飞船的最前部,高8米。它本身实际上就是由一系列火箭发动机组成的小型运载火箭。在运载飞船的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期间?火箭运行距离在0至100公里,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这个救生塔将紧急启动,拽着“神舟六号”飞船的返回舱和轨道舱与火箭分离,迅速逃离险地,并利用降落伞降落到安全地带。
留轨舱:航天员的“家”
轨道舱:也叫工作舱。其外形为两端带有锥角的圆柱体,它是航天员的“太空卧室”兼“工作间”。它还兼有航天员生活舱和留轨实验舱两种功能,所以也称留轨舱。轨道舱里面装有多种试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可进行对地观测,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帆翼、太阳敏感器和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结构,用来把太阳能转换为飞船的能源、与地面进行通讯等。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很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至25摄氏度之间。
返回舱:航天员的“驾驶室”
返回舱:又称座舱,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神舟六号”完成绕地飞行任务后,两名航天员也将乘坐返回舱回归地球。
推进舱:又叫仪器舱。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面积达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帆翼。
缘何选择秋季发射?
晨报讯综合新华社电细心的人会注意到,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今年神六的发射,又逢金秋时节,难道是巧合吗?不是。这是因为秋季的气象条件,最适合我国发射载人飞船。
飞船发射季节的选择,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影响到发射的因素,其中气象条件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飞船上天后,要由航天测控网对飞船实施测控管理。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放飞太空的“风筝”,那么,航天测控网就是那根重要的“风筝线”。我国的航天测控网由多个地面测控站和4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组成。这4艘测量船分别是太平洋上的“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测量船,印度洋上的“远望”四号测量船,大西洋上的“远望”三号测量船。其中,3艘测量船都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南半球。
南半球的季节正好与我国相反。我国的春夏季节在南半球是秋冬季节,海况很恶劣,即使正常航行都难保安全,更不用说在海上执行测控任务了,因此不宜发射飞船。我国的秋冬季节在南半球是春夏季节,海况较好,便于航行和执行测量任务。因此,我国神舟一号至五号飞船的发射时机都选在与南半球相反的秋冬季节。
另外,秋季和冬季相比,尽管2002年12月30日发射的神舟四号曾突破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但在载人航天飞行中,以人为本、充分保障航天员的安全,成为发射的最大特点,因而发射段的气象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显然,秋季比冬季更适宜。因此,两年前的神五和今年的神六载人飞船都选择了在秋季发射。
据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龚建村介绍,“今年正是接近周期谷底的位置,预计神舟六号飞行期间太阳活动稳定,适合人类开展空间活动。”
龚建村说,人们已经掌握了太阳的活动周期是11年,2000年是这个周期的最高峰,2006年达到谷底。因此今年太阳异常活动频次较低,大趋势有利于人类开展空间活动。神六将在“晴好天气”中飞行
从神州五号拔地而起、实现中国载人航天零的突破,到神州六号的两人多天外太空飞行,中国航天员专用奶蒙牛牛奶,陪伴着航天员们从撒满汗水的训练场走向了浩瀚的太空,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艰苦与辉煌。航天员食品的选择有着怎样的特殊要求、蒙牛牛奶又是如何成为“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的?伴随着神州六号的成功归来,笼罩在航天员食谱上的神秘面纱也被营养专家轻轻地揭开。
