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的相关方可以有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要求_哪一项与气候变化有关
1.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2.什么是企业的内外部环境
3.在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方面,要规避什么风险
4.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应从哪几个方面分析
5.影响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因素有哪些
6.高瓴张磊大胆进军碳中和,背后谁在撑腰?
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积极服务兼具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各类经济活动,更好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银行保险机构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绿色金融管理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三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提升自身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第四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有效识别、监测、防控业务活动中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重点关注客户(融资方)及其主要承包商、供应商因公司治理缺陷和管理不到位而在建设、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给环境、社会带来的危害及引发的风险,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信息披露和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流互动,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和流程管理。重点关注的客户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一)银行信贷客户;
(二)投保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等相关保险的客户;
(三)保险资金实体投资项目的融资方;
(四)其他根据法律法规或合同约定应开展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的客户。
第五条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负责对银行保险机构绿色金融业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六条 银行保险机构董事会或理事会应当承担绿色金融主体责任,树立并推行节约、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绿色发展理念,重视发挥银行保险机构在推进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的作用,建立与社会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第七条 银行保险机构董事会或理事会负责确定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审批高级管理层制定的绿色金融目标和提交的绿色金融报告,指定专门委员会负责绿色金融工作,监督、评估本机构绿色金融发展战略执行情况。
第八条 银行保险机构高级管理层应当根据董事会或理事会的决定,制定绿色金融目标,建立机制和流程,明确职责和权限,开展内部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每年度向董事会或理事会报告绿色金融发展情况,并按规定向银保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送和对外披露绿色金融相关情况。
第九条 银行保险机构总部和省级、地市级分支机构应当指定一名高级管理人员牵头负责绿色金融工作,根据需要建立跨部门的绿色金融工作领导和协调机制,统筹推进相关工作。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给予绿色金融工作负责人和相关部门充分授权,配备相应,并在绩效考核中充分体现绿色金融实施情况。
第十条 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创新,通过组建绿色金融专业部门、建设特色分支机构、设置专岗专职等方式,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和风险管理水平。
第三章 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设
第十一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根据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和规划以及相关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政策等规定,建立并不断完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和流程,明确绿色金融的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对国家重点调控的限制类以及有重大风险的行业制定授信指引,实行有差别、动态的授信或投资政策,实施风险敞口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以助力污染防治攻坚为导向,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持稳中求进,调整完善信贷政策和投资政策,积极支持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建设,支持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减污、降碳、增绿、防灾,实施清洁生产,促进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落实碳排放、碳强度政策要求,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有保有压、分类施策,防止“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加强对高碳资产的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在保障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同时,渐进有序降低资产组合的碳强度,最终实现资产组合的碳中和。
第十三条 保险机构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身经营范围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绿色产业和技术等领域的保险保障业务以及服务创新,开发相关风险管理方法、技术和工具,为相关领域的生产经营者提供风险管理和服务,推动保险客户提高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意识,根据合同约定开展事故预防和风险隐患排查。
第十四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制定针对客户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评估标准,对客户风险进行分类管理与动态评估。银行机构应将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客户评级、信贷准入、管理和退出的重要依据,并在“三查”、定价和经济资本分配等方面取差别化的风险管理措施。保险机构应将风险评估结果作为承保管理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根据客户风险情况,实行差别费率。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对存在重大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的客户实行名单制管理,积极行使作为债权人或股东的合法权利,要求其取风险缓释措施,包括制定并落实重大风险应对预案,畅通利益相关方申诉渠道,建立充分、及时、有效的沟通机制,寻求第三方核查或分担风险等。
第十五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建立有利于绿色金融创新的工作机制,在依法合规、有效控制风险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推动绿色金融流程、产品和服务创新。
第十六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重视自身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建立相关制度,加强绿色金融理念宣传教育,规范经营行为,实行绿色办公、绿色运营、绿色购、绿色出行、“光盘”行动等,积极发展金融科技,提高信息化、集约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渐进有序减少碳足迹,最终实现运营的碳中和。
第十七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加强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相关业务标准和统计制度,强化对绿色金融数据的治理,完善相关管理系统,加强绿色金融培训,培养和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必要时可以借助合格、独立的第三方对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进行评审或通过其他有效方式,获得相关专业服务。
