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小时北京天气预报_北京天气48逐小时预报
1.天气预报准吗?
2.央视天气预报大约几分钟
3.上海气象预报上海天气48小时预报
4.北京天气降温南方降结束高温为何出现“史上最早”寒潮预警?
5.天气预报说的零下5度至10度是什么意思
6.为什么天气很难预测?
7.未来72小时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百分比是表示当天情况的概率。
天气预报总的来说是一种“预报”,所以涉及概率,这个百分数就是表示当天情况的概率。如果是雨雪天气,则雨滴或雪花图标旁边的百分比数字,代表降雨或降雪概率。比如对降水的预报,传统的天气预报一般预报有雨或无雨,而概率天气预报则给出可能出现降水的百分数,百分数越大,出现降水的可能性越大。
预报人员根据各种气象资料,经过整理、分析、研判、讨论后,预测出在某一地区及一定时段内降水机会的百分数。这只是预测降水的“机会”有多少,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如果预报降水概率60%,在安排活动时则以有雨为主,无雨为辅;预报降水概率为80%,应做好防雨准备。
天气预报种类
1、短时预报。根据雷达、卫星探测资料,对局地强风暴系统进行实况监测预报未来1~6小时的动向。
2、短期预报。预报未来24~48小时天气情况。
3、中期预报。对未来3~15天的预报。
4、长期预报。指1个月到1年的预报。
5、超长期预报。预报时效1~5年的。
6、气候展望。10年以上的。
天气预报准吗?
若使用的是vivo手机,可查看以下内容:
Funtouch OS 3.0之前系统的机型,可查看未来7天天气;OriginOS/iQOO UI/Funtouch OS 3.0及以上系统的机型,最多可查看15天天气。
央视天气预报大约几分钟
一般来说天气预报是准确的。
天气预报地区精确的范围越小,则天气预报越准确。
比如说看所在地区的区预报天气当然比市预报天气准确。但是预报天气时间长的,就会相对不准确。比如预报两星期一星期的天气,就不回太准确。
上海气象预报上海天气48小时预报
一般2-3分钟,遇有特殊天气 增加2分钟左右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诞生于1980年7月7日,由于紧跟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因此也被称为"新闻联播天气预报"。
开播最初,每天的文稿都是由气象台负责撰写,然后传真给电视台;所用的图就一张24小时预报图,播报员就是围绕着它说话的。那时候没有什么技术含金量,每天都用手绘完成(铅笔画好之后再用鸭嘴笔描粗),画好后中央台派车来取。
1985年,观众看到了由卫星拍摄的台风动画云图。之后还增加了中国责任海区天气预报,为海上航运、捕捞、勘探进行气象服务(1989年2月6日改在午间新闻中播出);另外在夏天还增加了台风预报图。
伴随着新一代广播级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的建成,1993年电视天气预报迎来了又一次重大突破。就背景图而言,形式上出现了三维立体天气符号;内容上全国天气趋势时效由24小时延长到48小时。
跨入21世纪,新的背景画面还在继续增加或者更新。2003年3月3日预报时效再次拉长到72小时。另外根据观众对气象信息的不同需求,按季节、天气气候和配合重大活动等热点,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小栏目:如24节气、春播天气、麦收天气、各种灾害性天气成因以及防灾减灾、一周天气回顾、天气气候评述、节日天气、香港和澳门天气气候、长江三峡天气气候以及天气知识和术语等科普小栏目等等。
2004年初增加了最高气温预报,针对重大影响天气的5天天气预报;
2005年1月18日首次发布了“空间天气预警”,利用FY-2C星的监测资料向社会公众发布……
总之,既有传统意义上的短期预报预警、中期预报和展望,也有区域性的监测预警、典型城市或区域的个例分析,在针对当前热点进行天气解说等等。所有这些,科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也连带印证着气预报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天气预报的依据更多、准确性更高了。
北京天气降温南方降结束高温为何出现“史上最早”寒潮预警?
