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站监测设备手工_气象站监测系统
1.工地扬尘管控谁安装
气象卫星是对地球及其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人造地球卫星,具有范围大、及时迅速、连续完整的特点,并能把云图等气象信息发给地面用户。
气象卫星的本领来自于它携带的气象遥感器。这种遥感器能够接收和测量地球及其大气的可见光、红外与微波辐射,并将它们转换成电信号传送到地面。地面接收站再把电信号复原绘出各种云层、地表和洋面,进一步处理后就可以发现天气变化的趋势。
气象卫星的轨道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太阳同步轨道,一种是地球静止轨道。按照前一种轨道运行,卫星每天对地球表面巡视两遍,其优点是可以获得全球气象资料,缺点是对某一地区每天只能观测两次。 若运行于地球静止轨道,则可以对地球近1/5的地区连续进行气象观测,实时将资料送回地面,用四颗卫星均匀地布置在赤道上空,就能对全球中、低纬度地区气象状况进行连续监测;它的缺点是对纬度大于55度地区的气象观测能力差。这两种卫星如果同时在天上工作,就可以优势互补。
到目前为止,美国、苏联、日本、欧洲空间局、中国、印度等共发射了100多颗气象卫星。
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是美国发射的“泰罗斯”卫星,它为美国提供了大量气象资料。但它的云图分辨率不高,随发随收的功能还不理想,只能作为试验型卫星。第三代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泰罗斯N/诺阿”号则有较佳表现,卫星上携带着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和垂直探测器。它拍摄的云图可以及时传输给地面,也可以把一地的云图贮存在磁带里,在卫星飞经另一地地面接收站时传给地面。它每天可输出全球范围内的 16000多个地点的大气探测资料,二至四万个点的海面温度测量值。每天全球有一百多个地面接收站在接收这类的卫星云图。
前苏联的气象卫星命名为“流星”号,分Ⅰ、Ⅱ号两个系列。“流星Ⅱ号”卫星为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每天两次探测全球有关云层分布、雪和冰层覆盖、地面温度、高度等数据,并将数据传给本国及其他国家的60多个自动图象接收站,业务十分繁忙。
中国1988年9月7日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卫星云图的清晰度可与美国“诺阿”卫星云图媲美,但由于星上元器件发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目前,性能更先进的“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已经投入应用,并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气象台是如何预测天气的
天气预报不准的七个理由
://news.xinhuanet/health/2004-11/12/content_2207888.htm
理由一:她还很年轻
虽然古人观察现象、寻找规律,早已经有了很多预测天气的经验,但是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她是通过简单的定时观测得出气压场、高低压、冷暖锋,并进行简单的线性推算这样一个简陋的手工作坊里发展起来的,而以数值预报为代表的对天气变化的简化物理过程的求解和运算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对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的内在机理和规律,人们还并没有完全掌握。气象科学还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是一个极其年轻的学科。年轻人总是要犯错误的。
理由二: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他的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动翅膀,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也是最早发现的混沌现象之一。在我们的眼前,似乎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在煽动着。且不论城市热岛、工业排放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就是这个星球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就对天气的变化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植被、水体等等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这一切在模拟运算中无法进行详尽的描述。
当然,我们并不会因为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就迁就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就如同学生不会因为自己考不了满分就慨叹考题太难。经常用“混沌”来进行自我安慰的人,还不具备预报天气的职业心理素养。
