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年级地理教案

2.七年级下册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教学反思5篇

3.地理教案高中教学范文5篇

4.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

5.高一年级地理教案范例5篇

6.八年级地理东北三省教案

7.初中地理教案整理五篇

8.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

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_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初中地理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欧洲西部》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欧洲西部》教案

 教学目标

 1、对照地图和课文,学生能在图上指出欧洲西部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并能据图说出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

 2、学生运用地形图归纳欧洲西部的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畜牧业生产的关系。

 3、学生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说出欧洲西部气候的特点以及其后对当地发展畜牧业的有利影响。

 4、学生能通过实例说出欧洲西部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

 教学重难点

 1、 学生运用地形图归纳欧洲西部的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畜牧业生产的关系。

 2、 学生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说出欧洲西部气候的特点以及其后对当地发展畜牧业的有利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导入欧洲西部

 (教师板书)欧洲西部

 一、(教师板书)工业密集,发达国家集中

 1、学生自学本小节图文内容,圈画出有关重点,并学会用不同颜色的笔做标注。

 重点:文中重要表述;文字进图中;图中圈文字。

 2、同学交流,看看谁做得好:

 文字圈画有重点:

 文字进图中,位置准确:

 图中圈文字,是否圈出了其它文字中出现的地理事物名称:

 3、教师补充:

 A、人口稠密:

 B、国家众多:欧洲西部面积约为我国一半,却有30多个国家

 C、工业发达:我们国家用上亿件服装换回一架空中客车飞机。哪种产品消耗能源多,耗费人力多,利润低,哪种产品知识密集,产品利润大?

 一条分界线:沿芬兰、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含以上国家)东侧国家线连线,这条线的西侧多数为发达国家。

 4、 赛一赛。完成P53活动。国家与首都连线。小组之间的较量,看哪个组正确率高。

 瑞典 芬兰 英国 法国 希腊

 伦敦 雅典 斯德哥尔摩 赫尔辛基 巴黎

 瑞士 德国 西班牙 意大利 葡萄牙

 柏林 伯尔尼 罗马 里斯本 马德里

 读图8.18欧洲西部的牧场,引出下一个小节:现代化的畜牧业(教师板书)

 二、民以食为天,欧洲人的食谱中牛、羊的肉制品和牛奶制品最为常见。你能从这个食谱中看出点什么吗?

 1、阅读课文的文字和,画出关键,标注你的理解。

 思考:人类的饮食习惯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

 欧洲西部国家的农业以什么为主?

 2、学生结合P56-57活动,分析说明图8.17欧洲人饮食结构神兽自然环境影响框图。

 (步骤:个人独立完成-同学讨论互助-交流-教师点拨补充)

 着重理清三张图之间的关系:饮食与环境的关系。

 位置:中纬度,濒临大西洋

 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势地形:平原广阔,主要山脉呈东西走向,有利于湿润气流进入内陆地区

 植被:水草丰茂

 农业生产:畜牧业发达

 工业生产:畜产品、乳制品生产水平高,产品附加值大

 饮食习惯:多使用牛羊等肉制品和乳制品

 (学生能说出其中四个方面即合格)

 结论:可见,人类的生活习惯总是受环境的制约,对生活方式起决定性影响的是环境因素。

 三、繁荣的旅游业(板书)

 自然景观(板书)

 西班牙 地中海沿岸阳光沙滩

 挪威 峡湾风光(补充:)

 瑞士 滑雪胜地(阿尔卑斯山脉)

 人文景观(板书)

 丹麦 美人鱼

 巴黎 埃菲尔铁塔 凯旋门 卢浮宫

 伦敦 大本钟和塔桥

 西班牙 斗牛

  水城 古罗马斗兽场

 希腊 奥林匹克遗址公园

 荷兰 风车

 波兰华沙 肖邦雕像

 2、旅游业发达,旅游收入居世界前列。

 发展条件:自然风光丰富、人文景观特色鲜明

 其他:

 3、将下列事物与其所在国家连线:

 艾菲尔铁塔  西班牙

 斗牛     法国

     荷兰

 风车     意大利

 课后小结

 本节课欣赏了欧洲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希望大家通过学习,运用地理知识解释中蕴含的信息,做到学以致用。

 欧洲西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找出欧洲西部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并能据图说出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

 (2)、了解欧洲西部经济、工业概况。

 (3)、通过实例说出欧洲西部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图、统计图表分析说明欧盟在本区作用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通过运用地图,查找主要国家及首都。掌握从地图获得地理信息,养成利用地图学习的习惯。

 3.通过互联网了解丰富的旅游,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欧洲西部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并能据图说出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

 2、欧洲西部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

 教学难点

 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经济发达的原因和特点。

 教学过程

 展示学习目标(让一学生领读)

 一、欧洲西部的位置和范围

 1、展示欧洲西部地图,让学生说出海陆位置并得出:

 欧洲西部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思考:这一特征对欧洲西部有何影响?

 (1)欧洲西部气候深受海洋影响。

 (2)欧洲西部海运发达。

 2、展示欧洲西部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引领学生分析欧洲西部的纬度位置:

 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北温带,少部分位于寒带,没有热带。

 3、展示欧洲西部政区图

 活动一:找出面积较大的国家

 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芬兰、瑞典、挪威、波兰。

 活动二:找出面积较小的袖珍国

 列支敦士登、安道尔、马耳他、卢森堡、圣马力诺、梵蒂冈--世界最小国家(可与我校附近的二里半村类比)。

 活动三:课本P57活动1

 4、展示图8.15 ?2010年欧洲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图?让学生在图8.16中找出,并勾注,分析他们的分布特点,完成P57活动2.

 (转承)由此可见,欧洲西部是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这是为什么?

 二、工业密集,发达国家集中

 (讲解)历史上,欧洲西部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1、展示材料《工业革命》(学生阅读)

 (讲解)?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使英国成为十九世纪的?世界工厂?。凭借庞大的船队侵占了世界各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号称?日不落帝国?。大肆掠夺和财富,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在它的影响下,欧洲的许多国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等以及美国、日本先后发展了工业。成为发达国家。

 2、欧洲西部的工业以制造业为主。

 展示?英、法、德?与?印度、尼日尔,马来西亚?从事制造业的人口占总职工的比例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图,引领学生得出:

 发达国家-从事制造业的人口占总职工的比例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经济发达

 发展中国家-从事制造业的人口占总职工的比例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经济相对落后

 3、展示欧洲西部进出口商品比较,进一步说明欧洲西部经济发达的原因。

 4、展示部分欧洲西部商品,说明欧洲西部工业技术处于高端位置,所以商品工艺精,价格高。

 (可联系我国冒伪劣商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5、欧洲西部工业分布特征

 (1)动画显示欧洲西部工业分布特点;略呈?十?字

 (2)动画显示欧洲西部重要工业区。

 (过度)二战后,美日的工业快速发展,先后取代英国成为二十世纪?世界工厂?,与此同时,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也蓬勃发展,再加上生产结构单一,煤炭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兴技术革命的冲击使欧洲西部工业开始衰落。为了摆脱这种不利地位,欧洲西部各国又开始发展了科技、资金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和完善的服务业。

 三、欧洲西部的服务业

 欧洲西部的服务业体系完善,服务质量优,产值大,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

 例:最近网传我国一位孕妇到英国王家医院生孩子,住了四天,消费了四十万人民币。

 (承转)欧洲西部各国在完善的服务业的基础上,利用优美的自然风光、古建筑遗址、文化艺术城市、博物馆以及独特的风土人情大力发展了旅游业。使欧洲西部成为世界最发达的地区。

 四、荣的旅游繁业

 1、展示?1998年全世界接待国际旅游者最多的国家?图,让学生读图得出到欧洲西部的游客最多,说明欧洲西部是世界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

 2、展示资料《欧洲西部发展旅游业的条件》

 (学生阅读)

 3、欣赏欧洲西部的景点

 课件展示 学生欣赏

 上述景点美不美?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

 那么要出国旅游首先要办理什么手续?(签证)

 办签证一般快的话需十天,还要交手续费,麻烦不麻烦?(麻烦)

 欧洲西部各国往来频繁,为了简化手续,成立了一个区域性国际组织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五、欧洲联盟

 展示资料,学生阅读

高三年级地理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课件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大部分人半天就可以基本掌握课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课件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课件人教版(精选篇1)#

新的学期,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地理教学任务,特对本学期的教学定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及部分区域地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是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人地环境的基础知识、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二、学情分析

从上期期末考试情况看,四个班的成绩都有较大提高,但学生的数学基础还是参次不齐。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而且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三、教学措施

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我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通读教材,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础知识梳理。发现问题,标记问题为课堂有针对性的“解惑”做好准备。

②上课时,活跃思考,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使疑惑在分钟内真正排除,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③课后再次通读教材,整理课堂笔记,特别是对预习过程出现的问题要细致的做好记录。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测自评试题。

(2)落实活动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人教版教材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将大力推进教材活动实践。为此,将公布本学期的地理活动安排。学生分组做好活动项目的选择、准备、实施,特别是学生活动的指导和成果的展示工作,在一定层面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合作探究,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使兴趣更浓厚。

(3)注重知识小结和单元测试的讲练,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每单元结束后,将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重难点的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的网络化体系,并鼓励学生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精选单元测试题,结合学生学情反馈,做好试题的讲解和薄弱知识点的讲练。

(4)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业务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不是必须严格遵循的标尺。立足课标,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动、阅读的针对性,合理选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体验层次,从学生身边寻找教学,从学生生活体验中寻找,有效补充是教材本地化、通俗化,与学生在学习和认识过程中达到共鸣。本学期我会通过网络学习,同行交流,师生讨论等多渠道下功夫,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教学进度:

(略)

#高一地理课件人教版(精选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21世纪祖国建设的接班人。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虽然在初中已经学过两年的地理知识,但由于地理科目不参加中考等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普遍较差,而初中地理知识又是进一步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因此,高一学生会感觉地理难学,高一地理教师也会感到地理难教。

