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澳门省的地形地势和气候

2.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的部门作用

澳门气象暨地球物理局台风路径_澳门气象暨地球物理

1409号台风威马逊7月18日~19日变化

7.18 2:00 位于南海,以22km/h速度向西北移动。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将其升格为四级台风(C4)

7.18 5:00 中央气象台(CMA)将其升格为超强台风,中心最大风力52m/s,气压935hpa(百帕斯卡)

7.18 5:45 香港天文台亦将其升格为超强台风

7.18 14:00 (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强烈台风

此时威马逊台风位于海南东北角,达到巅峰,并向西移动(中央气象台评定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为每秒60米,即每小时215公里;香港天文台则评定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为每小时210公里;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则评定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为每小时198公里;中央气象局则评定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为每秒53米,即每小时190公里)

7.18 15:30 登陆海南省文昌县翁田镇,中心最大风力17级(60m/s),气压910百帕

7.18 16:00 JTWC评定其为C4,中心最大风力135节,即每小时250公里

7.18 19:30 登陆广东省徐闻县龙塘镇,中心最大风力17级(60m/s),气压910百帕

7.19 2:00 位于北部湾,向西北移动,强度逐渐减弱。中央气象局将其降格为中级台风

7.19 2:45 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强台风

7.19 5:00 中央气象台将其降格为强台风

7.19 7:10 登陆广西省防城港市光坡镇,中心最大风力15级(48m/s),气压950百帕

7.19 9:00 中央气象台将其降格为台风

7.19 11:00 JTWC将其降格为C3,并发出最后警报

7.19 11:45 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台风

7.19 15:00 中央气象台将其降格为强热带风暴

7.19 17:30 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强热带风暴

7.19 18:00 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强热带风暴,中央气象台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

7.19 20:00 中央气象局将其降格为轻度台风

7.19 20:50 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

7.19 21:30 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

7.19 22:00 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

澳门省的地形地势和气候

“杜苏芮”预计7月28日早晨到上午登陆。希望南方的同胞们引起注意,做好防护,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我们提起台风的时候,总能听到奇奇怪怪的名字,而且隔一段时间还会听到同样的名字,难不成是同一股风?显然不可能。

今天就跟大家讲讲台风的这些名字都怎么来的。

台风命名的历史

最早,所有的台风都是没有名字的,只是用年代和序号来编号。例如,1960年第一个台风被编号为6001,第二个台风被编号为6002,以此类推。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明了,但也缺乏生动性和区别性。

后来,一些国家开始用女性名字来命名台风,这些女性名字多是气象员的女友、爱妻或者受冷遇的政治家。例如,1949年大西洋第一个有名字的飓风“哈里”就是因为当它袭击佛罗里达州时,哈里斯·杜鲁门正在此地视察。这种方法虽然增加了一些趣味性和记忆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这些女性名字并不符合亚洲地区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很难发音和理解。

其次,这些女性名字可能会引起一些误解或不尊重。例如,15年第一个登陆中国的台风被命名为“安妮”,而当时中国正处于“批林批孔”运动中,“安妮”与“安妮·贝桑”(林彪之妻)同音,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联想和反感。

为了避免名称混乱和不妥,19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了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会议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使用新的《台风命名表》,由日本、韩国、朝鲜、中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密克罗尼西亚、美国14个成员国和地区各提供10个名字,共140个名字,按顺序年复一年循环使用。这是中国第一次参与国际台风命名,也是中国第一次使用中文名字来命名台风。

台风命名的规则

根据《台风命名表》,每年生成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的台风都会按照顺序依次使用其中一个名字。如果某年生成了超过25个台风,则从下一年开始重新使用该表。如果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伤亡而声名狼藉,则该台风名称会被从表中删除,并由相关成员提供新的名称替代。例如,“海燕”、“海马”、“龙王”等名称都已经被删除,并由“白鹿”、“木兰”、“海葵”等名称替代。

台风命名的规则还有以下几点:

每个名字不超过9个字母;

容易发音;

在各成员语言中没有不好的意义;

不会给各成员带来任何困难;

不是商业机构的名字;

选取的名字应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如有任何一成员反对,这个名称就不能用作台风命名。

这些规则旨在保证台风命名的公正、合理和文明,反映各成员国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表达对自然和平与和谐的愿望。

台风命名的特点

浏览《台风命名表》,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特点:

台风命名多以动物、植物、星象、地名、人名、神话人物等为主题,体现了各国和地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认识,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台风命名多具有祥瑞和和平之意,如“”、“彩虹”、“红霞”等,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台风命名多具有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如“悟空”、“海葵”、“莫拉克”等,反映了各国和地区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宗教信仰等,也展示了各国和地区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次登陆的台风名字“杜苏芮”是由韩国提供的,意思是一种猛禽,鹰。这个名字是在2006年替代了原来的“彩蝶”,因为“彩蝶”的韩语发音Nabi近似阿拉伯语的“先知”一词,为避免宗教上的冲突而被撤换。中文音译“杜苏芮”是由中国气象局、香港天文台和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协商统一确定的。