1、上海天气预报2、上海半月天气3、上海今天24小时天气预报查询,今日白天天气,夜间天气情况怎么样上海天气预报
14日。4-9多云
15日。7-11阴转小雨
16日。5-11多云转晴
17日。4-11晴
18日。8-14晴转多云
上海半月天气
上海天气预报15天
2019年03月04日星期一己亥年正月廿八
今日天气:静安区,晴,气温5℃~11℃,北风0级,当前温度5℃。
上海天气预报15天天气
03月04日 今天
多云5~11℃
良
北风3级
03月05日 明天
阴转小雨6~11℃
优
东南风3级
03月06日 后天
阴1~11℃
优
北风3级
03月07日 星期四
多云2~9℃
优
北风3级
03月08日 星期五
多云6~11℃
优
东南风3级
03月09日 星期六
小雨到中雨7~14℃
优
西风3级
03月10日 星期日
多云3~11℃
轻度污染
北风2级
03月11日 星期一
晴4~16℃
良
西风3级
03月12日 星期二
晴3~17℃
良
西风2级
03月13日 星期三
多云4~17℃
良
南风2级
03月14日 星期四
小雨到中雨4~14℃
优
东南风3级
03月15日 星期五
小雨到中雨5~11℃
优
东北风3级
03月16日 星期六
多云7~14℃
优
东风2级
03月17日 星期日
多云6~15℃
优
东南风2级
03月18日 星期一
阴11~16℃
良
上海今天24小时天气预报查询,今日白天天气,夜间天气情况怎么样
上海今天白天的天气可谓是冷空气来临前的平静,显得波澜不惊,天空比较阴沉,早晨最低气温5.4℃,白天最高气温10.4℃。不过随着强冷空的南下,这样的平静即将被打破。
目前(17时北方南下的强冷空气前锋已经开始影响本市,过程降温幅度可达5-6℃,并有5-7级西北大风,沿江沿海风力更大。预计明天(16日周二晴到多云,2-5℃;后天(17日周三早晨中心城区的最低气温或将首破冰点,为零下1℃,有薄冰,郊区零下2℃到零下4℃,有薄冰或冰冻。
明天大风降温,后天早晨低至零下,此次冷空气来势汹汹,大家请做好防寒保暖措施。特别需要提醒的是,今夜明天风力较大,需注意防护。另外,受上游颗粒物输送影响,今天夜里到明天早晨有轻度霾。
气象报告
上海中心气象台2014年12月15日17点钟发布的上海市寒潮警报、天气预报和山东半岛南部到浙江南部沿海海面大风警报:
北方南下的强冷空气前锋已经开始影响本市,气温将明显下降,过程降温幅度可达5-6度,并有5-7级西北大风,长江口区和沿江沿海地区阵风7-9级;华东沿海海面自北向南先后有8-10级西北大风出现。预计本市17日早晨的最低温度市区可达零度到零下1度,有薄冰,郊区零下2度到零下4度,有薄冰或冰冻,希望各有关方面特别注意。
今天夜里和明天上海市和长江口区天气预报:
阴转多云,明天晴到多云,今天夜里到明天早晨有轻度霾。西北风4-5级,今天上半夜起4-5级阵风6级,长江口区5级阵风6-7级,明天5级阵风6-7级,长江口区西部6级阵风7-8级,长江口区东部7级阵风8-9级。明天最高温度5度,最低温度2度。火险等级气象指数:4级,易燃。
今天傍晚到明天傍晚沿海天气预报:
山东半岛南部、江苏北部和江苏中部沿海海面:多云局部阴有阵雪。西北风6-7级阵风8级,今天上半夜转8级阵风9-10级。
江苏南部、上海市沿海海面和浙江北部沿海海面:阴到多云局部有雨。西北风6-7级阵风8级,今天半夜转8级阵风9-10级。
浙江中部和浙江南部沿海海面:阴到多云局部有雨。北到西北风6-7级阵风8级,明天转7-8级阵风9级。
今天温度实况:
徐家汇最高温度10.4度,最低温度5.4度。
宝山最高温度10.6度,最低温度1.8度。
松江最高温度10.0度,最低温度2.3度。
预报员:戴建华、茅懋
天气预报说的零下5度至10度是什么意思
这个国庆期天气有点复杂,一股强冷空气将席卷全国大部地区,北方气温骤降,南方将上演冷热大反转,气温由罕见偏高转为明显偏低,四川黄淮等地秋雨强劲。
中央气象台预计,国庆期期间(10月1日至7日),四川北部、陕西南部、华北南部、黄淮等地有强降雨;江南、华南北部多高温少雨天气;强冷空气将影响我国大部;华北黄淮局地有雾。
北京10月4日最低温仅4摄氏度
北京市气象台于2日16时发布了今年下半年首个寒潮蓝色预警信号。
昨天(10月3日)北京的气温下降明显,白天最高气温仅19℃左右,体感较冷。昨天的降雨一直持续到傍晚前后,而大风直到后半夜才逐渐减弱,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不少麻烦。
据北京市气象局预报,今天(10月4日)是重阳节,白天晴,北风(阵风五六级)转南风一二级,最高气温16℃;夜间晴,南转北风一二级,最低气温4℃,寒潮和大风蓝色预警中。
此外,目前城区气温在8.3℃~8.9℃。
寒潮将终结南方高温
这些地方降温超18℃