第四章 投融资流程管理
第十八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加强授信和投资尽职调查,根据客户及其项目所处行业、区域特点,明确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尽职调查的内容要点,确保调查全面、深入、细致。必要时可以寻求合格、独立的第三方和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
第十九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对拟授信客户和拟投资项目进行严格的合规审查,针对不同行业的客户特点,制定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合规文件清单和合规风险审查清单,审查客户提交的文件和相关手续的合规性、有效性和完整性,确信客户对相关风险点有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动态控制,符合实质合规要求。
第二十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加强授信和投资审批管理,根据客户面临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确定合理的授信、投资权限和审批流程。对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存在严重违法违规和重大风险的客户,应当严格限制对其授信和投资。
第二十一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通过完善合同条款督促客户加强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对涉及重大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的信贷客户和投资项目,应当在合同正文或附件中要求客户提交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报告,订立客户加强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的声明和承诺条款,以及客户在管理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方面违约时的救济条款。
第二十二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加强信贷和投资资金拨付管理,将客户对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的管理状况作为信贷和投资资金拨付的重要依据。在已授信和投资项目的设计、准备、施工、竣工、运营、关停等相关环节,合理设置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评估关卡,对出现重大风险隐患的,可以按照合同约定中止直至终止资金拨付。
第二十三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加强贷后和投后管理,对有潜在重大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的客户,制定并实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密切关注国内外法律、政策、技术、市场变化对客户经营状况和行业发展的影响,加强动态分析,开展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并在资产风险分类、准备计提等方面及时做出调整。建立健全客户重大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的内部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在客户发生重大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时,应当督促客户及时取相关的风险处置措施,并就该可能造成的影响及时进行报告。
第二十四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根据自身实际积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升绿色金融管理水平,不断完善产品开发、经营销售、投融资管理等业务流程,优化对小微企业融资、线上融资等业务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结合业务特点在风险评估、尽职调查、合规审查、信贷管理、投后管理等方面取差异化、便捷化的管理措施,提高风险管理的覆盖面和有效性。
第二十五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积极支持“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建设,加强对拟授信和投资的境外项目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要求项目发起人及其主要承包商、供应商遵守项目所在国家或地区有关生态、环境、土地、健康、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循相关国际惯例或准则,确保对项目的管理与国际良好做法在实质上保持一致。
第五章 内控管理与信息披露
第二十六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将绿色金融政策执行情况纳入内控合规检查范围,定期组织实施内部审计。检查发现违规问题的,应当依据规定进行问责。
第二十七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建立有效的绿色金融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落实激励约束措施,完善尽职免责机制,确保绿色金融持续有效开展。
第二十八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公开绿色金融战略和政策,充分披露绿色金融发展情况。借鉴国际惯例、准则或良好实践,提升信息披露水平。对涉及重大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影响的授信或投资情况,应当建立申诉回应机制,依据法律法规、自律管理规则等主动、及时、准确、完整披露相关信息,接受市场和利益相关方的监督。必要时可以聘请合格、独立的第三方,对银行保险机构履行环境、社会和治理责任的活动进行鉴证、评估或审计。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加强与相关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推动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为银行保险机构获得绿色产业项目信息、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相关信息提供便利,向银行保险机构提示相关风险。
第三十条 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加强非现场监管,完善非现场监管指标,强化对银行保险机构管理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的监测分析,及时引导其调整完善信贷和投资政策,加强风险管理。
第三十一条 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组织开展日常监管和监督检查,应当充分考虑银行保险机构管理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的情况,明确相关监管内容和要求。
第三十二条 银行保险机构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过程中违反相关监管规定的,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可依法取监管措施,督促银行保险机构整改。
第三十三条 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加强对银行保险机构绿色金融业务的指导,在银行保险机构自评估的基础上,取适当方式评估银行保险机构绿色金融成效,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将评估结果作为银行保险机构监管评级、机构准入、业务准入、高管人员履职评价的重要参考。
第三十四条 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当指导银行保险行业自律组织积极发挥作用,通过组织会员单位定期进行绿色金融实施情况评价,开展绿色金融教育培训、交流研讨、调查研究、推荐专业人才等方式,促进绿色金融发展。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指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自本指引实施之日起1年内建立和完善相关内部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绿色金融管理工作符合监管规定。
第三十六条 本指引由银保监会负责解释。
中国银保监会
2022年6月1日
(此件发至银保监分局与地方法人银行保险机构)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华盛顿州雷德蒙2020年7月23日 /美通社/ -- 九家领先公司的负责人今天宣布建立一个新倡议联盟,加速全球经济向净零碳排放过渡。该倡议联盟被称为Transform to Net Zero,旨在开发和提供研究、指导和最佳实践,助力所有企业实现净零碳排放。
联盟将由包括马士基集团(A.P. Moller - Maersk)、达能(Danone)、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 )、微软(Microsoft Corp.)、Natura &Co、耐克(NIKE, Inc.)、星巴克(Starbucks)、联合利华(Unilever)和Wipro等创始会员以及环境保卫基金(EDF)牵头,由BSR支持并担任秘书处。