高一年级共7个班,2位地理教师,我担任4个班级的教学任务——高一(1)班,(4)班、(5)和艺术传媒班,(4)、(5)班是世外——八中的共建班,艺术传媒班是特色班,(1)班是普通班。在地理学习方面,这四个班级的学习能力相差较大,教学进度和教学难度很难保持一致。

三、高一地理必修一总体教学目的

1、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四、本学期教学任务

完成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

五、教材分析本册共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让学生懂得宇宙作为人类生存的地球的环境,和人类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单元“大气”主要让学生了解大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变化特点。大气是天气现象发生的载体,大气的性质和气候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气候的形成变化依赖于大气的运动变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自身运动特点。让学生明白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主要让学生了解陆地环境和海洋环境的地理特点。使得学生明白陆地和海洋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保护陆地和海洋环境是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

第四单元“自然和自然灾害”是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也是一个总结性的单元。这个单元让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活动认识到: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的。如气候,海洋,陆地等环境。然而自然环境也有破坏人类活动的时候。发生一些人类暂时无法抗拒的环境灾害。比如气象灾害:台风;地质灾害:地震。人类在地理环境中应该利用好各种环境,同时也要预防各种环境灾害。

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主要讲解地理环境的地域特征和各个地区的差异性。

六、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并写好教案。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运用生产和生活中“案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插图、阅读材料、活动等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并及时批阅、讲解作业。

4、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5、适当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上课,并补充课外知识。

#高一地理课件人教版(精选篇3)#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师:通过上节课活动的讨论,我们知道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其实,山脉不仅在我国是地形的骨架,对于整个地球表面的地表形态来说,山脉也是陆地的骨架。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看到的喜马拉雅山和维苏威火山的景观吗?它们的成因有何不同?

生:记得。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维苏威火山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但前者是由于地壳的运动形成的,后者是岩浆喷发形成的。

师:对,说明大家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喜马拉雅山就属于褶皱山脉。

[教师精讲]

(板书)褶皱山

(播放动画“褶皱的形成”,投影“褶曲示意图”)

师:褶皱是怎样形成的?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生: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而发生变形,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就是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

师:对。看图说明,褶曲有哪两种基本的形态?如何区别它们?

生: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师(微笑):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大自然中去,用刚才的方法作为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依据,那么你很有可能“南辕北辙”啊。

生:(看图4。9“褶曲示意”,认真观察、分析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

师:在真正的野外地质工作中,一座山岭并不一定就是背斜,一个谷地也不一定就是向斜,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真正依据呢?

生(看书):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师:很正确,请看动画。

(播放动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引导学生对背斜、向斜中岩层的受力进行分析,理解成因)

师:为什么背斜反而会成为谷地,向斜反而会变为山岭呢?

生:背斜的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所以变成了谷地;向斜的轴部受到的是挤压力,岩石坚硬,侵蚀的速度很慢,反而成为了山岭。

师:很好。我们把背斜或向斜发育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山。有的规模很大,如南美的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出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找出这两大山系)有的规模很小,只有几十米。

(阅读材料: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用投影出岩石圈六大板块的构成,使学生借助于直观形成对六大板块的认识,理解板块运动与地貌成因之间的关系)

(活动探究)

(p80活动。活动1是对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的检验,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活动2需要结合背斜、向斜不同部位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师:活动1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山岭,一个谷地,究竟哪一个是背斜,哪一个是向斜呢?请大家展开讨论,根据刚才掌握的判断方法回答。

生: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甲地由于轴部受压力,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所以最后成了山岭。而乙地是背斜,它的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反而成了谷地。

师:很好!说明大家真正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了背斜和向斜根本的判断依据。请看活动第2题,思考后回答。

(本题有难度,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到位,教师评价总结:背斜是天然的拱形构造,安全稳定。而向斜是一种储水构造,不利于施工,且隧道开挖部位受到的是张力,易破碎塌方)

师:地壳的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褶皱山脉是其形成的一类,另外一种常见的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山岳是——断块山。

(板书)(二)断块山

(出示动画“断层的形成”)

师:根据动画,请说一说断层是怎么样形成的?“断层”和“断裂”一样吗?

生:地壳的运动产生了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力时,岩石就会断裂破碎,这只是断裂。如果断裂面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这才是断层。

师:非常好!那么断层会形成哪些地貌呢?

生: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断块山)。

师:对!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广泛的地貌形态,有的规模很大,如华山。

师:华山、泰山都是中国的五岳名山,你知道它们各自以什么特点著称吗?

生:华山——“险”,泰山——“雄”。

师:很好,说明大家知识面很宽。正因为华山和泰山是由于断层而形成的断块山,耸立在谷地和平原的边缘,才显得那样高大雄险,庐山也是的断块山。

(活动探究)

(p81活动,地质构造是学生此前没有接触过的概念,需教师作以说明)

(地质构造:由地壳的运动而引起岩层的变形或变位)

(出示“褶皱山——喜马拉雅山、断块山——华山”)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断块山由于受断层控制,所以外形一般呈断块状,较少有绵长的山脉,山地与平原的分界线较明显,往往比较陡峻、挺拔。而褶皱山往往是一系列背斜和向斜,山岭和谷地相间分布在较宽的河谷地带往往形成山区主要的居民点和农耕区。

#高一地理课件人教版(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来说明风海流形成的原因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释洋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风海流的成因,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并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提高对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理解。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点能够前后联系,有效解决疑虑,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能力提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分布规律及利用等温线地图判断寒、暖流。

教学过程

(一)、洋流的概念及分类

1、洋流的概念: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常年、稳定、大规模。

2、洋流的性质分类:介绍寒、暖流的概念,练习寒暖流的判断

3、洋流的成因分类:介绍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

由此可知,洋流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风向、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其中,盛行风是最主要的动力。

过渡洋流的在盛行风的作用下,一旦开始运动后,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和海陆轮廓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方向。现在我们一起结合刚才学习的洋流成因来概括世界洋流模式图,看看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4、洋流的分布:

设问1:促使洋流常年、稳定的、沿一定方向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学过的盛行风。

设问2:在低纬信风、中纬西风和极地东风吹拂下的海域,洋流的运动方向如何?

引导学生看出低纬、中纬和高纬海区的洋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洋流流向与盛行风向不是完全一致的?

5、投影展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引导学生从图中得出洋流运动规律。

学生分别用红笔和蓝笔在“世界海陆分布轮廓简图”中画出暖流和寒流,归纳寒暖流分布规律。

盛行风是洋流运动的主体动力,在北印度洋海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改变,形成南亚季风。思考:南亚冬夏季风方向如何?学生在“世界海陆分布轮廓简图”中画出南亚冬季风的方向,根据风向画出北印度洋海区大洋环流。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通过教材案例分析,探究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将全班分组,主要任务为:

阅读“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回答(1)挪威卑尔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与之同纬度的大洋西岸又是什么气候类型?(2)大西洋东西两岸的自然景观有什么明显的差异?为什么?(3)北极圈内气候寒冷,为什么会出现终年不冻港?

阅读“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回答(5)秘鲁伊基克最冷月、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各是多少?该地属于什么气候类型?(6)南美西海岸的热带沙漠为什么南北延伸很长?

对两组同学的答案进行补充。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结合相关,探究洋流对渔场的影响。

(1)课件展示:“世界洋流和四大渔场分布图”

(2)学生观察、讨论、分析:①四大渔场中,成因相似的渔场有哪几个?

②为什么寒、暖流交汇处的海区往往能形成大规模的渔场呢?③秘鲁渔场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3、用上述相同的方法,组织活动让学生探究洋流对航海、海洋污染的影响。完成活动后,回答本节课所提问题:哥伦布两次航行为什么会花费不同的时间呢?

4、课堂小结

5、课堂练习

#高一地理课件人教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自然带的形成。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教学过程

导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复习提问]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

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

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讲授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五带的划分”)

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

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提问)陆地上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生:由于各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师:请说一说,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动物、植物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师总结)在热带雨林中,长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长奔走和长跑的动物,而多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

师:那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动、植物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生讨论,师总结)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为草类,耐干旱,根系发达。草原开阔而平坦,动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师:从对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围内又表现为景观上的一致性,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辩证统一的。

(出示“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分析并观察这幅,归纳出“自然带”的概念。

生:在陆地上,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种地域组合,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现象。

师:很好。从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出示“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

师:请分析造成这两种景观差别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生:热量因素。从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逐渐递减,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地区,苔原分布于高纬度的寒冷地区。

师:对。受这种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从赤道到两极有规律地更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5。6,找一找哪些自然带横穿整个陆地?说一说在低、中、高不同纬度自然带的分布有何特征?

生: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都是横穿整个陆地的。

师:这三个自然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生: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在高纬度地区,热带雨林带分布在低纬度地区。

师:自然带在中纬度地区的分布有着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生:在中纬度地区主要是受到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并不像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那样横穿整个陆地,而是在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部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组合。

师: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一说在中纬度大陆东岸自然带的组合类型。

生:在中纬度大陆东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师:在中纬度大陆西岸自然带有着怎样的分异规律?

生:在大陆西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师:对。请同学们看“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并回忆气候的相关知识,思考: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对应着什么气候类型?它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自然带类型的区别是什么?

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在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植被类型,而同纬度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师:那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

生: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不同。

师:具体说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冬天温和多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天高温多雨,冬天寒冷干燥。

师:不错。(出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代表植物——橄榄的叶子和果实特征,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外表特征作分析比较)

师: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两种气候下生长的植被,在外在特征上有何不同?讨论:它们各自是怎样适合气候的?

(生讨论,师总结)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植物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硬叶林带的植物通常皮厚叶小,表面有腊质,果实的皮也较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叶片较大,表面也无腊质,原因是这里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蒸腾作用。

师:中纬度的大陆内部又有着怎样的组合类型呢?