中央气象台10月4日06时继续发布寒潮蓝色预警:
受强冷空气影响,预计,10月4日08时至10月6日20时,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江汉、西南地区东部和江南大部等地将先后降温6~10℃,其中,黄淮南部、江淮、江汉和江南北部等地部分地区降温12~16℃,局地降温幅度可达18℃以上。
6日至7日早晨,最低气温0℃线将位于华北北部至辽宁中部一带,最低气温10℃线将位于四川东北部、湖北中部、河南南部至苏皖北部一带。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将有4~6级风,高海拔地区及江河湖面阵风可达7~8级。我国北部和东部海域将先后有7~9级大风,阵风10~11级。
专家提醒谨防冷热交替
在强冷空气影响下,北方多地出现明显降温,而与此同时,南方高温持续。
“高温天气主要受历史同期罕见强盛的副热带高压影响。”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说。3日,强冷空气主要影响淮河以北地区,南方高温迎来最后高峰。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江苏西南部、湖北中东部、湖南中东部、江西、浙江中西部、福建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达37℃以上,江西北部、福建西部局地可达40℃以上。4日,随着副热带高压南退,高温范围将明显缩小。5日,南方高温天气基本解除。
气温“大跳水”可能是未来几日公众对于期天气变化的直观感受。张涛提醒,公众需及时关注相关预报预警信息,注意添衣保暖,做好应对大风降温天气的准备,谨防冷热交替引发身体不适。江河湖面的风力较陆面更大,在水面游玩时要考虑大风影响。
此外,受持续降雨影响,四川东北部、陕西南部等地局地发生地质灾害、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高,建议公众尽量避免前往山区、河谷等区域游玩。
当前正值南方多地油菜集中育苗和整地播种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相关地区要强化灾害监测预警和技术指导服务,密切关注重大天气变化,科学评估干旱、渍涝、冻害和病虫害影响,分区域制定防灾减灾技术意见,并组织专家开展蹲点包片和巡回指导。
10月初就发布寒潮预警是否反常?
10月4日白天,浙江南部、江西大部、福建、广东中北部和东部、广西东北部等地仍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其中,江西中南部、福建大部和广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高温可达37℃以上。
为何看似矛盾、代表冷热两极的预警能够同时出现?
中国天气微首席气象分析师胡啸表示,目前副热带高压非常强,这是造成南方高温的原因;而与此同时北边的强冷空气即将杀到,冷热反差将极大,因此中央气象台提早破例发布寒潮预警,提示公众在国庆期剧烈降温可能会对交通出行、生产生活有不利影响,也就造成了罕见的寒潮与高温的同框。
气象部门介绍,寒潮天气过程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在气象学意义上,寒潮有严格的发布“门槛”。根据冷空气国家标准,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降温幅度≥8℃,或48小时内降温幅度≥10℃,或72小时内降温幅度≥12℃,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4℃的冷空气活动为寒潮。
寒潮最早开始于9月下旬,最晚可以到次年5月。不过,寒潮最频发的时候往往并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一般11月的寒潮过程最多,其次为12月和3月,最冷的1月和2月反而较少。
“下半年的首个寒潮预警其实并不严格符合中央气象台寒潮预警标准,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低气温并未降到4℃,也就是说不够‘寒’。”张涛说,“但由于前期温度较高,强冷空气带来的温度降幅较大,虽然南方不够冷,但北方多地已经达到寒潮发布标准,考虑到综合强度和可能的高度影响,中央气象台还是发布了预警。”
张涛表示,这样的预警发布可以说是既破格又合规:破格在于指标略不足,合规在于预警发布规范中,特别针对此类指标不足的情形给出了可以酌情发布的规定。
为什么天气很难预测?