Transform to Net Zero将侧重于为实现“2050年之前净零碳排放”目标所需的企业转型提供支持,以及推动以政策、创新和金融为重点的更广泛的变革。该倡议联盟的成果将向所有人提供,期待更多公司加入。联盟在2025年前完成这项工作。
相关工作将遵循以下原则:
1.专注转型:履行我们的各自承诺并转化为行动,包括公司战略、治理和问责、财务和运营、风险管理、购、创新和研发、营销以及公共事务。
2.以科学和最佳实践数据和方法为导向:致力于使实现全球升温幅度低于1.5摄氏度的最佳科学方法标准化;致力于面向所有人提高研究、数据和工具的质和可用性;致力于实现最高的气候投资回报。
3.积极利用现有努力:致力于与现有的净零举措(开始、宣传、部门、方法努力)展开合作,以现有工作为基础,推进企业向净零转型。
4.展开强有力的治理和监督:在公司的最高层,治理和监督结构将努力实现净零,包括通过开发创新产品、服务和业务模式。
5.涵盖延伸性企业的强劲减排和碳清除:净零需要整个价值链共同减排,包括产品和服务以及供应链的影响。净零排放要求我们实现符合最新科学要求的温室气体减排,并在短期内提高温室气体清除能力,使企业和整个世界在2050年之前实现净零排放,确保气候稳定,并意味着应取一系列积极的气候行动。
6.投资创新:积极承诺和投资加快创新以实现净零转型,包括与其他机构合作。
7.政策合作:推动公共政策,助力和加速净零进程,并与行业协会等机构合作实现这一目标。
8.透明度和问责制:向主要利益攸、相关方,包括投资者、客户、消费者和必要时向监管机构公开报告和披露净零转型进展情况;与所有利益相关方分享实现净零转型的最佳实践的相关信息。
9.公正和可持续的过渡:众所周知,边缘化群体和低收入社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因此,我们将帮助创造必要的条件,为所有性别、种族或技能的人实现有效、公正和可持续的气候解决方案提高支持。
评注:
马士基集团
马士基集团首席执行官S?ren Skou表示:“马士基致力于实现碳中和的运输和物流未来。为了促进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我们在2018年宣布了在2050年前实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从那以后,我们取了几项具体行动来消除工业中的碳。只有通过各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强大联盟,才能实现将全球变暖升温幅度控制在1.5度以下的总体目标。我们很高兴与微软和其他全球公司共同加入Transform to Net Zero倡议联盟。”
BSR
BSR总裁兼首席执行官Aron Cramer表示:“过去十年,许多企业承诺实现净零目标。现在是时候加速行动,实现这一基本目标了。我们的气候变暖升温幅度保持在1.5度以下的窗口正在快速关闭。目前正是最关键的十年,如果要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最坏影响,我们必须紧急消除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这就是为什么Transform to Net Zero是如此重要的原因。Transform to Net Zero不仅仅是为灵感设置了一个高门槛,它还将为企业提供最佳实践,帮助他们业务转型,在净零经济中蓬勃发展,并塑造零碳排放经济。”
达能
达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范易谋(Emmanuel Faber)说:“我们的One Planet. One Health行动框架将气候置于食品系统转型的核心。因此,对达能来说,碳中和并非可选项,它是重塑我们增长模式的一种方式。这场革命不可能单独实现。因此我相信Transform to Net Zero的集体力量。让我们分享最佳实践,建立新系统,创造有据可循的解决方案,帮助我们推动变革,将全球变暖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下。”
环境保卫基金
环境保卫基金(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总裁Fred Krupp表示:“我们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所处的位置与所需的位置之间的差距将继续扩大。所以那些只停留在讨论阶段和实际取行动的企业间的差距也是如此。这一新倡议联盟有望缩小这些差距。期待其他企业跟随联盟的脚步,以身作则,使用公司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有力工具:他们的政治影响力。”
梅赛德斯-奔驰
戴姆勒公司(Daimler )和梅赛德斯-奔驰管理委员会Ola K?llenius表示:“我们从应对疫情中吸取的教训是只有共同行动才能有所成就。赢得气候变化斗争的唯一途径同样如此。我们需要制定共同的目标,并取措施来实现这些目标。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加入'Transform to Net Zero.'的原因。梅赛德斯-奔驰的使命是实现碳中和出行。我们正顺利地朝着这一目标迈进,我们决心坚持到底。”
微软
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表示:“没有一家公司能独自应对气候危机。因此,领先公司正在开发和分享最佳实践、研究和指导意见,帮助每个人共同努力。无论一家公司刚刚起步,还是稳步发展,Transform to Net Zero可以帮助我们所有企业将碳承诺转化为实现净零未来的真正行动。”
Natura &Co.
Natura &Co.董事局执行兼集团首席执行官Roberto Marques说:“Natura &Co.相信合作的力量。我们最近发布了2030年生活承诺,为我们所有业务设定了在十年内实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但是,应对全世界面临的气候危机,我们需要相互帮助,才能做得更快更好。净零倡议联盟努力将致力于以合适的速度进行合适变革的公司凝聚在一起。我们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这不仅将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加绿色的世界,而且将在社会要求的新前提下实现经济复苏。”
耐克
耐克首席运营官Andy Campion说:“在保护我们共同的竞争环境——我们的星球——方面,每一刻都至关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只是静静等待,而是作为全球领导者共同打造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原因。如果我们立刻取行动,共同努力,我们就能推动发展,拥有更加可持续的未来。我们将为确保未来的运动员拥有一个健康的星球而不懈努力。”
星巴克
星巴克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凯文-约翰逊(Kevin Johnson)表示:“星巴克希望在我们长期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上,成为一家拥有积极的公司。加入Transform to Net Zero符合我们对更具可持续未来的愿景。我们将与其他志同道合的公司合作,共享最佳实践,倡导积极的政策,支持公正的过渡。我们将推动真正的变革,并鼓励其他组织加入我们,一起为人类的环境未来努力。”
联合利华
联合利华首席执行官艾伦-乔普(Alan Jope)表示:“气候危机不仅威胁到我们的环境,也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生计,应对气候危机,我们有责。未来的商业世界不能像现在这样;除了脱碳,还需要进行全面的系统改造。因此我们很高兴与其他领先企业一起成为Transform to Net Zero的创始成员,与他们共同努力,加快实现净零排放所需的战略转变;就联合利华而言,我们的目标是争取到2039年实现零碳排放。”
Wipro
Wipro Limited首席执行官兼董事总经理Thierry Delaporte说:“我们很高兴成为Transform to Net Zero的创始成员。这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和我们对可持续性的承诺。气候变化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一个决定性挑战,我们坚信,企业必须加紧努力,迎头应对这些挑战。像这样的合作论坛可以帮助推动和加速这种反应,并通过创新、变革性解决办法的协作精神,引领我们整个价值链上的未来互动参与。”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什么是企业的内外部环境
环境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其中包括时间和空间因素。
(一)环境因素含义
像大楼、办公室地点、家具等这类环境因素也能传递信息。一间特殊的办公室、一幅名人字画、一套名牌服装、一枚昂贵的钻石、一块劳力士手表、一辆奔驰汽车可能提醒来访者:本公司负责人是一位成功人士,与这样的人打交道是可靠的。在沟通中应充分注意到环境因素所传递的信息。
(二)环境因素识别方法
来自:ISO 14001初始环境评审培训教材
①识别环境因素的步骤
l 选择组织的过程(活动、产品或服务)
l 确定过程伴随的环境因素
l 确定环境影响
②环境因素的分类
l 水、气、声、渣等污染物排放或处置
l 能源、、原材料消耗
l 相关方的环境问题及要求
l 其他
③确定环境因素的依据
l 客观地具有或可能具有环境影响的
l 法律法规及要求有明确规定
l 积极的或负面的
l 相关方有要求的
l 其他
⑤识别环境因素的方法分类
l 物料衡算
l 产品生命周期
l 问卷调查
l 专家咨询
l 现场观察(查看和面谈)
l 头脑风暴
l 查阅文件和记录
l 测量
l 水平对比——内部、同行业或其他行业比较
l 纵向对比——组织的现在和过去比较
上述方法各有利弊,具体实施识别时,有必要将各种方法组合使用,下面将部分方法予以介绍:
1)问卷评审——因素识别
问卷评审是通过事先准备好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到现场察看和与人员交谈的方式,来获取环境因素的信息。问卷的设计应本着全面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问卷包括的内容应尽量覆盖组织活动、产品、以及其上、下游相关环境问题中的所有环境因素,一个组织内的不同部门可用同样的设计好的问卷,虽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针对性,但为一个部门设计一份调查卷是不实际的。
典型的调查卷中的问题可包括如下内容:
l 产生哪些大气污染物?污染物浓度及总量是多少?