生:有着两种组合。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

师:对。这种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当然也有水分条件的参与。

课后小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十分明显的,这种差异性是有规律的。我们这节课主要是认识到其差异性。

##

七年级下册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教学反思5篇

作为一名教师,对教案的制定方式一定十分熟悉了,教案是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前拟订的文字材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年级地理教案,欢迎大家查阅。

高三年级地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从各种资料中认定、提取、加工处理各种有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热力作用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是大气的热力作用,其中大气的保温效应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应特别注意哪种作用有选择性,哪种作用没有选择性,另外大气中能够起到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的关键物质是什么?这种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不过这种削弱作用因地而异,教材明确提出由于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不同,被大气削弱的程度不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会有所不同。

第二,大气的保温效应,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三者的差别和彼此的关系。日、地、气三种辐射的差别在于:地面的温度地域太阳,大气的温度地域地面,因此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因此能够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日、地、气三种辐射的关系在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被削弱一部分后,有将近一半的太阳辐射穿过了大气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同时向外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并向外辐射,大气辐射有两部分,一小部分向宇宙空间散失;另外一大部分向地面,称其为大气逆辐射,这部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

辐射损失的热量。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大气畅快的放进太阳辐射,使地面充分的吸收太阳辐射,并将所吸收的能量以长波的形式辐射给大气,所以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充分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以长波形式辐射给地面,从而对地面保温。理解了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就能够解释地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小的原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使夜晚的气温不会太低,因此昼夜温差不会太大。

关于大气的热力作用的教学建议

建议用谈话法,讨论法和学习指导法进行授课。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图像说明太阳辐射波长分布的状况;其次从地球与月球的昼夜温差不同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产生二者差别的实质是什么?由此说明大气的热力作用。大气怎样起到削弱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录像资料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具体事例,如夏季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青藏高原紫外线辐射强烈等说明大气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特点。通过太阳辐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的结论,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大气削弱作用强弱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角。

关于大气的保温效应的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的保温效应,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冬天穿的羽绒服,盖被子等说明保温作用原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相关图像或教师自制的课件,分析日、地、气三者之间的辐射关系,特别应该使学生明确的是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这种辐射也属于长波辐射。关于全球热量平衡的知识,教师应将重点放在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某些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日、地、气三种辐射,使全球气候变暖,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事先给学生布置课外查找相关资料,课上大家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关于全球热量平衡问题的教学分析

对于全球热量平衡问题,应该明确以下三点:一是从全球多年平均状况看,地球收入和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二是全球热量平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全球热量平衡,使全球的多年平均气温较为稳定,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三是人类活动对全球热量平衡的影响,即人类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影响了地球上的热量收支平衡,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从而对全球生态及经济发展产生一系列影响。通过对大气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分析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发展的教育。

高三年级地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资料。

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唐山地震,有配音。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看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和文字资料,我们发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异常激烈,这些自然现象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它们常常给人类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我们称为地质灾害。请同学们思考,你所了解的地质灾害有哪些,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主要地质灾害目录

观看录像地震基础知识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地震呢?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不稳)

观看录像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发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观看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图”

提问虽然我们很少亲临地震,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震实际上是地球内能在地壳的断层带以地震波形式迅速释放的过程,请大家发挥想像,地震会产生哪些危害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而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灾,引发的瘟疫等等。

过渡刚才我们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图,事实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础知识。

播放录像“火山的基础知识”

教师引导并提问通过观看录像,我们了解了关于火山的一些知识,请你回忆一下,火山的分类有哪些?你觉得这样的分类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科学家们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说明了我们对于火山喷发规律的不甚了解。要确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过渡提问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展示板块碰撞的动画。

分组讨论火山喷发也是破坏性很大的地质灾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喷发有没有有利的方面呢?请举例说明。

课件演示对火山喷发这种地质灾害应该有正确的评价。(1)从灾害的角度看(2)从的角度看。

承接过渡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质灾害。它们分别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岩浆活动在地表的体现,而另外两种地质灾害同样不容忽视。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课件演示请大家看下面的这组图,思考后面的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积极的防御,尽量减少这些危害造成的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十分普遍。

动画演示请大家观看我国的地质灾害图。

提问这么多的地质灾害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御呢?请大家观看下面的录像,看看日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录像日本地震灾害的防御

分组讨论在地震多发地区的人们,应该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来临时和地震发生后三个阶段各应该做些什么事?)

教师总结请参考扩展资料“地震发生时的应变”,接着总结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高三年级地理教案篇3

一、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原因)

⑴自然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各区域对自然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往往不匹配

我国的跨区域调配大型工程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结论:为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供给的平衡,就必须进行的跨区域调配

二、西气东输工程概括

1.基础:

新疆天然气

2.目标市场: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3.组成部分:

天然气开发建设、输气管道建设和用户管网建设

4.两条线路:

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线路示意

三、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⑵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产”“消”矛盾。

高三年级地理教案篇4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环境”一词的含义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围的境况。那么这两个“环境”的中心事物有什么不同吗?

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后者的中心事物是人类。

师:对!我们了解了地理环境是由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种单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播放录像片断“西双版纳自然风光”)

[教师精讲]

师:同学们欣赏了西双版纳迷人的热带风光,请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

生:包含了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五个地理要素。

师:不错。那么这五个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间上的汇聚吗?如果不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生:这五个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师:很好。请举例说明在西双版纳这几个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如何保持景观的一致性的。

(生回答,师总结)西双版纳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很丰富,因此植物种类繁多,相应的动物种类也很多。地表径流也因降水多而很发达,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强的砖红壤。总之,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要素并不是在空间上的简单地汇集,而是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教材P93的活动。请思考: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生1:图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有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

师:对。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水在这几个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生2: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

师:说得很好。我们能不能绘制一幅水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示意图,让这一过程更加直观清晰呢?

(生绘制,师总结)

师:我们知道,维持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光能,那么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又是怎样传递的呢?

生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植物死亡后,遗体被微生物分解,能量又被最终放散到环境中去。

师:很对,让我们也来绘制一幅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传递示意图。

(生绘制,师总结)

师: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生物循环的过程。请大家阅读P92的“生物循环”,仔细观察图5.1并找出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阅读回答)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师:那么,生物对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最根本的是什么作用?为什么?

(生回答,师总结)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因为只有光合作用才能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且放出氧气。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植物和动物的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环境中,这就是生物循环。它使环境中的物质和化学元素发生迁移,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因此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师:请同学们绘出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和能量能动示意图。

师:地球自形成以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请同学们阅读案例1,思考:生物循环是怎样改造着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

(活动探究)

生:地球早期的大气成分不是今天的以氮和氧为主,而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现今的氧气主要是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师:对。那么生物又是如何改造着水圈的呢?

生:陆地上的水的化学成分也受到生物循环的影响和制约。加上生物有新陈代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生物和地理环境的物质交换,从水中吸取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同时又向水中排放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从而改变了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师:不错。不仅如此,事实上绿色植物也参与了水循环,这一环节也改变着陆地的水分状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岩石圈又是怎样受到生物的改造作用的呢?

生:有些沉积岩中有化石,说明它们的形成过程是有生物参与的。煤和石油更是由生物的残体堆积变化而成的。

师:对。陆地上本来没有土壤,但自从生物在地球上出现以后,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土壤形成又反过来加速了生物的生长,进而使地理环境受到更大的生物改造。因此,地球上生物的出现,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最终形成了适合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由于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每个地理要素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绝不是在空间上的简单汇集,它是一个和谐的系统,这个系统由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还会产生一些各要素自身并不具备的新功能。

(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活动探究)

师:请大家看图5.2中的那棵树,想一想,这棵树的长大需要哪些条件?

生:需要阳光、水、空气、养分。

师:不错。我们都知道植物的生长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物质的,植物能独立地完成光合作用吗?试想,我们如果想把这棵树移植到我国西部沙漠中,在自然状态下它能很好地存活吗?

生:当然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缺水。

师:那为什么也有些植物在沙漠中能很好地存活呢?

生:那些植物很耐旱。

师:对,是那些植物长久以来适应了干旱的环境。那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说明了在不同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间物质能量交换作用的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

师:不错。很显然,植物只是具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但还必须有外部条件来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才行。如大气为植物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水圈、岩石圈为植物提供水分和无机盐,这样植物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因此,绿色植物的这种生产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功能,而非某个单一的地理要素所能具有的功能。

师:请同学们看P94的“活动”,思考:藏羚羊的数目为什么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

(生回答,师总结)藏羚羊在长期的生存中适应了可可西里严酷的自然环境。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可可西里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从而使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

师:滇金丝猴是我国非常珍稀的保护动物,但据报道,近年来数量呈下降趋势,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生:由于滇金丝猴的栖息地植被破坏严重,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们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师:很好。显然在没有外界因素的干扰下,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可以保持恒定,这说明自然环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

生: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

师:对。很明显,这种平衡功能也不是环境各要素所能单独具备的,而是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师:我们知道,现今地球有变暖的趋势,原因是什么?

生: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师:对。温室效应也只是人类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在这之前并不像我们今天这样担心地球变暖,虽然大气本身并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的能力,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没有增多,是什么在起着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呢?