天气预报的零下,那就是在温度数字前加上一减号。这个减号“-”也叫负号,用在温度上表示零下。
全天的环境温度在零下5摄氏度到零下10摄氏度范围之间;也就是全天最低温度零下10摄氏度(-10摄氏度);全天最高温度零下5摄氏度(-5摄氏度)。
另外,一般而言,全天的最低温度出现在太阳未升起的前一两个小时,而全天的最高温度出现在下午两点左右。
相关如下
气象单位对降水量标准的规定,有12小时和24小时两种标准。12小时降水量级标准是:“小雨”指的是降水量0.6—5毫米;“中雨”的降水量5.1—15毫米;“大雨”15.1—30毫米;“暴雨”30.1—70毫米;“大暴雨”70.1—200毫米。
24小时降水量级标准是:“小雨”降水量指的是1—10毫米;“中雨”的降水量指的是10.1—25毫米;“大雨”降水量指的是25.1—50毫米;“暴雨”指的是50.1—100毫米;“大暴雨”是100.1—250毫米的降水量。预报时间没有超过12小时,就是指12小时降水量级标准。
如果预报今天白天或晚上有雨雪,则指的是12小时内的降雪。如果预报今天白天到夜间有中到大雪,则指的是24小时内的降水量。除12.24小时预报外,还有48小时预报,72小时预报,还有未来天气分析等。
未来72小时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有时却令人失望。这其中有怎样的原因与困难?记者多方探访,告诉您——
“你们的天气预报怎么搞的,太没谱了!”
前些天,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主任、中央气象台台长矫梅燕,意外地接到了一位恼怒的陌生人在机场打来的质问电话。当天,北京机场出现大雾,但天气预报没有对这次大雾作出预报,结果航班延迟,耽误了这位乘客的行程。
当矫梅燕把这件事告诉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时,有着20多年预报经验的杨贵名“安慰”她说:在中央气象台会商室里,预报员经常会接到这样的电话。
“几乎每一次重大天气过程发生,我们都会接到这样的电话。有的态度非常严厉。”杨贵名对记者说。打电话者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口音各异、身份不同,但抱怨的主题却一致:天气预报“不准”。
道是无晴却有晴
北京几次漏报、空报,或造成交通大瘫痪,或导致迎战“十年不遇的暴雨”落了空
在中央气象台所处的北京,天气预报“不准”的例子就有不少。3月18日至20日,北京市气象台发布的24小时最高气温预报与实际情况出现较大偏差,实际最高气温比前一天的预报值偏低5℃—6℃。3月30日,北京市气象台预报夜间有雨,然而,这场雨第二天早晨7点40分才开始下,导致很多人在上班途中遭到雨淋。
更让气象工作者尴尬的一幕,出现在3月23日——世界气象日。天气预报那天是阴天,结果北京城区却下了小雨。很多人来到中国气象局参观时,发现气象局的工作人员不得不撑着伞接待他们。
实际上,最近几年,北京还有几次漏报、空报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2001年12月7日的小雪、2004年7月10日的暴雨以及2005年对麦莎台风影响的预报。这几次不太准确的预报,或造成交通大瘫痪,或导致市民做好准备迎战“十年不遇的暴雨”,结果却落了空。
据了解,北京的天气预报水平,在全国处于比较靠前的位置。天气预报有时不准确的现象,在全国都比较普遍。
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信息集团气象节目主持人宋英杰,搜集了不少讽刺天气预报不准确的“段子”。有人把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道是无晴却有晴”,用来讽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这是我所听到的最有书卷气的嘲笑了。” 宋英杰说。
天气预报不简单
对大气运动机理的认识还有限;观测网络还做不到“疏而不漏”;还不能完全模拟大气演变;预报员水平有差异,这些都会造成预报不准
那么,天气预报为什么有时候不准确呢?