在中国,一名空军飞行员要从1000名军人中选出,而100名空军飞行员中,只有一个人有机会成为战斗机飞行员,航天员则是从这些战斗机飞行员中千里挑一,经过各方面综合考察比较后最终选拔出来的。为了确保这些肩负祖国重任的“国宝”们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早在神州五号首次载人航天任务之前,一个由各方专家组成的营养小组就开始了苛刻的航天员专用食品遴选工作。为了确保航天食品的安全、绿色和营养,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有关航天员食品的规定长达8页之多!对“全营养食品”牛奶的考察和选定工作首当其冲。
奶源是决定牛奶品质的第一关键,因而也成为专家们考核的首要因素。考虑到以内蒙古大草原为核心的中国西部大草原地处国际公认的中温带季风气候优质奶牛饲养带,是整个中国无可匹敌、世界上也具有领先意义的优质草原,主要奶源基地全部处于这一地带的蒙牛乳业进入了专家们的视野。而在蒙牛的生产基地,他们又看到了全球领先的“样板工厂”,在这里,每一滴原生奶经过一道道全自动工序成为香浓合格的牛奶产品,全过程都在封闭无菌的状态中进行。从市场到工厂、从工厂到牧场,蒙牛牛奶的表现说服了每一位专家。
国家航天部门经过严格检测后,认为蒙牛牛奶的各项指标均已经达到或超过国内、国际标准。凭借着纯天然、高质量、丰富的营养和好的口味,蒙牛牛奶最终成为太空营养学专家唯一指定的“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从此,“每天三杯奶”成为了航天员训练、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首“白色乐章”。
每天早晨,在享用精心搭配的其他食品的同时,航天员都要喝一杯蒙牛牛奶来有效保证全天的热能和营养”。而在午餐之后,训练基地的营养师又会及时为每一个航天员送上一杯蒙牛酸奶。原来,酸奶中含有的乳酸、醋酸等有机酸,不仅赋予了酸奶清爽的酸味,还能帮助牛奶形成细嫩的凝乳,从而降低肠道PH值,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让航天员们一个下午都精神抖擞。“蒙牛已经将其酸奶产品中的益生菌由两种变成了四种,这样不仅营养价值比同类产品有了明显的提高,其帮助消化、抑制有害菌的作用也得到了更一步的加强,很受航天员们的欢迎。”基地的营养师这样评价道。
结束了一天紧张的训练之后,航天员们还将在晚饭时喝上一杯牛奶。营养专家指出,一方面,晚餐饮用的牛奶,其安神作用促进了航天员的深度睡眠,另一方面,人体处于睡眠状态下,也更易于吸收牛奶中的蛋白质。
“一天三杯牛奶,每天500-800毫升。这个科学的食谱既保证了营养补给,又不至于引起脂肪堆积,不仅适用于宇航员,用样也适用于普通人”!营养专家认为,航天员膳食中牛奶的科学搭配,值得在全社会进行大力推广。
成为“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对于蒙牛,既是一项崇高的荣誉,也是一种期待和责任。在中国航天事业用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鼓舞中国心”的同时,每一个蒙牛人也在致力于“强健中国人”的伟大使命。2003年,当神州五号拔地而起,实现中国载人航天事业零的突破时,蒙牛牛奶也迅速成为了中国液体奶市场的领跑者,并于2004年成为了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运动员训练专用牛奶,为中国健儿扬威世界赛场奉献了自己的力量。随后,蒙牛率先建起了中国规模最大的“澳亚国际牧场”,在国内第一个引进机器人挤奶设施,种植世界十二国优质牧草,养殖全球优质奶牛,开启了中国乳业奶源升级之路。2005年,当神州六号用完美的姿态围绕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一圈圈旋转的时候,蒙牛已经以日销液体奶7000吨的成绩,超越众多百年历史的跨国乳业巨头,成为了全球液体牛奶领域的领先者。作为首位“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蒙牛不仅将“为中国喝彩”,还将用洁白醇厚的牛奶,为每一个航天员、每一个中国人的健康加油,为“强健神州梦想”而不懈追求。
神舟五号与神舟六号的比较
神舟五号 神舟六号
两者的大小、重量、设备等基本不变;采用“长征2号F”运载火箭作为动力载体
发射时间 2003年10月15日 2005年10月中旬
活动范围 仅限返回舱 打开返回舱舱门,进入轨道舱进行科学实验活动
宇航服 杨利伟的宇航服始终未能离身 有机会脱下重达10公斤的太空服,新的宇航服主要由服装、头盔、手套和航天靴等组成
太空时长 21小时 119小时
航天员人数 1人 2人
食品 即时食品,不需要加热、也不需要加水 50种左右:包括四种主食,“鲍鱼”、“咸水大虾”等菜肴以及水果
如厕问题 尿不湿 专用马桶