l 产生哪些水污染物?污染物浓度及总量是多少?
l 使用哪些有毒有害化学品?数量是多少?
l 在产品设计中如何考虑环境问题?
l 有哪些紧急状态?取了哪些预防措施?
l 水、电、煤、油用量各多少?与同行业和往年比较结果如何?
l 有哪些环保设备?维护状况如何?
l 产生哪些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如何处置的?
l 主要噪声源有哪些?厂界是否达标?
l 有否居民投诉情况?做没做调查?
以上只是一部分问卷调查内容,组织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完整的问卷提纲。
2) 现场评审(I) ——观察面谈及环境因素识别
现场观察和面谈都是快速直接地识别出现场环境因素最有效的方法。这些环境因素可能是已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或者是具有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的,有些是存在环境风险的。如:
观察到较大规模的废机油流向厂外的痕迹; 询问现场员工,回答“这里不使用有毒物质”,但在现场房角处发现存有剧毒物质; 员工不知道组织是否有环境管理制度,而组织确是存在一些环境制度; 发现锅炉房烟囱黑烟; 听到厂房传出刺耳的噪声; 垃圾堆放场各类废弃物混放,包括金属、油棉布、化学品包装瓶、大量包装箱、生活垃圾等;现场面谈和观察还能获悉组织环境管理的其他现状,如环保意识、培训、信息交流、运行控制等方面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能发现组织增强竞争力的一些机遇。如果是初始环境评审,评审员还可向现场管理者提出未来体系建立或运行方面的一些有效建议。
3)现场评审(II) ——书面文件收集及环境因素识别
一般的组织都存在有一定价值的环境管理信息和各种文件,评审员应认真审查这些文件和资料。需要关注的文件和资料包括:
l 排污许可证、执照和授权;
l 废物处理、运输记录、成本信息;
l 监测和分析记录;
l 设施操作规程和程序;
l 过去场地使用调查和评审;
l 与执法当局的交流记录;
l 内部和外部的抱怨记录;
l 维修记录、现场规划;
l 有毒有害化学品安全参数;
l 材料使用和生产过程记录,事故报告;
l 水、排放物和排污收费;
l 能源、、配件等的价格;
如何进行环境因素识别
1 标准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用来确定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它能够控制,以及可以期望它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便判定那些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组织应确保在建立环境目标时,考虑与这些重大影响有关的因素。
组织应及时更新这方面的信息。
2 定义
环境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要素。”在其基本意义上等同于环境问题,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
2.1内部环境因素
各部门在自身管理或职能活动中,直接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各种行为,如日常办公活动中各种办公用品的消耗、热电公司燃煤导致的烟气排放、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排放等。
2.2外部环境因素
(1)各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直接造成的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种行为,如各种污染排放过程、能源消耗过程、潜在或紧急情况时发生的各种灾害故等。
(2)供方或承包方在为单位提供各种服务过程中,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种行为。
(3) 公司以外有关方面,如临近区域的污染物通过排放转移对本区域环境造成影响的过程。
3 目的
环境因素的识别是整个体系建立的基础,只有全面正确地查找出公司存在的环境问题,从中识别出对环境有重大影响(其中还应包括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的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环境方针及相应的目标和指标,才能充分、合理、有效地解决开发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职责:体系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各部门配合,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4 管理规定
4.1 初始环境评审
4.1.1 公司在尚未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时,应通过初始环境评审来确定自身的环境状况,考查全部环境因素,按规定方法合理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以此为基础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4.1.2 初始环境评审的工作是在环境管理者代表的直接授权下,由主管部门组织各相关部门,按照规定的方式完成。
初始环境评审最关键的内容为:
⑴ 收集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要求;
⑵ 识别环境因素、评价重要环境因素;
⑶ 对所有现行环境管理活动和制度进行审查;
⑷ 对以往进行调查分析。
通过初始环境评审,确定了公司适用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识别出环境因素并评价出了重要环境因素。
4.2 识别环境因素
在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以后的正式运行阶段,识别环境因素的过程可不必通过初始评审,而应执行《环境因素识别、更新及评价程序》,保证环境因素的有效识别和更新,并充分合理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
4.2.1 定期识别环境因素
每年**月,在环境管理体系内审之前,执行组组织各相关部门进行环境因素的查找,对新出现的环境因素予以登记,并修订有关记录。
4.2.2 及时更新环境因素
在体系运行过程中,对产生环境因素的环节进行检查,因各种条件变化,导致环境因素已不存在、或新增加环境因素时,应予以标识。
4.3 评价重要环境因素
4.3.1 原有的重要环境因素,在取有效控制措施后,已不具备重要环境因素特征的,应作为一般控制因素,或根据实际情况不再作为环境因素考虑,并对有关记录进行标识。
4.3.2 对新识别的环境因素,应按照“重要环境因素评价方法”予以评价,对其中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应作为重要环境因素,制定目标、指标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4.4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原则