理由三: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要预测天气,首先要观察天气,从理论上讲,要明察秋毫,任何一个细微之处都不能放过。而人类本身并不具有千里眼、顺风耳,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自从有了气象卫星,我们眼睛的盲区减少了,视野更加开阔了。台风无论多狡猾,都不会骗过卫星敏锐的目光,台风的螺旋云型、台风眼都一目了然,我们也才会胸有成竹地发布那些台风警报。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气象卫星也一样。地球同步气象卫星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天气变化,但是它离地面的距离是36,000公里,比较遥远,分辨能力比较有限;极轨气象卫星的高度是800多公里,离地球近一些,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转睛地观察特定区域,它的云图是拼接而成的,在观察一个特定区域时,相当于卫星有“眨眼睛”的毛病,而有一些天气就在“眨眼间”发生了。另外,如果有云层覆盖,我们就难以观察并测算植被、水体、沙尘的面积和强度等等,云层会掩盖很多秘密。
我们没有一双可以洞察一切的慧眼,在分析和预测的时候会产生误差,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理由四:东边日出西边雨
人们常用“东边日出西边雨”来形容天气的局部差异。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或者强对流天气 如暴、冰雹等 比较流行的季节,在一个范围很小的区域中,天气也常常会迥然不同。
一座大山,迎风坡和背风坡,气温、降水量的差别非常大,因而植被的面貌也大相径庭。仅仅一山之隔,却展现着两种气候类型,古人说:始悟一岭隔,气候殊寒暄。
而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既有中高纬度大陆性天气系统的影响,也有低纬度海洋性天气系统的影响,各种天气灾害琳琅满目,是天气灾害种类最繁多、表现最剧烈的国家之一。我们用一两分钟的时间概述全国天气,只能“从大局出发”,描述大范围的特点,肯定会删减很多局地特殊性的天气现象,会遗漏很多天气情节,它无法表述那么纷繁复杂的天气变化。
理由五:疑难病误诊
疾病的种类很多,而诊治各种疾病的难度各不相同。再妙手回春的医生也有误诊的时候,为天气把脉也常常碰到疑难杂症。
我清晰地记得一个例子:一个台风刚刚生成,就气势汹汹地向东南沿海奔袭而来,我们发布了警报。可是台风却很诡异地停止前进,在原地就地休整。但是正当人们稍稍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它又杀了一个回马枪,重新瞄准东南沿海,于是我们再次警觉地发布台风警报,然而当警报声响起的时候,台风却大摇大摆地朝向太平洋扬长而去。最终这个台风让人们虚惊一场。事后有几位同事总结说:这个台风好像是专门来戏弄我们的。
即使某种常规的天气过程,预报了不发生(行话叫:报空了),没预报发生(行话叫:报漏了)的情况也时常出现。长期以来,为了减少负面的社会影响,一些业内人士有一种“宁空勿漏”的心态。且不去议论业内的预报心态,我个人觉得,正是因为很多难度极大的预报,报错了 尤其是漏报 ,人们(包括领导)对于错误缺乏公允的评价,很多从事预报的同行经常有一种如履薄冰、如惊弓之鸟的感觉。我的一位领导有一句挂在嘴边的话:一万年之后,人们还会谈论天气预报准确性的问题。天气预报永远有不准确的时候。但愿他的这句话给一万年之后的观众也打个预防针。——天气预报的难题将长期存在。摸准老天爷的脾气的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理由六:你的感觉欺骗自己
2004年春天,有位实习生对我说:到了夏天,你们怎么办啊?这一句话让我摸不着头脑。他解释说:大家都说,高温季节明明是40多度,你们却总报36度、37度的样子,怕引起恐慌,所以不敢报也不愿报高温。
听了这样的分析,我真是觉得冤枉啊!
2003年的夏天,南方出现长时间、大面积的高温天气,缺水、缺电现象非常突出,大上海的夜间照明也取了限制措施。在福建、江西、浙江,很多地区的气温像进行体育竞赛一样,气温新高屡屡被刷新,各大“火炉”交相辉映。于是有很多观众反映天气预报故意压低气温结果,隐瞒不报,甚至将其上升到了“剥夺百姓知情权”的政治高度。
但实际上,对于2003年夏季的高温天气,气象部门恰恰做出了非常精彩、确凿的预报,仅中央气象台就破天荒地发布了31次高温预报和警报,而且对于气温的预报误差一般在一度左右甚至更低。可是,科学层面的精彩和公众层面的印象何以有如此强烈的反差呢?
我们追根溯源,气温与人们的身体感觉(体感温度)的差异是引起抱怨和质疑的首要原因。
我们所说的气温是指百叶箱里的温度,它是在草坪上,距离地面1.5米,通风,而且不受阳光的直射。但是我们的体感温度却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样的气温,阳光下和树荫下,感觉差别很大;有风和无风,差别很大;湿润和干燥,差别很大,感觉上的差别一般会在5度以上。而且在火辣辣的阳光烘烤下,地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当气温是35度的时候,表层土地的温度可能是50度,水泥或柏油马路的温度可能是70~80度,所以走在马路上的时候你感觉温度远远不止35度,于是对天气预报的怀疑产生了。
实际上在天气预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在盛夏季节主观故意压低气温预报结果的情况。如果真有那样的事,完全是伤害职业道德的卑劣行为,也是我们自己难以容忍的!