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中在生物的作用下,也可以固定一部分二氧化碳。

小结:对。但自从工业革命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量急剧增加,超过了自然界的平衡能力,因此,这种平衡有被打破的危险。因此,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应充分考虑自然生态平衡,做到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协调。

课后习题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高三年级地理教案篇5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学生在生活或者在电视上都能够经常接触到。天气的阴晴、冷暖学生司空见惯了,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掌握其变化的规律。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天气变化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联系生活。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放一段学生经常接触的天气预报,学生看到其常看的节目时,感觉很亲切,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而且中也富含的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首先对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凭借学生们的已有知识,将中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这样做对接下去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演示锋面结构和成因示意图。多媒体的信息含量比较大,可以在课堂当中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和动画。本节课的一些知识比较宏观、抽象,且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知识比较薄弱,单单通过文字表述,学生很难理解锋面的结构和变化过程。通过读图(锋面结构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

第三,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天气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其特殊性,而且心可改也提出了让学生多学习家乡的地理,所以在将这个内容时,我大胆的加入了本地的天气变化来解释常见的天气系统。在上这节内容时,刚好有一股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市,结合此次的冷空气南下,形象地解释了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状况以及给我市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一例子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冷锋的知识。

第四,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而且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又存在着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不同的天气系统,这三种天气系统既有相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对于这点学生非常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通过列出表格对比三种天气系统的俯视图、侧视图、结构、气团运动状况、降水分布、降水特征以及过境的天气变化特征。这样做学生就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三种锋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轻松的缕清知识点。

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第一、是在时间的把握上,前面锋面的结构和成因上用的时间过多,使得后面列表比较三种锋面系统的异同上所用的时间相对较少。提到最近冷空气对我市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所用的时间也不够。很多学生没有很好的了解此内容。

第二、在讲到锋面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对所经过地区天气变化的影响时,过早的把答案公布给学生,使学生没有来得及思考问题,学生的动脑能力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活动不充分。

第三、上课过程中,由于多媒体的出错,有几个动画没有展示出来。且多媒体的屏幕太小,前面的同学可以清晰地看到屏幕的内容,而坐在教室后面的同学由于反光并不能清晰地看到屏幕的内容,影响了课堂整体效果。这些问题都是在上课前所没有预料到的,在后面的几个班中我将做及时地调整。

这节课所有的案例都来源于实际,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锋面系统,使知识变得鲜活、有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进思维,开阔视野,是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在这些案例的教学中,融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体现了地理教学的育人功能。

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是我们地理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思考的问题。

地理教案高中教学范文5篇

#教案# 导语《我们生活的大洲》是学习区域地理的起始篇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的形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教学反思5篇》,欢迎阅读参考。

1.七年级下册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教学反思 篇一

 本节课的内容选择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本章共有两节内容分别是第一节位置和范围和第二节自然环境。根据课标要求,要求学生会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我制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掌握亚洲气候的特点;读图简要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利用亚洲气候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归纳总结亚洲的气候特点,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增强对我们所在的大洲——亚洲的热爱之情及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本节课的重难点是:通过学习亚洲的地理位置,归纳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亚洲的气候特点;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的特点。

 本节用了复习导入:复习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这样的导入注重对学生方法的指导,有利于地理思维的培养。还可以列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运用。关于位置的描述用口诀记忆法帮助学生识记:“海陆半球经纬度,先把位置来描述”;分析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自然情况包括哪些方面又用了概括联想记忆法,“气壮山河”——气代表气候;壮代表土壤;山代表地形;河代表河流,等从这几个方面分析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包括: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等。这样的方法不仅好记易于理解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应该启发学生可以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在思维导图中重难点强调,线上学生连线互动反馈哪一部分,在复习中存在困惑。

 知识点梳理过程中也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亚洲按地理方位分区,指导学生用简图的方法指导学生识记亚洲六大分区。这一部分通过线上教学反馈,还应着重落实回归教材,带领学生落实基础,圈画教材,同时应加强小测,尤其是线上教学阶段,学生的自觉性较差。

2.七年级下册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教学反思 篇二

 七年级下册是进行区域地理学习,以区域为主线进行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设计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反思整节课,收获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

 本节课重视学生读图记图能力的培养,从图中得到有关亚洲的位置、范围、面积。而且能够从地形图上掌握亚洲的重要地形区,由教师引导、分析出亚洲的地势特点以及对河流分布的影响,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尊重学生

 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差异,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如有关亚洲的世界之最,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材料和自己掌握的知识说出来。用竞赛方式,看谁知道的多,说的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学会表述和倾听,在合作中求得共同发展。

 三、创造和谐氛围,适当运用鼓励性评价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和系列活动,不失时机的给学生表现机会并给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

 一、在分组引入竞赛机制操作中,应引导本组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而不能只顾本组一两名主动性强的同学参加,使课堂上的学习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有兴趣、有动力。

3.七年级下册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教学反思 篇三

 本课时的教学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需要而设计的,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彼此贡献见解,求得互惠与善意的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式学习,学有所获,实现了“互惠学习”。而在这一节里,教师的职能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传统的课堂,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职责由传递知识转向越来越多的激励学生思考。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的和创造性的活动—整合教学内容,挖掘教材素材,设计适合学生“学”的导学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充分调动、发挥自身主体性的探究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影响、激励、鼓舞,形成一个通过沟通,可以共享知识的学习共同体。

4.七年级下册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教学反思 篇四

 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在分析亚洲自然环境特征时,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及河流等方面入手,例如:我引导学生从亚洲的纬度位置(0度—北纬80度)结合以前学习的五带知识。学生很快知道亚洲是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的大洲,这一结论是分析亚洲复杂气候的基础.学生真正地发现了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及河流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体会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很自然地在以后的地理学习中,会由一个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推测当地的气候特点,由地形特征认识当地河流的流向。从而形成知识体系,综合分析能力不断提高。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得出结论,效果明显。例如分析亚洲河流的流向时,我首先让学生读图,从图中找出亚洲主要河流,在图中描出,并说出河流注入的海洋,并进行归类,归纳出亚洲河流的流向是从中间向四周流。学生自然就得出了“亚洲河流发源于中部,成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的结论,效果比较好。

 在教学亚洲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时,教材安排学生学习的一个具体大洲的气候特征,所以本人在设计时特别注重对影响气候的因素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便于今后学生在接触其他地区气候特征时能独立分析。由于设计意图明确,所以教学效果较好,学生也能接受。在分析亚洲气候时,对亚洲气候类型图及相关地区的气温和降水量柱状图的正确分析、把握是很关键的。由气候类型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颜色的种类及不同颜色面积的大小,从而得到了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及大陆性气候分布广,进一步让学生观察图并强调亚洲东部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由孟买和雅库茨克的温度的明显差异引导学生结合上已掌握的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纬度因素)学生分析出这个因素后,立即追问,哈尔滨和乌兰巴托纬度相当,为什么降水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观察图并分析得到结论(海陆因素)这样学生从分析图到得到结论的过程,真正体验到了图对地理问题分析解决的重要性,并逐步地学会了读图。

 存在的不足:

 (1)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差,不配合老师完成交给的任务。

5.七年级下册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教学反思 篇五

 本章的知识点比较容易掌握,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以及自然环境学生们都熟知,怎样让学生们开放思维?于是就用亚洲之最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分组寻找证明亚洲之最的条件,这样就会使死板的课堂变的活跃一些,学生们动脑思考回顾亚洲的基本概述。接着完成四道典型的例题来巩固亚洲的知识,分析每一个选项连接的知识点。通过复习亚洲来总结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让学生们有固定思维,以便以后复习每一个区域、每一个国家。本节课的难点在于运用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分析北美洲的特点,让学生们开动脑筋并且培养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和胆量,让学生们到讲台指图说明。最后通过一个学员等级测试小活动使本节课达到高 潮。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本堂复习课总结我的教学心得:

 1、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2、现用的地理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地理和学习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我在教学过程当中仍然难弃传统的思维和方式,因此还是有些学生会感到课堂空洞、乏味。今后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3、今后还要注重练习题的选择,要少而精,有难有易,体现层次性和针对性。要在检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开放性题目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选取与实际联系紧密、趣味性强、突出重难点的习题供学生练习,举一反三,以一道题引发多个问题,或由一个知识点引申到相关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练习后要分析总结,及时复习缺漏的知识点,达到双赢的目的。

 复习课的意义在于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和综合应用,特别是把学过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总结和提示,把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告知学生,并在学习方法上进行指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

 在读书、听课、研习、 总结 这四个环节,高中学习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地理教案高中教学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地理教案高中教学范文一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说教材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三章内容属于自然地理部分,是对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展开,而本节内容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海水运动又对学习第五章自然地理坏境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埋下伏笔,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此阶段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 方法 ,能够根据地图和材料,初步分析所学的地理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不能自主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重难点的地理知识不熟悉,不了解,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地理知识并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教学目标

 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据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提升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 学习态度 ;

 (2)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3)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

 难点:利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依据:此部分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有知识缺陷

 五、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地理科教学特点以及有关的教学规律,即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由宏观掌握到微观掌握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相统一规律,主要取了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地理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必须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 反思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时取如下的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看图分析法、讨论式学习法、图文转化法以及知识迁移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讲解 故事 “海上信使”:一艘在大海航行的船遇上了海上风暴,船被毁后几个海员被吹到了一个小岛上。他们失去了大船,没有办法离开小岛,一个聪明的海员现出了一个办法,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塞入瓶子里然后盖上盖子,密封后扔到海中让流动的海水带着他们的信飘到大陆边通知人来营救他们,结果他们胜利的离开了小岛。

 依据: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制作Flas)

  地理教案高中教学范文二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2) 掌握旅游开发条件的评价内容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文明习惯、公德意识及利用、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旅游开发评价条件

 教学难点:

 1.游览价值

 2.市场距离

 3.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教学方法 :

 案例法、讨论比较法

 教学手段:

 电化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略

 [讲授新课]

 [板书]4.5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 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点击课件]展示:旅游交通工具,旅客随便丢废弃物

 提问:这幅反映出旅游活动会产生什么问题?产生什么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1、环境污染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1、材料2

 提问:上述两材料,反映旅游活动中存在什么问题?后果如何?

 回答,总结:略

 [板书]2、对动植物的破坏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提问:这段材料反映出旅游活动中的什么问题?有何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3、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点击课件]展示

 提问:上述几幅反映旅游活动中的什么现象?会有何负面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4、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承接]除了以上问题,旅游活动还会对正常社会秩序产生冲击。

 [板书]5、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提问]谁能说一下,旅游活动会怎样冲击正常社会秩序?

 回答,总结:略

 [过渡承转]略

 [板书]二、旅游开发评价

 1、游览价值

 [提问]从游览价值角度考虑,旅游开发要考虑哪些条件?