1.识别全面。即环境因素识别时应充分考虑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及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所使用产品和服务中可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具体地说,应对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和七种类型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
三种状态:正常(如生产连续运行);异常(如生产的开车、停机、 检修等)和紧急状态(如潜在火灾、事故排放、意外泄露、洪水、地震等)。
三种时态:过去(如以往遗留的环境问题;泄露造成的土地污染),现在(如现场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问题)和将来(如产品出厂后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将来潜在法律法规变化的要求,中的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因素)。
七种类型:以上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可能存在大气排放、废水排放、噪声排放、废物管理、土地污染、原材料及自然的使用和消耗、当地社区的环境问题。
在所有情况下,都应当考虑到组织内的正常和异常运行条件下,以及可能发生的紧急状态"以及"应对涉及下列因素的工作部门的活动所伴随的重要环境因素予以考虑:向大气中排放、向水体的排放、废物管理、土地污染、原材料与自然问题、其他当地环境问题和社区性问题"。这说明,组织在识别环境因素时,应考虑:现在、过去和将来三种时态(这里面也就包含了能够控制、可望施加影响的内容以及进一步需要关注的相关方和产品的环境因素)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排放等六种情况。在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性质发生变化时,还应考虑及时更新环境因素。
2.识别具体。环境因素识别的目的是提供环境管理体系控制的明确对象,为此识别应与随后的控制和管理需要相一致。识别的具体程度应细化至可对其进行检查验证和追溯,但也不必过分细化(如把试验室使用pH试纸废弃也作为一项环境因素)。
3.明确环境影响。环境因素的控制是减少或消除其环境影响,同一个环境因素可能存在不同的环境影响,因此,识别时应明确其环境影响,包括有利的和不利的环境影响。
4.描述准确。依据ISO14004标准示例,环境因素通常可以描述为"环境因素(物质)或污染物的名称与某一行动或动作的组合",即名词加动词。污染物的名称应明确到有关污染物质种类或组分。
4.5评价重要环境因素应考虑:
⑴ 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符合情况;
⑵ 环境影响的程度、规模、持续时间;
⑶ 潜在事故隐患的强度、范围、概率;
⑷ 能源的消耗情况;
⑸ 地区形象建设需要;
⑹ 相关方面要求;
⑺ 改变其环境影响的难易程度。
4.6环境因素识别中应防止忽视的方面
在环境因素识别时,人们往往注重组织正常活动中的环境因素,但对以下方面可能容易忽视、遗漏。这些方面包括:
1.异常和紧急状态下的环境因素。
由于异常和紧急状态的环境因素处于潜在状态,有隐含的因素,因此不太直观,这就要求评议人员开动脑筋,运用头脑风暴法,发挥评议人员的想象力,来发现问题。通常,异常状态下的环境因素发生在试生产过程、设备启动、开机、关机、设备维修、污染处理设施故障时。紧急状态发生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如:事故排放,有毒物泄露、火灾隐患、压力容器破裂泄露或火灾爆炸等。
2.产品中的环境因素。
产品耗用大量的贵重材料,能耗水平偏高,过程污染物排放偏高。使用污染严重的物质;包装不符合环保要求,产品未达到相关环保指标;产品使用后的废弃可能不易降解,回收分解困难,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等。
3.服务中的环境因素
包括组织提供的服务和使用相关方的服务,如:运输、仓贮、建筑装修、能源动力提供、销售和维修;废物处理各环节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
4.7环境因素识别与汇总
部门环境因素识别表:按部门环境因素发生地点、类型填写的环境因素识别一览表。
部门环境因素识别表:包括废水、废气、噪声、固废、、能源消耗、化学品使用、相关方、产品等环境因素,按部门编制调查表便于以后对环境因素的更新。
经过环境因素识别,应将初步确定的环境因素进行适当的整理、分类、汇总和记录,形成表格。这些表格应根据组织的环境因素复杂程度来编制,如按部门顺序进行汇总,这有利于部门对环境因素的掌握,也便于环境管理体系管理职能部门的全面管理。
4.8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某些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中,对于环境因素的识别往往存在不足之处。如:环境因素识别不充分;识别不切合实际,不能抓住重点;仅着眼于现行的生产活动,忽视了能源、消耗和产品或服务过程的环境因素等。
对于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方法的应用,有的不能满足组织环境因素实际情况,评价方法不适应评价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因而出现生搬硬套,评价不准确,造成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不正确,使控制对象偏离实际,导致体系运行的环境绩效不明显,体系运行处于形式化。
为此,如何全面和客观地识别环境因素,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并正确的进行重要环境因素评价是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关键一步。
4.9、举例说明
下面用一些实例来说明如何充分识别环境因素。如“使用危险化学品”这样一个活动,就要考虑以下活动的环境因素:
从过去时态看,化学品的运输过程
从组织现场看,化学品的储存、使用
从将来看,化学品的废弃、容器的处理
而针对每一项活动,就应从状态的角度分析(这里仅只化学品本身的影响):
化学品运输,正常情况下(合乎安全规定时)应该说环境影响小,可以不予考虑;而在异常情况下,比如运输单位不了解化学品特点,装卸运输粗犷、生产单位密封灌装不合乎规定、气候等条件不合适等,就会造成化学品的溅洒、挥发,造成土壤或大气环境受到污染;紧急情况下,比如遭遇洪水等恶劣条件,以及事故等意外可能会造成爆炸、大面积泄漏等污染事故,显然在不同状态下,环境的影响(可能性、频次、影响程度等)都是不同的。化学品的储存使用,同样正常时,小量挥发;异常情况下可能就有泄漏、较大的挥发、一些化学反应情况;而在紧急情况下,可能会有剧烈反应甚至爆炸等环境事故发生。
化学品(容器)的废弃,正常情况交由资质的单位合理科学处理或供货商的重新利用;异常情况下,因人员操作或意识问题就会发生不当的处理、存放而造成污染情况;紧急情况下,可能会发生燃烧、大面积污染土壤等事故。
当然,对于更新,就要考虑一旦化学品种类性质、用量发生变化是应当在投入使用前进行评价和环境因素的更新。
应该注意的是,环境因素所产生的地点、单位不同,组织在进一步的评价时,就要考虑可以控制或施加影响的程度。
参考百度、 安全管理网
在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方面,要规避什么风险