神舟六号飞船=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飞船入轨后先是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然后变轨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由于此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取消了用于这项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
飞船发射季节的选择,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影响到发射的因素,其中气象条件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飞船上天后,要由航天测控网对飞船实施测控管理。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放飞太空的“风筝”,那么,航天测控网就是那根重要的“风筝线”。我国的航天测控网由多个地面测控站和4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组成。这4艘测量船分别是太平洋上的“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测量船,印度洋上的“远望”四号测量船,大西洋上的“远望”三号测量船。其中,3艘测量船都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南半球。
南半球的季节正好与我国相反。我国的春夏季节在南半球是秋冬季节,海况很恶劣,即使正常航行都难保安全,更不用说在海上执行测控任务了,因此不宜发射飞船。我国的秋冬季节在南半球是春夏季节,海况较好,便于航行和执行测量任务。因此,我国神舟一号至五号飞船的发射时机都选在与南半球相反的秋冬季节。
另外,秋季和冬季相比,尽管2002年12月30日发射的神舟四号曾突破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但在载人航天飞行中,以人为本、充分保障航天员的安全,成为发射的最大特点,因而发射段的气象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显然,秋季比冬季更适宜。因此,两年前的神五和今年的神六载人飞船都选择了在秋季发射。
据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龚建村介绍,“今年正是接近周期谷底的位置,预计神舟六号飞行期间太阳活动稳定,适合人类开展空间活动。”
龚建村说,人们已经掌握了太阳的活动周期是11年,2000年是这个周期的最高峰,2006年达到谷底。因此今年太阳异常活动频次较低,大趋势有利于人类开展空间活动。神六将在“晴好天气”中飞行 “神舟”六号发射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承担“神舟”六号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2号F”运载火箭各系统的生产制造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截至目前,发射火箭的各项生产均按计划稳步进行。
据刘竹生介绍,今年年底火箭系统的各项设备将“齐套”,明年年初将先后进行各系统的综合实验与匹配实验,如果工作进展顺利,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将在明年6、7月份出厂。
“神六”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接受本报独家专访,细解火箭系统
继我国“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成功后,“神舟”六号航天工程已在紧张进行中。为把国人的“飞天梦想”推向又一全新的高度,“神舟”六号发射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面展开。作为飞船的“助力神”,“长征2号F”运载火箭将再担重任,送“神舟”六号上天入轨。“神五”和“神六”飞船的动力载体虽是同一型号火箭,但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却“另有文章”。昨天,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细解“神舟”六号火箭焦点。
焦点1 火箭交工时间 年底设备配置齐全
承担“神舟”六号发射的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向记者透露了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准备工作的时间表。根据刘竹生的介绍,2004年年底,火箭系统的各项设备都要“按期交工”,各套仪器均要求配置齐全,为随后在明年年初进行的火箭系统综合实验做准备。刘竹生讲,综合实验阶段,火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要进各自的实验室进行检测,目的是确保火箭整体达标,检测合格后各系统将“会师”,进行匹配实验。