 回答,总结:(1)的质量。举例①万里长城,秦兵马俑

 ②杭州西湖,苏州园林

 (2)集群状况。 举例①北京景区

 ②杨村小世界

 (3)地域组合状况。举例①天津水上公园

 ②北京雍和宫

 [承转]旅游地的价值越高,其经济价值也就越高吗?(不是)

 讲解:与其他产业一样,旅游业也必须考虑市场因素。

 [板书]2、市场距离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为什么到杭州的游客以上海、江苏最多?而安徽、北京很少?

 师总结:略。提出经济距离的概念。

 [点击课件]展示“经济距离”动画

 [承转]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也越低,可见,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点击课件] 展示“吸引半径”动画

 举例:北京、杭州、西安、洛阳

 [板书]3、交通位置及通达性。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两地中哪一个旅游的开发速度快一些?为什么?

 [板书]4、地区接待能力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自学

 [板书]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提问]请同学读一下旅游环境承载量的概念,且说出它是用什么来衡量的呢?

 师讲解:旅游环境承载量包含着景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对游人数量的适应能力,有的景区大,有的景区小。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两地在旅游的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方面有什么差异?

 回答,总结:略

 [板书]“旅游环境的保护”

 (让同学课下自学)

 [课堂小结]

 [课堂反馈]

 [课下作业]

  地理教案高中教学范文三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源;

 2.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3.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能通过阅读太阳黑子与降水量的相关图分析太阳黑子变化的周期及太阳黑子对降水的影响。

 2.能通过展示的理解太阳活动增强时会使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及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因。

 3.能通过计算机的演示分析月相产生的原因和规律。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宇宙观,和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关于太阳辐射的教学建议

 太阳辐射这部分内容属于常识性的介绍,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除了让学生看教材的两张图,了解太阳常数的概念,以及由于纬度、地形和气象条件的不同,太阳辐射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外,这里介绍一个小实验可以让学生更生动的了解太阳辐射。

 实验是这样的:拿两个瓶子,一个涂成白色,一个涂成黑色,在瓶口各套一个小气球,气球没有充气。注意密封性要好。放在太阳下照射,观察结果。容易看到,白色瓶子上的气球没有太大变化,而黑色瓶子的气球开始膨胀。通过实验比较清楚地看到:黑色的瓶子更容易吸收太阳辐射。从而让学生明白太阳辐射的能量巨大,对地球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关于月相的教学建议

 由于本节主要是要讲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和原教材相比,新的教材将月相这部分内容作为了必讲内容。关于月相,重点有三个:

 一、要说明月相的成因。

 月相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发生改变。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如果同时考虑两者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学生很容易被弄得摸不着头脑。其实,由于空间两点是决定一条直线,地球虽绕太阳一周,而地球和太阳总是能连成一条直线。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让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不动,而仅仅考虑月球的公转。

 我们可以从地球、太阳、月球成直线开始考虑(注意,严格地讲大部分时间它们不在一条直线上,否则,每个月都会发生月食和日食了),月球绕地球一周回到相对位置继续成直线,所需要的时间是一个朔望月的时间(29.53天),而不时恒星月(月球真正的公转周期27.32天)的时间。月相形状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月球是不发光的,只能反射太阳光。月球总是半个球发光,半个球不发光。而观测者的角度不同,发光的部分对于观测者来说就有了不同的形状。

 二、观测不同月相的时间

 对于几个重要的位置(新月、上弦月、满月、下限月)的月相,应该是什么时候观测呢?关于这个问题,重点在于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对于某一个月相而言,地球上总是只有半个地球的地方才能看到月相。当然,也只有半个地球能看到太阳。初一新月的时候,太阳和月球是一起在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而每隔一天,月球就相对于太阳向东边移动12°,这样,整个朔望月周期内,每一天能看到月相的时间和日出日落的时间才有了变化。有一点必需强调,不论太阳还是月亮,对于地球上的观察者来说,都是东升西落的(因为地球的自转),白天并不是没有月亮,只不过由于太阳光太强,月亮根本显现不出来。

 三、关于月相的方位

 教材中提到了观察者观测不同月相的时间不同,观看的方位也不一样。既然新月时月球和太阳是同升同落,那么随着月球的东移,月相出现在天空的方位也是逐渐远离太阳落下的方位。教师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能借助多媒体软件。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应该尽量使用教具(如地球仪、三球仪)等。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教学重点①知道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②知道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

 教学过程

 (引课)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板书)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

 2.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多媒体资料展示,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图1。5)通过资料、地图及同学日常生活 经验 说明太阳辐射在哪些方面对地球产生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7图1。6)太阳外部大气结构由几部分组成?

 (板书)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外部大气结构:由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找资料、阅读教材P7—8相关图像思考解答)太阳大气各层中,有哪些太阳活动?其表现形式?其活动周期有多长?这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什么?

 (板书)2.太阳活动及主要类型

 ①太阳活动

 ②主要类型

 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3.对地球的影响: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三、月相及其变化

 1.月相变化的周期规律

 (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资料库和教材中相关图像,思考讨论)为什么有月相的变化?月相变化的周期有多长?不同时间应在天空的什么方位观测到哪种月相?教材P9图1.10和P10图1.11两副图像应该如何判读?月相的变化对地球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月相变化是由于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运动关系产生的,教材P9图1.10阅读时应注意观测者是站在图像中心,因此上弦月时,是观测者右边的月面明亮,下弦月时,是观测者左边的月面明亮。教材P10图1.11阅读时,应注意,观测者位于北半球,月球在南部天空,观测时间和方位:上图是以太阳落山时,不同时间的月相和所在天空的方位,此图表现的是上半个月的月相状况;下图是以太阳升起时,不同时间的月相和所在天空的方位,此图表现的时下半个月的月相状况。

 (板书)2.月相变化对地球的意义

 设计思想本节教材主要由两个重点知识,一个是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另一个是太阳活动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对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注意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难点知识是月相的变化,通过多媒体手段的,创建学生的学习过程,完成由形象思维想向 抽象思维 的过渡。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

 2.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外部大气结构

 由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

 2.太阳活动及其主要类型

 ①太阳活动的概念

 ②主要类型

 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3.对地球的影响

 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三、月相及其变化

 1.月相变化的周期规律

 2.月相变化对地球的意义

地理教案高中教学范文5篇相关 文章 :

★ 地理教师教学工作心得总结最新范文5篇

★ 2020高中地理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最新5篇

★ 2019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五篇

★ 地理教学总结集锦5篇

★ 地理教学工作心得总结最新范文5篇

★ 地理教师工作心得总结范文5篇

★ 地理老师教学工作心得总结最新范文5篇

★ 关于地理教师心得体会5篇优秀范本1200字大全

★ 地理5篇范文合集大全

★ 高一地理老师教学反思范文

高一年级地理教案范例5篇

黄土高原东西千余公里,南北75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 八年级 地理黄土高原的教案该怎么设计呢?下面是我为您带来的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一)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后果

 4、黄土高原生态建设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导入

 一、 导入(以黄土高原的来导入本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师出示,生代表朗读,生明确目标。

 教学过程

 一、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过渡语句:学习一个地方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

 (师出示,生读图找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主要跨越的省区,小组派代表回答,师出示答案)

 1、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2、主要跨越的省区: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

 3、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过渡语句:这么多的黄土是怎么形成的?)

 (师布置学生关于黄土高原形成的说法)

 4、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多种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师出示出示,生思考?刮得风的方向? 师提问,生代表回答)

 (过渡语句:专家们到底找到了什么证据证明?风成说?说呢?)

 (师布置学生从课本上找到证据,并理解这些证据的所证明的东西)

 5、证据

 第一条证据?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第二条证据?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流质(风或流水)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第三条证据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第四条证据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过渡语句: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形成,现在我们来学习为什么它呈现给我们的是沟壑纵横的模样)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师布置学生看课本, 总结 其水土流失的原因;师提问,生回答,师出示)

 1、原因

 (1)自然原因:植被、土壤、降水、地形

 (2)人为原因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是出示?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上流失图?,让学生发现其不同,得出自己的结论,生代表发表自己的结论,师最后总结)

 (师布置学生记忆?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生互相检查,师巡视抽查)

 (过渡语句:水土流失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呢?)

 2、后果

 (过渡语句:最直观的后果就是使得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但是整个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程度不同,所以呈现的景观也不同的)

 (师出示,引导学生认识黄土高原不同的景观;让学生思考人口和村庄主要分布在哪种区域;生代表回答)

 黄土塬(人类和村庄主要分布的区域)、黄土梁、黄土峁

 (过渡语句:除了这最直观的后果,还有哪些呢?)

 (1)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2)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3)还向黄河下游输送了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师生一块分析水土流失带来的后果)

 (过渡语句: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影响)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1、气候

 (师布置生完成P83活动题,做完后小组内讨论;组内派代表回答,师总结,

 口述答案)

 (过渡语句:通过刚才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我们了解黄土高原会产生旱、

 涝灾害,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

 2、常见灾害: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塌陷

 (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也了解了其脆弱的自然原因)

 (过渡语句:人类活动又对黄土高原造成了什么影响呢?)

 3、人类活动?人为原因

 (师出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师引导学生理解该图)

 (过渡语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四、生态建设

 1、取植树种草等生物 措施 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五、小结

 (生代表总结本节知识,不足之处由另一名学生补充)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二)

 课题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2、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

 过程与 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办法与 经验 。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学习难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

 教学

 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仪

 器、课件 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挂图

 教 学 流 程个案补充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 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我们生活的地方,处在我国四大高原之一的黄土高原上。今天我们共同来认识生养我们的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引导学生读图8.1?黄土高原的位置?或挂图,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简单地介绍把黄土高原。

 总结:在我国北方的大地上,有一片被深厚黄土覆盖的地区?黄土高原,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2、讲述: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并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黄土地形景观?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

 引导学生读图8.2?黄土高原景观?认识?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仔细比较?塬、梁、峁?的景观特征。

 提问:我们所处的地方是哪一种黄土地貌景观?