企业外部环境(EnterpriseExternalEnvironment)企业外部环境是对企业外部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等的总称。企业战略重新评审不仅要对企业当前使命、目标、战略、政策进行评价,而且要对企业环境进行分析,以确定其中所存在的关键战略要素。企业环境包括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两部分,企业外部环境由存在于组织外部、通常短期内不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所控制的变量所构成。企业内部环境由存在于组织内部、通常短期内不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所控制的变量所构成,具体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文化、三部分。根据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的方式和程度,一般可将企业外部环境分为三大类:
1、一般宏观环境;
2、行业环境;
3、经营环境与竞争优势环境;
三大类环境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
应答时间:2021-04-26,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s://b.pingan.cn/paim/iknow/index.html
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应从哪几个方面分析
在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方面,要规避的风险如下:
1、生态破坏风险:过度伐、滥砍滥伐、破坏生态系统等行为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因此,在进行国土绿化行动时,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确保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2、土地利用冲突风险:在进行国土绿化行动时,可能面临土地利用冲突的风险。不同利益相关方可能对土地使用和利益分配存在不同的看法和需求,可能引发纠纷和冲突。因此,需要进行充分的社会调查和参与,与相关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寻找共识和解决方案。
3、资金和风险:国土绿化行动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资。如果不足或管理不善,可能导致项目无法按实施或效果不佳。因此,需要进行充分的预算和规划,确保项目能够持续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绿化效果。
4、气候和自然灾害风险: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风暴等)可能对国土绿化行动造成影响。
5、治理和监管风险:国土绿化行动需要建立健全的治理机制和监管体系,确保项目的合法性、透明度和效果。
国土绿化的重要性
1、生态保护和恢复:国土绿化是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种植树木、恢复湿地、修复草原等绿化行动,可以改善土地质量、增加植被覆盖、提高生物多样性,从而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2、气候调节和环境改善:国土绿化有助于调节气候和改善环境质量。树木和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空气中的污染物含量,改善空气质量。
3、提升生活品质和健康水平:国土绿化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健康水平。绿化的城市和社区提供了更多的绿色空间和休闲场所,人们可以在其中进行户外活动、锻炼身体、放松心情。
影响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因素有哪些
一、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应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一般包括四类因素,即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另外还有自然环境,即一个企业所在地区或市场的地理、气候、分布、生态环境等因素。由于自然环境各因素的变化速度较慢,企业较易应对,因而不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2、微观环境分析
微观环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具体环境。与宏观环境相比微观环境因素更能够直接地给一个企业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同时也更容易被企业所识别。
二、企业内部环境分析应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分析:
1、企业分析
企业的任何活动都需要借助一定的来进行,企业的拥有和利用情况决定其活动的效率和规模。企业包括人、财、物、技术、信息等,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大类。
2、企业文化分析
企业文化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文化的现状、特点以及它对企业活动的影响。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制定与成功实施的重要条件和手段,它与企业内部物质条件共同组成了企业的内部约束力量,是企业环境分析的重要内容。
3、企业能力分析
企业能力是指企业有效地利用的能力。拥有不一定能有效运用,因而企业有效地利用的能力就成为企业内部条件分析的重要因素。
扩展资料:
宏观环境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这四类的介绍:
1、政治环境
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中,企业能够通过公平竞争获取正当权益,得以生存和发展。国家的政策法规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控制、调节作用,相同的政策法规给不同的企业可能会带来不同的机会或制约。
2、经济环境
衡量经济环境的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就业水平、物价水平、消费支出分配规模、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利率、通货供应量、支出、汇率等国家财政货币政策。
3、技术环境
在知识经济兴起和科技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技术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可能是创造性的,也可能是破坏性的,企业必须预见这些新技术带来的变化,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
4、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文化水平会影响人们的需求层次;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可能抵制或禁止企业某些活动的进行;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会影响产品的社会需求与消费等。
百度百科-企业环境分析
高瓴张磊大胆进军碳中和,背后谁在撑腰?