焦点2 火箭应急能力 正在进行极限计算
运载火箭的“极限分析”是专门针对“神舟”六号飞船内一系列重大变化而进行的。刘竹生说:“首先,由于‘神舟’六号将实现多人多天飞行,人员和天数的增加带来食物、生存设备等其他质量的增加,这就要求火箭的运载能力必须提高,比如原‘神舟’五号的七八吨质量就有可能要变成8吨多。其次,如果航天员不止一个的话,飞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逃逸能力,对火箭在遭遇突发情况时的应急能力提出了挑战。”刘竹生讲,针对以上两点,目前正在与飞船系统方面协调合作,进行相关的火箭极限计算。据了解,目前,这样的“极限分析”已经做了几轮。
焦点3 火箭动力特性 将随载荷改变而调整
火箭配上飞船组成一个“大弹簧”系统,刘竹生说:“从动力学分析,飞船与火箭连接后是会相互作用影响的,由于‘神舟’六号轨道舱上的有效载荷将由原来‘神舟’五号上的多个设备变成一两个设备,飞船质量块儿的变化必然影响整个火箭的动力学特性,目前的工作就涉及到火箭与飞船动力特性相应的问题。”
焦点4 发射安全性 地面发射系统将“体检”
为了确保“神舟”六号发射万无一失,发射基地地面设备检修工作将进一步加强。据刘竹生介绍,和以前发射场承担发射任务时进行检修工作相比,由于两次发射间隔加长,这次将是有史以来最全面的一次地面发射系统的“体检”。刘竹生强调说,检修工作将做到任何一个细微处,每个插头都要求必须检查,每根线路都要“从头摸到底”,看是否存在可能断线的问题。另外,刘竹生讲,目前已完成了对“神舟五号”遥测数据的分析工作,对“神五”整个发射过程中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某些设备使用不方便等问题都将在“神舟”六号发射前做改进。
焦点5 运载安全性 载人可靠性高达97%
“神舟”六号发射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承担“神舟”六号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2号F”运载火箭各系统的生产制造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截至目前,发射火箭的各项生产均按计划稳步进行。
据刘竹生介绍,今年年底火箭系统的各项设备将“齐套”,明年年初将先后进行各系统的综合实验与匹配实验,如果工作进展顺利,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将在明年6、7月份出厂。
“神六”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接受本报独家专访,细解火箭系统
继我国“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成功后,“神舟”六号航天工程已在紧张进行中。为把国人的“飞天梦想”推向又一全新的高度,“神舟”六号发射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面展开。作为飞船的“助力神”,“长征2号F”运载火箭将再担重任,送“神舟”六号上天入轨。“神五”和“神六”飞船的动力载体虽是同一型号火箭,但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却“另有文章”。昨天,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细解“神舟”六号火箭焦点。
焦点1 火箭交工时间 年底设备配置齐全
承担“神舟”六号发射的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向记者透露了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准备工作的时间表。根据刘竹生的介绍,2004年年底,火箭系统的各项设备都要“按期交工”,各套仪器均要求配置齐全,为随后在明年年初进行的火箭系统综合实验做准备。刘竹生讲,综合实验阶段,火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要进各自的实验室进行检测,目的是确保火箭整体达标,检测合格后各系统将“会师”,进行匹配实验。
焦点2 火箭应急能力 正在进行极限计算
运载火箭的“极限分析”是专门针对“神舟”六号飞船内一系列重大变化而进行的。刘竹生说:“首先,由于‘神舟’六号将实现多人多天飞行,人员和天数的增加带来食物、生存设备等其他质量的增加,这就要求火箭的运载能力必须提高,比如原‘神舟’五号的七八吨质量就有可能要变成8吨多。其次,如果航天员不止一个的话,飞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逃逸能力,对火箭在遭遇突发情况时的应急能力提出了挑战。”刘竹生讲,针对以上两点,目前正在与飞船系统方面协调合作,进行相关的火箭极限计算。据了解,目前,这样的“极限分析”已经做了几轮。