 学生回答:黄土塬。

 3、提问: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第6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教师巡回指导。

 (1)读图8.3?黄土形成过程示意? 说说 戈壁、沙漠、黄土的分布规律。

 (2)下面是支持黄土高原黄土?风成说?的几方面证据,讨论每一条证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水冲来的。

 ●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黄土流动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小结: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等。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黄土高原表现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特点,?塬、梁、峁?等地貌类型多样,这些特征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1、让学生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水、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达30?,坡长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长。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而黄土高原恰恰是一个植被极度缺乏的地区。

 引导学生完成活动1:?阅读图8.6,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2、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

 引导学生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

 2)人为原因主要有: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3、引导学生完成活动3: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

 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

 第二,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在哪个范围内。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4、提问: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会产生什么后果?

 引导学生读图8.5和第二自然段课文回答: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达标检测

 1.填空

 (1)黄土高原东起 、西至 、南连 、北抵 。跨越 、 、 、 等省区。

 (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是由 作用形成的。

 2.选择题

 (1)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B.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小盆地

 (2)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

 A.黄土坡 B.黄土塬 C.黄土峁 D.黄土梁

 3.简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作业布置一、单项选择

 1.黄土高原与南方地区的重要界线是:(  )

 A.淮河B.秦岭C.太行山D.大兴安岭

 2.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已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是:(  )

 A.冰川B.地震C.风成说D.火山灰堆积

 3.黄河中下游含沙量大的重要原因是:(  )

 A.注入的支流众多B.降水量大,位于湿润区C.水流速度快D.流经黄土高原区

 4.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A.旱涝灾害B.台风C.寒潮D.地震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板书设计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位置和范围: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区。

 2.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塬、梁、峁

 3.黄土高原的成因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2.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八年级地理东北三省教案

#高一# 导语高一新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年级地理教案范例5篇》,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一年级地理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

 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2.高一年级地理教案范例

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本节知识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规律,为后面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做好基础铺垫。“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第二章中重要的一节,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需要在前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原理、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的关系等知识来分析,而后面的气候类型的判断则也需要由全球大气运动规律的知识来分析。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因此三圈环流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免死记硬背。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由于九年级地理课程开设的缺失,基础较差,同时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再加之理解运动又需要相关的物理学科知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化繁为简,层层推进,加强讲解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四、重点难点

 1.重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

 (1).三维空间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风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五、教学方法

 用设问式教学,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层层讲解分析,步步深入。先提出设条件,通过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得出单圈环流的结论;再否定其中条件之一分析得出三圈环流的结论;否定其中条件之二,分析得出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结论。

 学生用探究式学习,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强调自主学习。

3.高一年级地理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

 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大家看看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

 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

 (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

 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

 (三)巩固拓展

 (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和。

 (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小知识。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关资料,做成PPT或,下节课进行汇报和分享。

 五、板书设计

 火山的形成: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4.高一年级地理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的

 “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

 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

 (1)地球仪。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明确分工。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合作互助。材料准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所以极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第二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气由赤道流向极地(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30°N附近高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断在此堆积下沉。因此,30°N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因此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由此向南、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低纬环流形成。

 第三步,从30°N近地面向北流的气流(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西南风(近地面);极地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向南流出(北风),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于是在60°N附近,从南边来的西南空气和从北边来的东北空气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因此60°N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

 第四步,60°N附近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分别流向30°N(高空风)和90°N(高空风),组成了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

5.高一年级地理教案范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城市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上一节,教材把城市是作为一个点,从宏观上讲解城市的区位因素,而本节把城市作为一个区域,从微观上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够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2)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城市三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对城市有所了解,但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对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了解更少,讲解时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五篇

 东北三省是中国东北方向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总称。 八年级 地理东北三省的教案该怎么设计呢?下面是我为您带来的八年级地理东北三省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地理东北三省教案设计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4.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5.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 方法 ,归纳区域内主要的地理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各类地形图、直方图的判读,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增强学生从地图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培养与他人合作的 学习态度 。

 2.通过对东北自然环境的学习和欣赏,增进学生对东北三省的进一步了解。

 3.使学生通过分析不同地理要素对雪期长短的影响,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

 2.难点:分析并表达东北三省自然环境的差异及原因。

 三、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 总结 法、多媒体教学。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五、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播放东北代表性(背景音乐:大东北)。

 教师:你能说出当中描绘的大东北的样子吗?想进一步了解那里的自然地理概况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秘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书写板书)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要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需要了解哪些自然地理要素,你还记得吗?

 学生:根据提问回答。

 设计意图: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将要学习区域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考查学生区域地理要素的分析能力,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新课教学

 活动一:航拍东北

 教师布置任务:出示?东北三省在全国的位置?图及东北三省经纬网地图。

 提问:东北三省的位置在哪儿?利用地图你能描述出来吗?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游戏:异口同述

 选择一组同学,逐个描述东北三省的位置及范围。要求:不可出现重复的地理事物,限时1分钟。

 2.动手填图

 在导学案中,将渤海、黄海、朝鲜、俄罗斯填到相应的位置,并将中国四至点填到相应的位置。

 学生分析归纳: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纬度位置高,濒临渤海、黄海。

 教师总结:黑吉辽,好风光,大东北,好地方。

 内蒙河北在身旁,朝鲜南俄罗斯北。

 纬度越高越冻嘴,靠近渤海景更美。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快速读图的能力,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 发散思维 和地理表述能力,最后通过学生动手填图,明确东北三省的范围和相对位置。

 注意事项:填图时,注意强调各地理事物的位置,并教会学生如何描述相对位置。

 活动二:俯瞰东北

 教师布置任务:出示东北三省分层设色地形图,将地形区名称覆盖。

 提问:俯瞰大东北,地形有何特点?你能 说说 吗?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游戏:寻音找山河

 播放各地形区代表的歌曲,让学生在大屏幕上快速地找到它们。教师简介各个地形区的概况。

 2.动手填图

 在导学案中,将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填到相应的位置,并将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填到相应的位置。

 学生分析归纳: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东北平原是我国第一大平原。

 教师总结:黑吉辽,好风光,大东北,好地方。

 三江水把人滋养,兴安长白护身旁。

 山环水绕平原广,白山黑水美名扬。

 设计意图:讲练结合,在身心愉悦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掌握。通过学生动手填图,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注意事项:1.填图时要注意图中各地理事物的位置;2.对于有分界意义的地理事物,如长白山等,做简要的介绍。

 活动三:寻根东北

 教师布置任务:如果让你找一个地理事物代表东北,你会选什么?老师会选黑土地作为东北三省的代表。

 出示黑土在我国的分布图及黑土的自述(即成土的气候条件资料)。

 提问:东北三省的气候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及自学材料,然后回答问题,如有困难可以适当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中遇到问题,可以请老师帮助。

 1.出示东北三省所处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地图,分析东北三省气候的总体特征。

 2.区域内又有哪些差异呢?分析大连、长春、哈尔滨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3.通过东北三省雪期始期、终期和雪厚分布图,明确区域内的气候差异并简单分析原因。

 学生分析归纳:东北三省气候冷湿,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

 教师总结:黑吉辽,好风光,大东北,好地方。

 夏季温暖冬漫长,冷湿气候季风强。

 雪期规律看温度,地形海陆也要想。

 设计意图:学生按步骤完成,即说特征──辨差异──析原因,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气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教师利用设置的问题和引导,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合作意识。

 注意事项:

 简介雪期的计算方法:用12-降雪最初日期+降雪的最终日期,例如漠河的降雪最终日期是6月14日,最初日期是9月7日,雪期就是: 12-9.7+6.14。

 由于此活动有一定难度,教师应注意指导并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讨论。

 课堂小结:东北三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白山黑水间书写着东北人的豪情和果敢;黑土广布、气候冷湿,林海雪原中流淌着东北人的热情和眷恋。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去亲身游历东北的山山水水,感受东北的 文化 ,体验不一样的东北。

 六、教学 反思

 本节内容不应该是自然要素的简单介绍,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认识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并明确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本案的重点。为了落实课标的要求,设计了可以串联成一条主线的活动,通过游戏、填图的方式,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气候环节的讲述,还应该挖掘更好的方式,降低难度,从而认识各自然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运用地图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格外注意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读图,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通过情境创设、互动游戏、动手填图等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同时可以让学生熟悉地图,构建?心理地图?,真正达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相关并结合已有知识,了解东北三省主要的农作物。通过对农业发展状况的了解,分析东北三省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说出东北三省的商品粮在我国的地位及这种地位的形成原因。

 2.通过分析相关资料,了解东北平原湿地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分析形成原因并思考解决 措施 。

 3.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及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和交通上说出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4.通过读东北三省部分工业中心的工业结构图,说出其工业结构特点及形成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各类地图的判读及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从地图和资料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组织学生讨论,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学习态度。

 2.通过对东北三省农业建设和工业发展的介绍,增进学生对东北三省的了解。

 3.通过对东北三省工业未来发展的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说出东北三省农业生产与气候、地形、土壤之间的联系。

 (2)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和交通上说出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2.教学难点

 (1)说出东北三省的商品粮在我国的地位及形成原因。

 (2)通过工业结构图,说出东北三省工业结构特点及形成原因。

 三、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多媒体教学。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五、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情境引入

 设计意图:在上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东北三省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给本节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选取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内容的趣味性。

 新课教学

 情景一:初来乍到

 教师布置任务:出示东北三省特色的美食,引入东北三省的农业。

 承转:你了解这些诱人的食物吗?东北三省的农业有何特点?我们跟着黑土大叔和甄实诚的镜头一起去一探究竟。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根据课前学习内容简单认识东北三省农业的基础知识。

 设计意图:从食物入手介绍农业,增强生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欣赏,思考中的事物出现的原因。

 情景二:农业的昨天、今天、明天

 教师提问:你知道?闯关东?吗?那时的东北是怎样的景象?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对课本和学习资料的分析,简单介绍北大荒的历史。

 教师总结:形容当时的景象,人们常说?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闯关东的人凭着果敢和执着,在这片土地上写下了不朽的诗篇。我们跟着镜头继续去寻找。

 设计意图:介绍?闯关东?的历史,引出东北三省农业生产历史(曾经的北大荒)。拉近距离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黑土大叔现在的生活怎么样?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对资料和数据的分析,明确北大仓已成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思考其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学生分析归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地广人稀,农业技术水平高。

 教师总结: 可见,东北三省的农业发展日新月异,已成为我国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这当然离不开东北三省优越的自然环境,那么东北三省的农业?明天?将如何发展呢?让我们跟着镜头继续探寻。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问题,明确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师提问:黑土大叔希望看到的湿地是什么样子?请根据手中资料分析回答。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学案材料的分析,思考湿地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教师总结: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的发展,是东北三省农业明天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东北三省湿地的作用及现状,同时回答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承转:自然要素对农业有何影响?