中央气象台及北京市气象台的专家告诉记者,天气预报看似简单,实际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天气预报是以大气科学理论为依托,以各种气象探测手段为基础,以数值天气预报为核心,依靠预报人员的综合判断分析,最终形成的。“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某些不确定性,不可能每一次的预报结果都与实际一致。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现在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首先,人类对大气运动机理的认识还有限。阴晴冷暖、雨雪风霜,各种天气产生和变化,都是由大气不断运动造成的。由于大气运动的复杂性,科学家们还不能真实地描述大气运动的细微结构。
其次,气象观测网络还做不到“疏而不漏”。气象探测已发展成为覆盖地基、空基、天基的立体观测系统,地面观测站、高空观测站、自动气象站、雷达观测站、气象星组成了时刻监视大气运动和变化的观测网。但这个网络对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会有疏漏,就像大网捞小鱼,容易漏掉。而且观测资料可能会有误差,例如,风向、风速观测结果是用2分钟观测的平均值,可能就会有一定误差。
第三,数值天气预报模型不能完全模拟大气演变。天气的变化,是地球周围大气运动变化的结果,而大气运动变化,物理上要符合流体力学和热力学一些定律,这些定律可以用数学的语言,写成数学方程。人们利用高性能计算机,把天气预报问题变成数学方程求解的问题。这样的方法叫数值天气预报,这是现代天气预报的核心。然而,目前任何一套模型都不能真实地模拟大气演变,只是近似,必然存在误差。
第四,预报员之间的经验及水平会有差异。数值模式计算出来的预报结果,不能直接作为预报结论,预报员还要进行解释应用,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订正。例如,北京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天气预报必须考虑地形影响。预报员的个人经验也在复杂天气的预报和综合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天气预报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实际上,在发达国家,天气预报不准的现象也经常出现。2005年,美国暴雨预报准确率也只有22%,台风路径预报误差是103公里。宋英杰说,他曾经在国外同行那里看到过一本小册子,内容是提醒气象工作人员面对公众嘲讽,如何保持心理平衡。
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差距
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精细化程度、服务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人机交互信息加工处理系统为平台、综合应用多种预报技术方法的天气预报业务技术体系。预报时效基本覆盖了10天以内的所有时段,旬天气预报、逐日滚动的7天天气要素预报和3天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已在全国台站全面展开。台风、暴雨、大风降温、沙尘暴、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水平明显提高。
10多年来,我国天气预报质量评分曲线,呈现上升的趋势。按国际通用标准来评,目前对于小雨的预报准确率为60%,暴雨接近20%,台风的路径误差约为120公里。
“虽然有几次出现较大误差,但总体来看,今年以来北京市气象台预报准确率还比较高。”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说。据他介绍,北京市气象台1月至3月24小时气温预报(最高、最低气温)的准确率为70.4%;1月至4月13日, 24小时雨雪预报准确率为72.2%;1月至3月24小时5级以上大风预报准确率为84.6%。
气象专家们同时指出,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精细化程度、服务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中央气象台专家介绍说,我国数值天气预报的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还有较大差距。缺乏能满足精细化的要素预报需求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模式的预报时效与精细程度与世界先进模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专业数值预报模式主要还是以国外引进为主。资料同化系统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这是制约我国天气业务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我国数值天气预报产品解释应用的水平不够高。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能力明显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级和公众对天气预报准确性、精细化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加深了人们对天气预报信息的依存度。这使得人们对天气预报的“希望”和“失望”同时增加了。
“最后一公里”不畅通
概率预报反映不确定性,更为科学;预警信息还难以在有效时间内传递到用户手中