理由七:缺少对不准确的总结
我拜读过大量关于预报多么精彩、分析多么成功的文章和总结,但是极少看到对于预报失败个例的分析、点评,似乎一些人不愿意触及伤疤,没有诚恳地探讨失败的职业氛围。一旦预报出现重要错误,气氛会变得很凝重,不敢提及,生怕伤害了谁的感情。
北京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在结尾处,有一屏是“某月某日天气预报满意率”,由观众为每天的天气预报结果打分。我每次都会认真地阅读这条信息,这是了解观众对于预报质量所持态度的重要渠道。满意率经常很高,百分之九十几甚至百分之百。但是也有满意率非常低的时候,比如预报了2004年6月14日和15日北京有“小雨”,但是老天爷就是不愿意配合,14日刮了一阵六级大风和一场扬沙天气,15日尽管天色阴沉、云层浓密,但偏偏不下雨,当天我路过一座游泳馆,那里的工作人员认出我来并开玩笑地说:“这两天天气预报这么不准,你还敢在大街上走 ”结果6月14日的天气预报满意率只有43%。当然,内行人都知道那几天预报的难度的确是非常大的。6月16日似乎老天爷终于被执著的预报感动了,下了一天的雨,但预报的最高气温是24度,而实际上下午的气温仅仅是17度,穿着单薄的人们被冻得哆哆嗦嗦,怨言丛生,但是6月15日对于16日预报的满意率是81.8%,看来虽然温度预报离谱,但是终究预报了降雨,大家还是很宽厚的。
工地扬尘管控谁安装
野外数据集图层共有九个,都是在掌上机上实现的,下面对这九种数据的集方式进行简要的介绍。
(1)GPS 信息的集
GPS 数据是一切地质数据集的基础,其他所有数据的集都以精确的定位为前提。
在数字填图系统中可以使用两种类型的 GPS,一种是与掌上机紧密耦合绑定在一起的夹克式 GPS 或者蓝牙 GPS,这种情况下需要在 “编辑”菜单下启动 GPS,并根据机型设置 GPS 参数,如果是夹克式 GPS,设置串口 COM5 波特率 57600; 如果是蓝牙 GPS,首先把蓝牙 GPS 打开电源,然后再启动 GPS。时间编辑框的时间在跳动,说明 GPS 已连通,否则,需重新启动 GPS(启动前,先关闭 GPS)。当关闭 GPS 重新启动后,要重点检查输入的 GPS 参数是否正确,如有问题,须对 GPS 误差值进行校正。这种类型 GPS 数据会自动或手动被集,在这里笔者推荐使用手动集方式。
另一种就是使用手持式 GPS,手持式 GPS 没有与掌上机绑定,所示获取的 GPS 信息不会自动在屏幕上显示定位,需要手工输入 GPS 数据,方法是在 “编辑”菜单下选择“坐标手工输入”级联菜单,可以有两种坐标输入方式,一是输入高斯坐标,二是输入经纬度坐标,输入数据后就会在屏幕上以蓝色的十字图元符号自动定位和显示当前的位置。
其他数据的集都是通过选择 “编辑”菜单下的 “新增 PRB 过程”级联菜单完成的,在该菜单下又对应着各个集数据的菜单,点击这些菜单就能完成相应地质数据的集。
(2)地质点集
在野外数字集的 PRB 过程中,地质点的集是最重要的信息之一,当到达某一地点时,如果确定要在此处定点,可以在掌上机编辑菜单下新增 PRB 地质点。用鼠标点击新增加点的位置(根据 GPS 信息指示),屏幕自动会在图上加入一个地质点的符号,并闪烁该符号,点击 按钮,弹出地质点属性表对话框,录入地质点属性,如微地貌、点性、露头、风化程度等,如果该地质点是岩性界限点,要确定该地质点两边的岩性特征、名称,接触关系等信息,在对地质点进行描述时,可以借助 PRB 字典当中的已有数据进行描述,描述的字数不受限制,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
(3)分段路线集
当到达一个地质点时,根据野外地质填图的需要,要将刚走过的路线在掌上机上勾画出来(可选流线、曲线),曲线输入是按一定间隔,用笔在屏幕点击,系统自动圆滑成曲线的。按 表示确认画线结果,按 表示画线无效。尽量使所画的路线和真正经过的路线相同,点击 按钮编辑分段路线的属性,可以对刚经过的路线沿途进行描述,并对经过的距离有所记录。
(4)点和点间界线集
到达一个地质点时,如果该地质点是岩性界线点,则该地质点应该添加地质界线,根据观察到的地质界线的走向,在掌上机上勾画出所能看到的地质界线,并尽量保证所画岩性界线和真实的岩性界线一致,以便将来可以将该地区各小组所画同一岩性界线连接起来。如果不能保证所画地质界线的准确性,那么就不要画太长的地质界线,以免将来在连接岩性界限时误差较大。绘制曲线和流线的方法与分段路线操作相同,在图上相应位置手动勾勒出界线,注意不要画断,画完后,该线会自动闪烁。然后点击 按钮,输入其属性及点和点间界线的描述内容。在路线上,应该按照统一的规则确定该地质点的左侧和右侧,记录左右地层的岩性,观察并描述出两侧岩石的接触关系,测量岩石地层的倾向、倾角、走向,对该地区岩性特征进行描述。