1、政治环境是指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发展状况。
2、社会环境是指人口、居民的收入或购买力,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等。
3、技术环境指与本行业有关的科学技术的水平和发展趋势。
4、经济环境包括宏观经济形势、世界经济形势、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企业的直接市场等。其中,企业的直接市场是与企业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具体包括销售市场、供应市场、资金市场、劳务市场等。
扩展资料:
企业经营的注意事项:
在企业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也就是说,在购、生产、销售过程中,库存使各个环节上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成为可能。同时库存可以调节各个环节之间由于供求品种及数据之间的差别,把购、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并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高的客户满意度和低的库存投资似乎是一对互相冲突的目标,以前企业认为这两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可通过应用创新的物流管理技术,同时伴随改进企业内部管理和强化部门协调,企业完全可以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
百度百科—企业经营
当原有投资逻辑不断被颠覆、打乱之后,投资人越来越难以形成共识,然而近年来有一个赛道却被投资人一致看好,那就是碳中和。
春华资本、红杉中国、IDG......,这些顶级基金纷纷成立了碳中和专项基金。
近日高瓴也宣布其首支人民币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完成首次关账,预计总规模逾40亿元人民币。
作为国内顶级投资机构,高瓴对于投资风向的洞察力和行动力一直不容小觑。
早在2020年高瓴创始人张磊就敏锐地嗅到绿色产业的前景,设立了专门的气候变化投资团队,推出专项绿色基金,这只基金成为股权投资领域首支以绿色产业碳中和为投资主题的纯市场化的投资基金。
目前,高瓴在整个碳中和领域已经投资近500亿。
6月28日,张磊出席参与第二届新浪 财经 ·ESG全球领导者峰会,并进行题为“中国企业提升 ESG 竞争力的创新实践”主题演讲。
演讲中,张磊明确表示:“在ESG逐渐成为企业家共识的背景下,VC/PE机构大有可为”。
高瓴张磊怎样看待ESG投资?
今年是张磊第二次参加ESG全球领导者峰会。
在去年第一届ESG全球领导者峰会上,张磊表示:
“疫情的威胁仍未散去,外部世界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过,无论是作为企业家还是投资人,我们最终都是乐观主义者。
去年大会上,张磊明确指出:
1. ESG已经纳入高瓴投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
2. 对企业来说,践行ESG的理念是主动作为、重塑核心竞争力的一个 历史 性机遇,践行ESG将奠定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优势。
3. 一些大型制造业企业,不仅可以及时调整生产和库存数量,提升供应链效率,还可以减少材料浪费,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大力推动碳减排。
4. 我们也认为,持续的 科技 创新是环境、发展和治理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因此,一直以来,高瓴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技术的最新发展,支持企业运用前沿技术去推动绿色低碳的创新实践。
今年ESG全球领导者峰会上,高瓴张磊对ESG投资又有了哪些新的理解、认识和感触?
以下为演讲原文: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很高兴和大家再次相聚在ESG全球领导者峰会,共同探讨创新与企业ESG的发展。
近一年来,世界仍未摆脱疫情的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与影响,这也让我们重新思考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式。
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才能赢得未来。
面对不确定性,我们认为ESG 既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也是理解企业面临的机遇和风险的独特视角,而 科技 创新则是ESG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 。
通过 科技 创新与ESG的结合,企业可以找到新的增长点,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例。
传统畜牧业对牧场和耕地的需求是导致森林砍伐的重要诱因,它会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而 合成生物学 技术可以降低畜牧业养殖过程中带来的环境压力,在保障和提升人们的饮食 健康 基础上,提升畜牧业的效率,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破坏。
可以说,ESG 理念指导下的 科技 创新,催化了合成生物学技术较快落地,迎来了 历史 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促成了ESG范畴下的环境与 社会 问题的解决。
今年5月,高瓴加入了由生态环境部指导组建的“工商业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成为首批战略成员单位,也正是希望更多地参与促进工商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为生物多样性全球治理工作做出贡献。
事实上, 在ESG逐渐成为企业家共识的背景下,VC/PE机构大有可为。
高瓴成立伊始就将绿色可持续发展视为我们长期主义投资的重要考量标准之一。
去年高瓴加入了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
我们 内部还设立了ESG专门委员会 ,向员工、被投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大力倡导ESG文化;
通过在有关项目投资策略和投资全流程中合理纳入ESG和气候变化相关考量, 我们希望把碳中和的价值诉求积极传递给被投企业,倡导推动低碳转型 。
前几天, 高瓴首只人民币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完成首次关账 ,总规模逾40亿元人民币,重点将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绿色出行、绿色生活、农业 科技 等方向上挖掘优质企业。
我们希望通过可持续性的价值投资,发现好的 科技 、解决方案与商业模式,然后以资本、人才、运营、、技术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深度赋能,持续释放其对经济、 社会 、环境的正向价值。
我们始终相信科学技术在解决关键问题、创造商业价值、推动 社会 进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是发现通过 科技 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解决关键问题的优秀企业,坚持陪伴他们成长。
以农业 科技 为例。
数字农业是一个覆盖农业、环境、气候、大数据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壁垒较高,需要具有综合研究能力的专业团队多年的积累和深耕,而且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尚在初始阶段,具备相关背景的创业者稀缺。
高瓴在早期阶段投资了一家农业 科技 公司,公司基于机器学习打造了智慧种植服务和农业管理一体化综合平台,有效提升作物产量以及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在农业 科技 方兴未艾的关键窗口期,农业数字化、智能化需要大量基础设施投入,让农业生产变成可感知、可计算、可控制。
因此这家公司提供的数字化、智能化的农业基础设施将是未来农业现代化、低碳化的有益尝试。
我们是创业者,只不过恰巧是投资人。
高瓴从第一天起就在支持和陪伴创业者,通过 科技 创新寻找 社会 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
我们希望充分利用自身的创新基因和DVC(深度价值创造)体系,陪伴企业迈过创新的“死亡谷”,成为企业践行ESG道路上的共创伙伴,做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生态整体繁荣的连接器、催化剂和加速器。
01
高瓴如何布局“碳中和”?