焦点3 火箭动力特性 将随载荷改变而调整
火箭配上飞船组成一个“大弹簧”系统,刘竹生说:“从动力学分析,飞船与火箭连接后是会相互作用影响的,由于‘神舟’六号轨道舱上的有效载荷将由原来‘神舟’五号上的多个设备变成一两个设备,飞船质量块儿的变化必然影响整个火箭的动力学特性,目前的工作就涉及到火箭与飞船动力特性相应的问题。”
焦点4 发射安全性 地面发射系统将“体检”
为了确保“神舟”六号发射万无一失,发射基地地面设备检修工作将进一步加强。据刘竹生介绍,和以前发射场承担发射任务时进行检修工作相比,由于两次发射间隔加长,这次将是有史以来最全面的一次地面发射系统的“体检”。刘竹生强调说,检修工作将做到任何一个细微处,每个插头都要求必须检查,每根线路都要“从头摸到底”,看是否存在可能断线的问题。另外,刘竹生讲,目前已完成了对“神舟五号”遥测数据的分析工作,对“神五”整个发射过程中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某些设备使用不方便等问题都将在“神舟”六号发射前做改进。
107次
1 长征一号 1970.4.24 酒泉 东方红一号科学试验卫星 近地 1 成功
2 长征一号 1971.3.3 酒泉 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 近地 2(停止使用) 成功,入轨第7天开始正常工作
未计入 风暴一号 1973.9.18 酒泉 科学实验卫星 近地 1 失败
未计入 风暴一号 1974.7.12 酒泉 科学实验卫星 近地 2 失败
3 长征二号 1974.11.5 酒泉 返回式卫星 近地 1 FSW-0-1 失败,火箭起飞后爆炸
未计入 风暴一号 1975.7.26 酒泉 长空一号科学实验卫星 近地 3 中国首颗超过1吨的卫星 成功
4 长征二号 1975.11.26 酒泉 第1颗返回式卫星 近地 2 FSW-0-2 成功
未计入 风暴一号 1975.12.16 酒泉 长空一号科学实验卫星 近地 4 成功
风暴一号 1976.8.30 酒泉 长空一号科学实验卫星 近地 5 成功
5 长征二号 1976.12.7 酒泉 第2颗返回式卫星 近地 3 FSW-0-3 成功
6 长征二号 1978.1.26 酒泉 第3颗返回式卫星 近地 4(停止使用) FSW-0-4 成功
未计入 风暴一号 1979.7.28 酒泉 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 近地 6 失败,未入轨
未计入 风暴一号 1981.9.20 酒泉 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 近地 7(停止使用) 首次一箭三星成功 成功
7 长征二号丙 1982.9.9 酒泉 第4颗返回式卫星 近地 1 FSW-0-5 成功
8 长征二号丙 1983.8.19 酒泉 第5颗返回式卫星 近地 2 FSW-0-6 成功
9 长征三号 .1.29 西昌 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01 同步 1 东方红二号首发 失败,三级发动机未能二次点火
10 长征三号 .4.8 西昌 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02 同步 2 成功
11 长征二号丙 .9.12 酒泉 第6颗返回式卫星 近地 3 FSW-0-7 成功
12 长征二号丙 1985.10.21 酒泉 第7颗返回式卫星 近地 4 FSW-0-8 成功
13 长征三号 1986.2.1 西昌 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 同步 3 成功
14 长征二号丙 1986.10.6 酒泉 第8颗返回式卫星 近地 5 FSW-0-9 成功
15 长征二号丙 1987.8.5 酒泉 第9颗返回式卫星 近地 6 FSW-0-10 成功
16 长征二号丙 1987.9.9 酒泉 第10颗返回式卫星 近地 7 FSW-1-1 成功
17 长征三号 1988.3.7 西昌 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01 同步 4 东方红二号甲首发 成功
18 长征二号丙 1988.8.5 酒泉 第11颗返回式卫星 近地 8 FSW-1-2 成功
19 长征四号甲 1988.9.7 太原 风云一号A星 太阳 1 中国首颗气象卫星 成功
20 长征三号 1988.12.22 西昌 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02 同步 5 成功
21 长征三号 1990.2.4 西昌 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03 同步 6 成功