 教师布置任务:出示东北1月平均气温图、地形分布图、土壤,引导学生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思考。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对地图及的分析,总结农业与地形、气候、土壤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分析,提炼观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景三:工业蜕变之路

 行程一:东北三省的寻宝之旅(东北三省的状况分析)

 教师提问:(出示东北三省的主要储量数据)东北的宝指的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阅读地图及数据,分析东北三省的特点。

 学生分析归纳:东北三省丰富。

 设计意图:以轻松的话题引出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行程二:工业城市及工业部门的定位

 教师提问:(出示东北三省主要和工业城市分布图)如何利用这些发展经济,请你根据工业城市分布图,分析工业城市的分布与、交通之间的关联。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探究工业城市的分布与、交通之间的关联。

 学生分析归纳:工业布局靠近矿产产地,集中分布在铁路沿线。

 教师总结:东北三省依托丰富的、便利的交通,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等为主的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创造了多项?工业之最?。目前,这里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明确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行程三:东北现象之我见

 教师提问:(出示东北现象的资料)东北三省工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挫折是什么?你怎么看?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制约东北三省工业发展的因素,分析东北三省工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学生分析归纳:减少,环境恶化,产品结构单一,等等。

 教师总结:曾经的成绩不能成为东北发展步伐停滞下来的理由,面对枯竭、设备老化和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如何突破瓶颈寻求发展,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行程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师生交流、讨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你有什么对策?并行之成文,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可以通过讨论和交流,探寻东北三省工业未来发展的对策,这样设计可以降低难度,教师利用设置的问题和引导,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合作意识。

 课堂小结:

 曾经的?北大荒?是?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如今的?北大仓?是?玉米大豆产量高,商品粮基地地位高?;曾经这里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如今这里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协调农业生产与湿地保护之间的关系、探索工业发展的新路,才是关系到东北未来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六、课堂反思

 本节课涉及对农业和工业的认识,对于大部分的同学来说,兴趣点不高。因此,我选取对话的形式,串联并呈现工农业发展的历程,这样处理不会让学生有距离感,并且乐于学习。通过对农业历史的介绍和工业发展历程的解读,让学生进一步地认识东北三省,并教会学生用地理的眼光看问题。当然,本节内容不单单是工农业历史的简单介绍,而应该是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认识经济地理与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运用地图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格外注意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读图,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通过情境创设、互动问答、同伴互助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同时可通过分析材料和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做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课堂检测

 略

 ■课后探索问题:针对东北三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你能为东北三省的人们提出怎样的建议?按照你的设想,大庆的工业结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八年级地理东北三省重要知识点

 1.位置

 东北区包括黑、吉、辽三省,位于我国东北部,与朝鲜和俄罗斯两国接壤,大部分处在中温带。

 2.地形和气候 山环水绕、平原辽阔的地形特征。气候特点是: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温暖。冬季大面积分布的积雪和冻土改变了全年水分的分配,保证了土壤有较好的墒情,有利于农业生产。但热量条件不足,早霜冷害影响农业收成。

 3.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 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春、冬小麦,杂粮,春小麦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主要经济作物有:大豆、甜菜、亚麻,东北甜菜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辽东半岛是国内外著名的苹果产地。东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防护林,长达800千米,被誉为?绿色长城?。东北山地有?东北林海?之称,森林丰富,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森林伐基地和世界著名的红松林区。林区出产的貂皮、鹿茸、人参素称东北?三宝?。

 4.丰富的石油、煤、铁 东北是全国生产石油最多的地区。主要油田有大庆、吉林、辽河。大庆油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原油供应基地。著名的大煤矿有抚顺、鸡西、鹤岗。闻名全国的铁矿有辽宁的鞍山和本溪。

 5.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东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初中地理教案整理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信教人数最多的宗教。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并能够用表格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

2.阅读材料,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及他们的建筑特色。

3.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 文化 传统。

情感目标

培养唯物主义观念,理解并尊重宗教信仰的差别。

教学重难点

1.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信教人数最多的宗教。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新课。

新授:

一、世界的语言

教师启发: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是什么语言?除了我们使用的语言外,你能说出世界上还有其他什么语言吗?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列举出知道的语言。

设计意图: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 经验 ,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一: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3第1自然段,P74图4.12“不同的语言文字”和阅读材料“世界语言知多少”.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①世界大约有多少种语言?

②哪6种语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③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④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较广的语言,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以及他们所知道的其他语言,自由发言,相互交流。使学生拓宽和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过渡:这些语言都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请在图上找到。

活动二:

学生分组读“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完成课后活动题表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师:前面我们了解了世界六种主要语言,那么世界上不同语言的人们的宗教信仰有何差异呢?下面我们学习世界三大宗教。

活动一: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宗教的各种资料,初步了解宗教的有关知识。

教师通过课件提供有关三大宗教的文字和资料补充。

教师: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它对人们的生活以及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都有深刻地影响。我们对信徒们都应该十分尊重。你能说出三大宗教的不同吗?你信仰宗教吗?你周围有信仰宗教的人吗?

学生看资料后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宗教的产生、影响及区别,尤其是三大宗教的特色建筑。

活动二:组织学生读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图找到其分布地区。

小结: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民俗、经济、哲理等诸多要素。所以,宗教发展到今天,不能简单地视为迷信,而应该看成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对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视反对,而应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护宗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宗教信仰。

结束:让学生 总结 学习的主要内容,并谈谈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始至终做课堂的主人。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特点。

2、过程与 方法 :课上通过小组合作,课下通过多种 渠道 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开拓视野,了解我们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

难点: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内容为多民族舞蹈《大地春晖》),请大家看一段录。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的特点,刚才大家也看了,我们知道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不仅生活着汉族同胞,还有不少兄弟民族和我们汉族一起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

板书: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民族构成与数量

承转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到底有多少个民族呢?生(56个)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内容回答屏幕上的问题.请生回答。出示答案教师总结: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3人口超过四百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4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

出示归纳知识。

三、民族文化

承转师:同学们请你观察一下手上的人民币,除了汉字,还有其他文字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对照一下屏幕上的各族文字,看看人民币上是哪些民族的文字。

学生活动:对照文字。蒙古 维吾尔 藏族 壮族。

承转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节日风俗等生产和生活方面独具特色。让我走进民族村去领略他们的风。

播放

思考:为什么有的民族喜爱-,有的喜欢赛龙舟?师:出示答案。骑马是北方草原牧区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所需,当地具有良好的-条件,同时,通过-活动能锻炼提高骑马的技能因此盛行-。南方地区气候暖湿,多河湖海湾水域,舟船是当地重要的传统交通工具,因而人们喜欢赛龙舟。

四、民族分布

承转了解完我国56个民族的人口构成和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民族的分布情况又如何呢?

请大家读课本19页中国民族分布示意图.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我国各民族的地区分布状况是:汉族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在这些地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我国几乎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单一民族的。这充分印证了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板书)

五、中国的民族政策

承转我国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地区,那么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我国是如何管理的呢?这就涉及到民族政策问题。请学生读课本,回答我的民族政策。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3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中重点介绍的一个国家,它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现状,了解认识巴西就等于了解拉丁美洲。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

2. 编者的意图:力求以贴近生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感知世界。

3. 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本节教材以人种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世界人种的分布,但巴西人的肤色又不同于世界三大人种,从而引出了民族大熔炉的缩影的内容。 教材在举例中取"引而不发"的方法,让学生来总结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地理基础知识。

(2)在掌握了足够的基础知识后,教材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巴西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巴西农业和工业布局进行分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能力。

(3)在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中,教材又提供了大量的阅读资料及,培养学生从直观的角度来认识巴西。

4.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巴西过去与现在经济结构差异的对比,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认识到殖民主义统治对巴西的影响及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难点: a.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

b.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分析。

5.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a.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人口最多的国家b.能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生产的环境问题。

c.能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d.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e.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2)能力目标:

a.分析独特的拉丁文化的成因。

b.认识到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的构成及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

c.学会分析巴西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d.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增强环保意识。

二、说学生

巴西是 足球 王国,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很陌生,现代媒体手段先进,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报纸、杂志查找各种资料进一步认识巴西。

初一年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巴西时,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举例,多要以实图展示,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1. 教学方法 的组合

a.本节课运用谈话、阅读、讨论、学习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学习竞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本节又用了知识结构图法,使学生的地理思维随着教师的讲解而步步深入,且激发了学生的 想象力 。

b.整节课主要贯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练结合"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独立自主亲身参与、体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恰当引导,学生从不断演示中观察问题,探究现象,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难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3.教具选择

多媒体课件。

四、说学法

1.依据教学目标,快读课文,整体把握,明确重点。

2.充分利用多媒体,理解和记忆。

3.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积极思考,培养能力。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p.89—92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和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两节。

教学目标:1、了解巴西的面积人口、经济水平。

2、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3、了解巴西的人种文化、工业农业。

教学重点:巴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

教学。难点:①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②巴西的经济、文化、人种与殖民主义的关系。