6月16日,高瓴对外宣布首支人民币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完成首期募资。
其实早在2020年,高瓴就推出了专项的绿色基金。
2021年初,高瓴向被投企业伙伴发出业内首份“碳中和倡议书”,邀请企业共同迎接企业绿色发展、低碳转型;
之后高瓴再次发出业内第一份碳中和报告 《迈向2060碳中和——聚焦脱碳之路上的机遇与挑战》 ,梳理了实现“碳中和”八大重点领域以及相关投资机会。
碳中和领域孕育着众多重要投资机遇:
农工商业、电力、建筑、材料、交通......以及互联网电子信息领域,都在不断涌现新的绿色技术和模式。
那么,碳中和究竟该怎么投?
从高瓴近年在碳中和上投资布局来看,推动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全面升级是头号任务,也是实现碳中和的必要条件。
高瓴创始合伙人李良曾分享过高瓴在碳中和领域投资的 探索 和心得:
“仅仅通过控制碳排交易、调配是不够的,唯有大规模提升技术、创新的绿色技术驱动、为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制定标准,才能在零碳时代获得竞争力”。
由此可见, 要实现碳中和,就要先推动制造业升级转型 。
高瓴沿此思路,对先进制造主题下的 智能制造、智能出行、新能源及储能、低碳前沿技术等方向 做了重点布局,投资了一批技术领先的高成长新企业,如星星充电、毫末智行、唐锋能源等。
与此同时,农业 科技 、生物 科技 、企业服务、低碳生活等领域也是高瓴的主要投资方向。
02
高瓴进军“碳中和”的底气
虽然在投资上高瓴获得过令人望尘莫及的辉煌成绩, 但从其投资收益来看 科技 项目占的比重并不太多 ,投资宁德时代更多也是通过定增以及二级市场获取的收益。
面对红杉、春华、IDG等众多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 高瓴投资“碳中和”的机会和优势在哪里?
通过分析与高瓴关系密切的合作方,维犀 财经 注意到腾讯近年来在碳中和领域的产业转型与布局。
高瓴张磊被称为马化腾和刘强东背后的隐藏大佬。
2001年马化腾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账面上仅剩下一万元人民币,李泽楷却在此时卖掉了腾讯20%的股份,这种情况下几乎没人敢投腾讯。
此时,经人介绍马化腾找到了张磊,从此两人结缘。
除了撮合腾讯投资京东并在多个项目上合投外,腾讯还是高瓴的LP。
由此不难理解,张磊与马化腾此次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始在碳中和领域布局。
去年两会期间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兼首席执行官 马化腾提交多份书面意见 ,不仅涉及乡村振兴、新就业、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保、数字治理等领域, 还重点提到了当时被热议的“碳中和” 。
两会提案中马化腾认为推动我国 科技 企业实现碳中和,意义不仅在于 科技 企业自身的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鼓励 科技 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创新,以碳中和为契机,倒逼我国低碳技术转型。
双碳政策出台后,腾讯是快速相应的数字云厂商之一。
早在去年1月12日,腾讯就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用 科技 助力实现零碳排放。
去年4月,腾讯成立可持续 社会 价值创新事业部,宣布首期投入500亿,同时针对碳中和方向, 专门设立了“碳中和实验室”,同时提出了“可持续设计价值创新”战略。
战略报告中,马化腾特别强调:“实现碳中和不仅涉及腾讯各个业务板块的转型,还将要求我们深入能源电力、低碳技术等腾讯本来陌生的产业领域”。
换言之, 通过数字化助力能源行业低碳转型,是腾讯未来碳中和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腾讯决心助力碳中和战略的重要支撑。
2021年初,腾讯启动了碳中和规划,成为首批启动碳中和规划的互联网企业之一,并于2022年2月启动“净零行动”,发布《腾讯碳中和目标及行动路线报告》,承诺于2030年之前实现自身运营及供应链的全面碳中和,实现100%绿色电力。
6月22日,以“碳索未来”为主题的首期腾讯碳中和加速器总决赛选拔正式开启。
该活动早在今年1月就正式开启招募,聚焦 “AI节能减排” 、 “碳中和行业解决方案” 和 “碳交易” 三大方向,并将为入围企业链接腾讯业务,开放区域、销售渠道、前沿技术、产业、融资助力、品牌宣传等权益,提供从技术、产品、资金到商机的全面助力。
除了从自身角度降低节能减排,腾讯CSIG也从产业互联网角度积极布局,为能源、工业、出行等多个传统行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传统产业的节能减排。
对于腾讯为什么入局碳中和,马化腾表示:
腾讯实现碳中和战略的意义不仅在于自身的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以碳中和为契机,带动 科技 研发和应用创新,并与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融合创新,不断普及低碳生活方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腾讯这样的产业方提供技术应用场景,而高瓴这样的头部投机机构也已备好“”, 继新能源车、半导体产业之后,“碳中和”正在开启新的投资风向以及产业升级之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