22 长征三号 1990.4.7 西昌 亚洲一号通信卫星 同步 7 外星1 成功
23 长征二号捆 1990.7.16 西昌 巴基斯坦科学试验卫星、澳星模拟星 近地 1 外星2、3 部分成功,澳星模拟星未入轨
24 长征四号甲 1990.9.3 太原 风云一号B星、大气一号甲、大气一号乙 太阳 2(停止使用) 成功
25 长征二号丙 1990.10.5 酒泉 第12颗返回式卫星 近地 9 FSW-1-3 成功
26 长征三号 1991.12.28 西昌 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04 同步 8 部分成功,星未入轨
未计入 长征二号捆 1992.3.22 西昌 澳普图斯B1通信卫星 同步 外星4 未发射,紧急关机,卫星无恙
27 长征二号丁 1992.8.9 酒泉 第13颗返回式卫星 近地 1 FSW-2-1 成功
28 长征二号捆 1992.8.14 西昌 澳普图斯B1通信卫星 同步 2 外星4 成功
29 长征二号丙 1992.10.6 酒泉 第14颗返回式卫星、瑞典弗利亚科学卫星 近地 10 FSW-1-4、外星5 成功
30 长征二号捆 1992.12.21 酒泉 澳普图斯B2通信卫星 同步 3 外星失败 失败,卫星爆炸
31 长征二号丙 1993.10.8 酒泉 第15颗返回式卫星 近地 11 FSW-1-5 部分成功,卫星未返回
32 长征三号甲 1994.2.8 西昌 实践四号科学卫星(模拟星)、夸父一号 同转 1 成功
33 长征二号丁 1994.7.3 酒泉 第16颗返回式卫星 近地 2 FSW-2-2 成功
34 长征三号 1994.7.21 西昌 亚太一号通信卫星 同步 9 外星6 成功
35 长征二号捆 1994.8.28 西昌 澳普图斯B3通信卫星 同步 4 外星7 成功
36 长征三号甲 1994.11.30 西昌 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 同步 2 东方红三号首发 部分成功,卫星未能定点
37 长征二号捆 1995.1.26 西昌 亚太二号通信卫星 同步 5 外星失败 失败,火箭爆炸
38 长征二号捆 1995.11.28 西昌 亚洲二号通信卫星 同步 6 外星8 成功
39 长征二号捆 1995.12.28 西昌 艾科斯达通信卫星 同步 7 外星9 成功
40 长征三号乙 1996.2.15 西昌 国际708通信卫星 同步 1 外星失败 失败,火箭起飞后坠地
41 长征三号 1996.7.3 西昌 亚太一号A通信卫星 同步 10 外星10 成功
42 长征三号 1996.8.18 西昌 中星7号通信卫星 同步 11 失败,未进入轨道
43 长征二号丁 1996.10.20 酒泉 第17颗返回式卫星 近地 3 FSW-2-3 成功
44 长征三号甲 1997.5.12 西昌 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 同步 3 成功
45 长征三号 1997.6.10 西昌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A星 同步 12 中国首颗静止气象卫星 成功
46 长征三号乙 1997.8.20 西昌 马部海通信卫星 同步 2 外星11 成功
47 长征二号丙SD1997.9.1 太原 铱星模拟星(双星) 近地 12 外星12、13 成功
48 长征三号乙 1997.10.17 酒泉 亚太二号R通信卫星 同步 3 外星14 成功
49 长征二号丙SD1997.12.8 太原 铱星(双星) 近地 13 外星15、16 成功
50 长征二号丙SD1998.3.26 太原 铱星(双星) 近地 14 外星17、18 成功
51 长征二号丙SD1998.5.2 太原 铱星(双星) 近地 15 外星19、20 成功
52 长征三号乙 1998.5.30 西昌 中卫一号通信卫星 同步 4 美国制造 成功
53 长征三号乙 1998.7.18 西昌 鑫诺一号通信卫星 同步 5 法国制造 成功
54 长征二号丙SD1998.8.20 太原 铱星(双星) 近地 16 外星21、22 成功
55 长征二号丙SD1998.12.19太原 铱星(双星) 近地 17 外星23、24 成功
56 长征四号乙 1999.5.10 太原 风云一号C星、实践五号科学实验卫星 太阳 1 成功
57 长征二号丙SD1999.6.12 太原 铱星(双星) 近地 18 外星25、26 成功
58 长征四号乙 1999.10.14 太原 资源一号01星 太阳 2 中国巴西合作研制 成功
59 长征二号F 1999.11.20 酒泉 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 近地 1 成功
60 长征三号乙 2000.1.26 西昌 中星22号 同步 6 东方红三号平台 成功
61 长征三号 2000.6.25 西昌 风云二号B星 同步 13 成功
62 长征四号乙 2000.9.1 太原 资源二号01星 太阳 3 成功
63 长征三号甲 2000.10.31 西昌 北斗导航卫星1A 同步 4 成功
64 长征三号甲 2000.12.21 西昌 北斗导航卫星1B 同步 5 成功