1、引课设计

根据世界杯足球赛主题音乐,引出课题:第九章 第二节 巴西(版书),之后,介绍胡-出访巴西,让学生认识到巴西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整体感知,重点把握。

自学3分钟,学习方式自由,要求学生尽量多的发现问题,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找出答案,准备竞答与竞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等。

3、教师主持,问题竞答与竞提。

这一活动由教师主持,学生比赛提问题,教师从量和质两方面为学生所提问题打分,分组比赛,决出胜负。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地理及对地理课学习的兴趣。活动中,教师可寻机插入点拨讲解,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氛围中,教师尽情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4、总结巩固,随堂练习。

总结重在综合概括,使知识条理系统。随堂练习意在巩固本课所学知识与技能。

七、设计的理论依托: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方式地理课程""学习结果与过程并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等基本理念。

八、板书设计:

粉笔板书与电子板书相结合。粉笔板书用词语式板书;电子板书用结构式。粉笔板书如下图。"咖啡之国""文明古国""足球王国""狂欢之国"四个关键性词语,基本反映本课的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4

《天气》

课题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区分“天气”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初步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天气现象,并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人类活动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分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逐步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教学 反思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气与生活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包括天气与生活、看图识天气、让天空更蓝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如何描述天气、常用的天气符号,简单分析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后面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的气候类型、影响天气的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一学生位于认知发展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具备一定依赖于具体事物或形象的 逻辑思维 能力,是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及天气对其生活的影响,亦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了解到一些天气 谚语 。

本节课我主要用了讲授法、活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考虑到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

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设计多处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了一个教学课件。多媒体直观性和交互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地理问题,从而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依据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及学习内容,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角色扮演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体验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书设计

简单天气符号、卫星云图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5

《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总结归纳两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亚洲、北美洲地形特点

难点: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展示“亚洲地形图”。

2、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图下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活跃气氛。

3、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方面考虑,得出亚洲地形特点

板书: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亚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北纬40度的地形剖面图)

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河流是构成自热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长河众多,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板书:受地形影响,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 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北美洲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北美洲地势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东西部地势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发源于两侧高原山地。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

学生看图回答:说出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认识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

为什么亚洲气候复杂多样?

引导学生从位置、范围、地形等方面说明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分析亚洲气候特点的成因,亚洲季风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造成的影响

成因: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夏季风弱,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夏季风强,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过多,就可能形成水灾。

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2、亚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得出另一特点—大陆性气候分布广(距海洋远,深入大洲大陆内部)

3、季风气候是亚洲独有的气候类型且分布广,得出亚洲气候的又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

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育 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结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北美洲的气候类型图”认识北美洲的气候分布,主要气候类型。与亚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纬度范围稍小些,高山高原贯穿两部,因山地也呈现出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

课后小结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习了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了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五篇2020相关 文章 :

★ 最新2020初中地理教师工作总结五篇

★ 2020初三地理教学的工作5篇

★ 2020初中地理知识点整理

★ 2020初一地理教学的工作5篇

★ 2020初中地理老师的工作5篇

★ 初中地理教学合集大全5篇

★ 2020初一地理的教学工作5篇

★ 2020初一地理老师的教学工作5篇

★ 2020年初二第二学期地理教学工作5篇

★ 2020年初一第二学期地理教学工作精选5篇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

 2.理解东北平原的开发及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了解东北三省的工业分布及发展状况。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地图分析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重难点

 1.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

 2.东北三省农业发展与的关系。

 3.东北三省作为我国重工业基地的重要性和工业的分布。

 教学工具

 投影仪、投影片、收集的资料、活动设计的资料、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东北的引入东北三省的学习。你知道我国东北地区有哪些自然特征吗?农业发展如何?让我们一起去探讨吧!

 (板书)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一、东北三省的自然特征

 1.范围:包括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位于我国的东北部。

 2.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东部为长白山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西部大兴安岭。在山地之间分布着辽阔坦荡的东北平原。东北的山脉分布像一个马蹄。

 3. 河流:山地的东南方有图们江和鸭绿江流过,这两条河是中朝两国的界河。大小兴安岭的北部有黑龙江流过,它是中俄两国的界河。

 4.气候:东北三省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找到描述气候特点的词句,标注在书中)

 5.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

 (板书)1、范围

 重点请学生指图课本P14图6.11,说明东北三省的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部。

 (板书)2、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

 请学生指图课本P14图6.11及P15图6.12说明东北的地形。主要从地图上明确以下地形:

 山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山脉排列呈马蹄形。

 平原:东北平原位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之间。

 (板书)3、河流众多

 请学生指图课本P14图6.11说明东北的主要河流,主要有鸭绿江、图们江、黑龙江及相邻的国家朝鲜、俄罗斯。

 通过读图,让学生对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山河大势加深印象。

 (板书)4、气候冷湿

 请学生完成合作探究1,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小组合作完成后,请学生指图讲解,教师进行地图、等资料展示

 1、读图(课本P15图6.13)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

 (1)气温:从图中等温线的分布,可以看出东北三省气温的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原因是纬度高。图中一4℃等温线中部向南弯曲的原因是地形。

 (2)降水:从图中年降水量的分布,可以看出东北三省的降水分布规律是 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原因是距离海洋远近。辽东丘陵东侧降水量大约1000毫米,为什么降水多?靠近海洋。

 (3)气候特征:东北三省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由于纬度较高,又紧邻着亚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风源地,大部分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促温暖。东北三省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2、读图(课本P16图6.14)比较东北三省内的气候差异。

 (2)分别比较延吉和长春、北极村和长春的积雪厚度,并说明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从地形、纬度位置和距海远近三个方面考虑) 。

 (3)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具有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等特点,说说这种传统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小结:东北三省气候冷湿,年平均气温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由于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东北三省的气候也有明显的内部差异。正由于东北的冬季漫长、降雪多,所以东北的民居形成了屋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的特点。

 (板书)5、肥沃的?黑土地?

 承转:由于东北三省的这种自然特征深刻的影响了北方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农业发展的条件:

 (1)制约因素: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与气候密切相关。这里纬度较高,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生长需要。在春秋季节,由于经常受寒潮影响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2)有利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的旱地耕作;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东北平原开发历程。(在书中找到标注)请学生发言进行展示,分析出东北三省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

 小结: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也能从超市中看到大量产自东北的农产品,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这里优越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这里我们要学会具体分析一地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地位:

 2.工业:

 (1)优势:矿产种类多储量大,煤铁石油等,交通、人口稠密等。

 (2)部门: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林等部门。

 (3)工业发展

 学生活动:

 东北三省的工业中心是依托自然发展起来的。

 认识东北三省工业分布的特点。

 课堂套路:

 小组讨论。国家明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意义。

 找出大连等综合性中心各自的交通优势。分析东北三省铁路与城市的分布图。

 课后小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1.下列表述东北三省气候正确的是( )

 A.气候冷湿 B.雪期自北向南越来越长

 C.冬短夏长 D.降水集中于秋季

 2.不属于东北三省农业发展有利条件的是( )

 A.地势平坦 B.土壤肥沃

 C.人口稀少 D.雨热同期

 3. 在春秋季节,东北三省经常受到哪种灾害的影响( )

 A. 干旱 B.寒潮 C.台风 D.洪涝

 4 . 东北平原主要的农作物是 ( )

 A.冬小麦、大豆、棉花 B.春小麦、花生、甘蔗

 C.春小麦、大豆、甜菜 D.冬小麦、谷子、甜菜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指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

 2.运用东北地形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说出东北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归纳其气候特征;说出东北气候的差异并分析说出这种差异的原因;说出东北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

 2.分析并表达东北三省自然环境的差异及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情景导入

 给同学播放电视剧《闯关东》的片段,导入新课。

 教师:电视剧所讲述的关东地区就是被称为?白山黑水?的东北三省,今天老师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和大家一起?闯一闯?这关东,看看那里的山山水水,感受一下那里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今天让我们?一闯?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好吗?

 讲授穿插讲授

 教师:让我们先看看东北三省的位置、范围和地形。同学请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读课本14页的图6.11及本页的两段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这几个问题,有答案的同学可以在纸上或书上做出标记。

 问题1:你能说出东北三省在我国的位置吗?

 问题2:你能指图说出东北三省的范围吗?东北三省指的是哪三个省?

 问题3:你能从地形类型、地形区、地势三个方面,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点吗?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先自己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个人思考的结果同桌也就是师友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老师抽一定数量的同桌组合或叫师友组合,到前面指图交流各自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学生以肯定、鼓励或纠正。老师想重点纠正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少同学把东北三省的范围等同于东北平原的范围,其实我们看图,图中红线以内部分大致是东北三省的范围,蓝线以内大致是东北平原的范围,同学们能看出不同,在描述中就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啦。

 学生:根据课堂交流情况,师友之间再进行交流,主要是学习较差的乙同学把自己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向学习较好的甲同学阐述一遍,甲同学对于乙同学的回答给予肯定、鼓励或纠正。师友互助的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主要目的是通过师徒结对,让学困生也有机会、有兴趣参与到问题情景下的学习活动中来。

 活动研习

 教师:同学们,如果我们冬天?闯关东?,一定要带足什么呢!对,衣服。对于东北的气候特征,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了解过不少,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5页的文本内容及图6.13,结合你已有的知识基础,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4:东北三省气候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问题5:阅读教材图6.13,你能归纳出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吗?影响这种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问题6:阅读教材图6.13,你能归纳出东北三省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吗?影响这种分布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先自己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个人思考的结果同桌也就是师友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老师抽一定数量的同桌组合或叫师友组合,到前面指图交流各自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学生以肯定、鼓励或纠正。老师在这里要重点强调一下,部分同学对于主要原因的回答还有不确切的地方,影响气候的因素一般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而要回答原因则需要在因素的基础上解释清楚。例如,东北地区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它的影响因素就是海陆位置,但是原因则是由于东南部地区距海近,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明显,所以降水多。

 活动知识梳理

 山水环绕,沃野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