这里要说明的是对于地质点、地质界线和分段路线的描述内容,应以实际观察到的内容为主,对字典库的内容要加以修改后利用,不能生搬硬套。对于所有集数据,其属性内容的输入都是通过点击 来进行的,以下就不再赘述。
(5)产状集
测量某点的产状,选择 “编辑”菜单下的产状,然后在图上,用鼠标点击产状的位置,产状符号会自动标注在该图上并会自动闪烁,输入属性,包括岩石产状、产状类型、岩石节理发育或粒度大小。
(6)照片集
地质点周围有特殊的地质构造,如断层、褶皱等,或者有明显的地质现象,如岩石矿化等对该地区研究有帮助,则要利用数码相机将该地质构造或现象拍摄下来,以便将来结合各种数据进行研究,在拍摄时最好有参照物,以便可以辨别其大小,照片可以通过选择“编辑”菜单下的 “照片”,然后在图上,用鼠标点击照片的位置,照片符号会自动标注在该图上并会自动闪烁,输入照片属性,包括照片内容、照片编号、数码序号、镜头方向等,以便回到驻地将野外的各张照片与各个地质点准确匹配。
(7)素描集
在野外看到不整合接触等地质现象时,需要在野外记录本上描绘出来,掌上机同样可以实现这一点,选择 “编辑”菜单下的 “素描”,在图上用鼠标点击素描的位置,素描符号会自动标注在该图上并会自动闪烁,输入素描属性。点击 “进入素描图工具”,进入绘制素描图环境,系统给出绘制众多的点线符号等素描图工具,利用这些工具可以很轻松地绘制出该处的地质现象。
(8)样品集
为了确定研究区的岩石成分、金属矿物的含量等,在野外进行数据集时,需要对不同岩性、间隔、类别的岩石进行样分析,记录样信息。在 “编辑”菜单下,选择“样”,在底图上点击样位置,样符号会自动标注在该图上并会自动闪烁,输入样属性,包括样品的位置、类别、岩性、块数、层位等相关信息,以便将来发现有价值的样品时,可以确定它的来源,找到样品集地。
(9)化石集
在野外集数据的过程中,很多情况下会在该地区岩石中发现古生物化石,这时就可以在 “编辑”菜单下添加化石,在图上点击化石的发现位置,将会出现化石图标,输入化石属性,包括化石的类别、样层位、样地点、样人、日期等(注意: 在对化石的挖掘过程中,要拍摄照片,作为将来化石出露位置的凭证)。
对于这九种野外数据的集除了使用以上方法外,都还可以使用另一种方式,以地质点的集为例讲解如下: 选择 “手图”菜单下的 “图层管理”菜单,在弹出的对话框当中选择 Gpoint. WT 作为当前图层,然后用新增点图元定点输入地质点,其他数据集与此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对于已经存在的集数据可以进行浏览和修改,通过选择 “编辑”菜单下的 “编辑PRB 过程” 级联菜单,在该菜单下又对应着各个集数据的菜单,点击这些菜单就能完成相应地质数据的编辑,其属性修改的方式与添加集数据的方式一致,此外也可以通过“图层管理”菜单进行修改,方法与添加野外集数据的第二种方法一致。
每一次集完一种数据或者修改后都要对数据进行保存,方法是选择 “手图”菜单下的 “保存文件”菜单进行保存,这样即使出现死机情况数据也不会丢失。
完成一条路线的调查工作后要进行两步工作,第一步是进行文件备份,第二步是转出PC 数据。
文件备份要通过选择 “手图”菜单下的 “文件备份”菜单来实现,备份的位置要与路线数据在同一个文件夹下面。
转出 PC 数据要通过选择 “手图”菜单下的 “转出 PC 数据”菜单来实现,转出数据的目的是形成属性文件,以便考入便携式计算机进行进一步的数据整理工作,形成的属性文件的后缀是 PRY。完成一条野外路线转出 PC 数据后就可退出系统,这可以通过选择“手图”菜单下的 “退出系统”菜单来实现。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对所观察的野外地质路线实现数字化集,可以通过掌上机记录全部的野外集数据,极大地方便了野外记录过程,也极大地方便了集结果的室内入库程序,减少了数据处理的工作量,缩短了工期,提高了野外数据集的效率和准确性。
是环保部门在治理大气环境污染工作中的重点和中心,这需要扬尘监测设备的协助和支持。
扬尘监测设备对施工现场的气象环境监测是可以实现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的,完全解放了手工样,手工分析的低效率操作,设备安装好之后,可以实现对施工现场的粉尘颗粒物浓度自动样,自动分析,对接好环保平台之后,可以实现定时的上传分析数据,还可以设置报警数值,一旦粉尘颗粒物的浓度和噪声数据超过设定的数值,就会向施工单位发出警报,提醒施工方及时调整施工现场的违规操作,避免环境污染更加严重,设备同时具有外部存储功能,可以定时的存储数据,外部电源发生断电,数据不会丢失,历史数据也可以随时导出查看,实现智能化的气象环境管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