65 长征二号F 2001.1.10 酒泉 神舟二号无人试验飞船 近地 2 成功
66 长征二号F 2002.3.25 酒泉 神舟三号无人飞船 近地 3 成功
67 长征四号乙 2002.05.15 太原 风云一号D星、海洋一号A 太阳 4 首颗海洋水色卫星 成功
68 长征四号乙 2002.10.27 太原 资源二号02星 太阳 5 成功
69 长征二号F 2002.12.30 酒泉 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近地 4 成功
70 长征三号甲 2003.5.25 西昌 北斗导航卫星1C 同步 6 成功
71 长征二号F 2003.10.15 酒泉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近地 5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成功
72 长征四号乙 2003.10.21 太原 资源一号02星、创新一号 太阳 6 中国巴西合作研制 成功
73 长征二号丁 2003.11.3 酒泉 第18颗返回式卫星 近地 4 FSW-3-1 成功
74 长征三号甲 2003.11.15 西昌 中星20号 同步 7 东方红三号平台 成功
75 长征二号丙SM2003.12.30 西昌 探测一号 超椭圆 19 成功
76 长征二号丙 2004.4.18 西昌 试验卫星一号、纳星一号 近地 20 成功
77 长征二号丙SM2004.7.25 太原 探测二号 超椭圆 21 成功
78 长征二号丙 2004.8.29 酒泉 第19颗返回式卫星 近地 22 FSW-3-2 成功
79 长征四号乙 2004.9.9 太原 实践六号双星01组 太阳 7 成功
80 长征二号丁 2004.9.27 酒泉 第20颗返回式卫星 近地 5 FSW-3-3 成功
81 长征三号甲 2004.10.19 西昌 风云二号C星 同步 8 成功
82 长征四号乙 2004.11.6 太原 资源二号03星 太阳 8 成功
83 长征二号丙 2004.11.18 西昌 试验卫星二号 近地 23 成功
84 长征三号乙 2005.4.13 西昌 亚太六号 同步 7 外星27 成功
85 长征二号丁 2005.7.6 酒泉 实践七号 近地 6 成功
86 长征二号丙 2005.8.2 酒泉 第21颗返回式卫星 近地 24 FSW-3-4 成功
87 长征二号丁 2005.8.29 酒泉 第22颗返回式卫星 近地 7 FSW-3-5 成功
88 长征二号F 2005.10.12 酒泉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近地 6 成功
89 长征四号乙 2006.4.27 太原 遥感卫星一号 太阳 9 成功
90 长征二号丙 2006.9.9 酒泉 实践八号 近地 25 成功
91 长征三号甲 2006.9.13 西昌 中星22A 同步 9 东方红三号平台 成功
92 长征四号乙 2006.10.24 太原 实践六号双星02组 太阳 10 成功
93 长征三号乙 2006.10.29 西昌 鑫诺二号 同步 8 东方红四号首发 部分成功,卫星故障
94 长征三号甲 2006.12.8 西昌 风云二号D星 同步 10 成功
95 长征三号甲 2007.2.3 西昌 北斗导航卫星1D 同步 11 成功,故障抢修成功
96 长征二号丙 2007.4.11 太原 海洋一号B 太阳 26 成功
97 长征三号甲 2007.4.14 西昌 北斗导航卫星 中高 12 成功
98 长征三号乙 2007.5.14 西昌 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 同步 9 外星28,东方红四号平台 成功
99 长征二号丁 2007.5.25 酒泉 遥感卫星二号、皮星一号 近地 8 成功
100 长征三号甲 2007.6.1 西昌 鑫诺三号 同步 13 东方红三号平台 成功
101 长征三号乙 2007.7.5 西昌 中星6B 同步 10 法国制造 成功
102 长征四号乙 2007.9.19 太原 资源一号03星 太阳 11 中国巴西合作研制 成功
103 长征三号甲 2007.10.24 西昌 嫦娥一号! 月球极轨 14 首颗月球探测卫星 成功
104 长征四号丙 2007.11.12 太原 遥感卫星三号 太阳 1 成功
105 长征三号丙 2008.4.25 西昌 天链一号01星 同步 1 首颗中继卫星 成功
106 长征四号丙 2008.5.28 太原 风云三号01星 太阳 2 风云三号首发 成功
107 长征三号乙 2008.6.9 西昌 中星九号 同步 11 法国制造 成功
注: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时,火箭只负责将卫星送至同步转移轨道,故此后若发生意外,仍算作部分成功
1995年前,长二捆发射外国同步卫星时,火箭一般只负责送入近地停泊轨道,此后的工作由卫星发动机或引进的第三级完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