气象专家指出,人们认为天气预报有时候“不准”,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天气预报中,对降水等气象要素实行的是概率预报,例如,“明天降水概率为70%”等。而在我国,北京等地曾经进行了一段时间概率预报,但由于人们不适应、不理解,概率预报不久就被取消了。
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信息集团总经理石永怡在国外参观天气预报节目制作时,看到气象专家预报说:“这一地区的雪,可能下,也可能不下。” 石永怡认为,这实际上就是概率预报,是比较科学的做法。
专家们还指出,我国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还不畅通,这不仅不利于防灾减灾,也在客观上增加了人们天气预报“不准”的印象。
不同的天气系统,其可预报性时效是不同的,例如,对于局地强对流天气(如龙卷风、冰雹、雷暴大风等等),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提前48小时以上报出它的具体位置、强度很难做到。
“龙卷风、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从生成到结束往往只有几个小时,不可能提前很长时间预报。”矫梅燕说,“发达国家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时效也仅是十几分钟,虽然预警时间短,信息能及时传到人们手里。而我国预警信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解决,难以在有效时间内将预警信息发到用户手中,使他们能够取有效措施防御气象灾害。”例如,北京市2004年7月10日的暴雨,气象部门提前一小时发布了预警,但当时很多人没有获得这个信息,导致莲花桥等地大量车辆被积水所淹。
北京“7·10”暴雨后,解决了电视插播气象警报的问题,但是,目前天气短信是收费的,气象部门希望能与通信部门特别是移动通信公司建立天气临近预警无偿发布机制。
准确率提高需长期努力
2010年监测预警率达80%以上,中短期天气预报和大气要素预报准确率将大大提高
去年1月院印发《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气象局随即启动了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最终目的是提高气象预报预测水平和服务能力。
在技改总体方案中,天气业务的改革重点是完善精细化预报业务流程,促进灾害性天气和定量降水预报的突破;完善临近预报和短时预报业务,建设突发性灾害天气预警预报体系,增强对突发件气象应急保障能力;建立四维资料同化系统,加强数值天气预报及其解释应用等。
按照中国气象局确立的目标,到2010年将建立基本满足国家需求、功能齐备先进、结构完整优化的集约化、研究型和开放式天气业务技术体制,形成天气业务在国家、区域、省、地、县的有序布局,天气业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天气业务科技水平显著提升。
届时,气象部门将综合利用天基、空基和地基观测信息,实现对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和相关灾害的全天候连续监测,监测预警率达80%以上。建立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的大气要素中短期精细化定量预报业务,中短期天气预报和大气要素预报准确率大大提高,4天降水预报达到2005年3天预报水平;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短期预报质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提高5%。(刘毅)
2013-05-24:未来三天具体预报
24日0时至25日08时,新疆天山地区、西北地区东南部、川西高原东部、四川大部、贵州西部、重庆大部、云南大部、广西中南部、广东南部、海南等地有中到大雨,其中,陕西南部、四川盆地东部和南部、贵州北部、云南西部和南部、广西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暴雨(50-80毫米),四川东南部、重庆西南部等地的局部地区有大暴雨(100-170mm);上述地区局地并伴有短时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南疆盆地的部分地区有扬沙或浮尘。
25日08时至26日08时,华北南部、黄淮大部、江淮大部、江汉、江南中西部、华南大部、贵州、重庆、陕西中南部、四川盆地东北部、云南南部和西部等地有中到大雨,其中,黄淮西部、江淮西部、湖北、重庆北部、湖南北部和西部、贵州东部、华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暴雨(50~90毫米);河南南部、湖北北部、湖南西部、贵州东南部等地的局部地区有大暴雨(100~200)毫米;上述局地并伴有短时雷雨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新疆南疆盆地的局部地区有扬沙或浮尘。
26日08时至27日08时,内蒙古东北部、华北中东部、黄淮、江淮、江汉中东部、江南大部、华南大部等地有中到大雨,其中,黄淮中东部、江淮、江南、华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暴雨(50~90毫米);山东南部、苏皖中北部等地的局部地区有大暴雨(100~160)毫米;上述局地并伴有短时雷雨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新疆北部、内蒙古有4~6级风。新疆南疆盆地的局部地区有扬沙或浮尘。黄海、东海北部有6~8级、阵风9级大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