目前,有三次台风叫“杜苏芮”,分别是:

- 2006年第14号台风“杜苏芮”,于2006年8月7日在日本岛登陆,给日本和韩国带来了强风和暴雨,造成至少9人死亡,数百人受伤,数千人疏散,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数十亿美元。

- 2012年第6号台风“杜苏芮”,于2012年6月29日在越南中部登陆,给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洪涝灾害,造成至少36人死亡,数十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数亿美元。

- 2017年第19号台风“杜苏芮”,于2017年9月15日在越南北部登陆,给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造成至少40人死亡,数百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数十亿美元。

值得记忆的台风

在历史上,有一些台风给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印象和影响,无论是因为它们的强度、路径、影响范围还是造成的灾害。以下是一些值得记忆的台风:

台风“艾琳娜”(1980年):这是中国第一次使用中文拼音来命名的台风,也是有记录以来第一次在7月份登陆中国的超强台风。它于1980年7月31日在广东省汕头市登陆,登陆时中心最低气压为910百帕,最大风速达到60米/秒,相当于17级。它给广东、福建、浙江、江西等省市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洪涝灾害,造成了近千人死亡,数十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50多亿元。

台风“温妮”(19年):这是有记录以来登陆中国最强的台风,也是中国第一次参与国际台风命名之前最后一个使用英文名字命名的台风。它于19年8月18日在福建省福清市登陆,登陆时中心最低气压为873百帕,最大风速达到78米/秒,相当于18级。它给福建、浙江、江西等省市带来了极端的暴雨和狂风,造成了近千人死亡或失踪,数百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100多亿元。

台风“海燕”(2013年):这是有记录以来在西北太平洋生成的最强的台风,也是中国第一次参与国际台风命名之后被删除名称的第一个台风。它于2013年11月8日在菲律宾中部登陆,登陆时中心最低气压为895百帕,最大风速达到86米/秒,相当于19级。它给菲律宾、越南、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带来了空前的灾难,造成了近万人死亡或失踪,数千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数百亿美元。

台风“利奇马”(2019年):这是有记录以来登陆中国最北的超强台风,也是中国第一次参与国际台风命名之后被删除名称的第二个台风。它于2019年8月10日在浙江省温岭市登陆,登陆时中心最低气压为930百帕,最大风速达到52米/秒,相当于16级。它给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东等省市带来了罕见的暴雨和狂风,造成了近300人死亡或失踪,数千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200多亿元。

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的部门作用

澳门包括澳门半岛、凼仔岛、路环岛。

澳门半岛为一条狭长的地带,形状像是一只靴子。半岛自东北向西南倾斜,与华南沿岸山脉震旦走向相同。半岛上有莲花山、东望洋山(松山)、炮台山、西望洋山和妈阁山等山脉,其中最高的是松山,海拔93米,其他大都在海拔 50—75米左右。半岛上除了连岛沙洲和附属堆积地区较 平坦外,大部分是丘陵,由于不断移山填海,半岛的面积也不断增加,差不多约有半数土地是填海造成的。半岛的东西两岸地形各不相同,东岸面对大海,风浪较大,因海水侵蚀有不少海崖和海穴,西岸岸线较平直,面临内河,受西江影响沉积淤塞,南环海岸海水较深,堤岸迂回,东北部分地区早已填筑成地。

凼仔岛的山脉主要由花岗岩构成,为东北至西 南走向,并支配全岛丘陵呈起伏状。其中最高的是大凼山(鸡颈山),海拔159.1米。全岛原为大凼仔和小凼仔两个小岛组成,后因河海冲积被连 岛沙洲连接起来。凼仔岛的西北岸海水较浅。?

路环岛的地势为全澳最高,全岛丘陵起伏,大部分高度在百米以上,大多集中在中部和东部,山岩性质以花岗岩与火山岩为主。叠石塘山海拔176.45米,是路环岛的最高点,也是全澳最高的山峰。因为路环离华南海岸较远,堆积较凼仔稍缓,沿岸海水较深,北岸为峭崖,南部 西向海洋,海岬和海滩相间。

以下为澳门各山情况:

磨盘山

清代诗人丘逢甲一百多年前写的咏南环诗中所提到的磨盘山,即今日的岗顶。1900年,丘逢甲受广东派遣,往南洋一带调查侨民,并进行联络工作,曾经来澳,即在此居住。当时没有高楼大厦的阻隔,自岗顶俯瞰南湾波平如镜,夜间华灯璀璨如繁星闪耀,因此他动了诗兴,在《澳门杂诗》15首中,其中1首就是咏及这个景色的,载入《岭云海日楼诗抄》。原诗有注,注文是:“南环为胡贾聚居处,予所寓在磨盘山上,夜望灯火如繁星。”这首七绝是:“楼台金碧拥南环,灯火千门夜不关。满地烟花春似锦,三更人立磨盘山。”

北澳山

位于氹仔岛的北面。海拔64米。澳门的最高学府——澳门大学(原名东亚大学)坐落于山上。西麓海滨有一石崖,建有一座观音庙,故名观音岩。凯悦酒店位于其西南麓。

大氹山

位于氹仔岛东部,又名大谭山、鸡颈山。海拔159米。南面和北面分别是路氹连贯公路和友谊大桥的终点。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面填海修筑有澳门国际机场。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台新址建于山的东坡。

大炮台山

位于澳门半岛中部。原名柿山,因为过去山上有很多柿树而得名。后来,山上建有大炮台而改为现名。海拔57.3米。山虽不高,但位居半岛中央,可以控制澳门半岛四面八方,形势险要,葡萄牙人于17世纪初即已在山上修建一座大炮台。炮台占地约2000平方米,始建于1617年(明万历四十五年),至1626年(明天启六年)历时10年建成。过去一直是军事禁区,约30年前被辟为游览区。因为它是著名的古迹,又高踞于澳门半岛中央,可以纵览全澳,是游客必到之处。原设于此的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台于1996年迁至氹仔。澳门博物馆于1998年在此建成。澳门另一著名古迹——大三巴牌坊就位于其东坡,牌坊原来是圣保禄教堂的石砌前壁。山势低矮,坡度和缓,四面山坡早已建满房屋。

岛连岛

在1919年的澳门地图上,氹仔仍然是分开的两个小岛,大氹岛在东,小氹岛在西。今天大趾山和小氹山之间的大片平地,当时仍为海水所淹。两个小岛相隔最窄处仅约百米左右,就在今天的凯悦酒店与新世纪酒店之间。20世纪20年代开始,由于淤积加剧和人工填海,大氹、小氹便连成一体。所以,氹仔实际上是一个“岛连岛”。1969年人工修筑的一条海堤——路氹连贯公路把氹仔与路环两个海岛连成一体,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岛连岛。路氹连贯公路西侧大规模填海造地工程完成后,两个离岛便连接成为名副其实的岛连岛。

东望洋山

斜亘于澳门半岛东部。因其横卧形似瑶琴,因此古称琴山。在20世纪20年代新口岸填海上程完成以前,其东南麓的陡崖直逼海滨,形成澳门半岛东部的屏障。

今天,山脚离海岸最远处已有两公里。山体狭长,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两公里多,明显分为两段。北段较高,主峰海拔91米,是澳门半岛最高峰。上有古炮台,1865年建成的远东第一座灯塔矗立其上,灯塔旁有建于1626年的圣母雪地殿小教堂。该山原为荒秃的山岗,100多年前遍植马尾松。山上绿树成荫,因此又被称为松山,是澳门半岛最大的绿化区(参见彩图插页第7页)。西北麓有泉水,建有二龙喉公园。南段较矮,又名若宪山,海拔只有40多米,顶部平缓,医院(仁伯爵医院,俗称山顶医院)就建在山上。1990年11月在北段修通了一条285米长的行车隧道(即松山隧道),大大方便了澳门半岛北部、西部同东南部的交通。

莲峰山

又名莲花山。山南有望厦村,故又名望厦山。位于澳门半岛北部。清同治年间(1862~1874)编修的《广东图说》称:“莲峰山,在(香山县)城东南一百三十五里大海中,有望厦汛。”一说,明时称澳门为莲岛,故此山则称为莲峰;另说,此山形似莲花而得名。山高62米,东近濠江,西临大海,南望澳门,北朝大陆,在莲花茎的尽头,突兀拔起,宛如花球,山又多奇石,千形百态,旧日山顶岩石,远望如观音端坐莲臂,其他岩石烘托如云,更像是莲花盛开。北麓有莲峰庙,南麓有观音古庙,均有几百年历史。东南麓有澳门电视台,山顶有古望厦炮台,现已废弃。19年澳门市政厅在此建成望厦公园。现山下有澳门旅游学院及小型酒店。

妈阁山

位于澳门半岛的南端,因妈祖阁而得名。海拔73米。东、南、西三面临海,北接西望山上郁郁葱葱,环境优美。西南麓有古炮台改建成的圣地牙哥酒店。山的东麓和南麓建有不少背山面海的高级住宅。。

马交石

原为澳门半岛东北角离岸不远的突出于海中的一堆岩石。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黑沙环填海工程把它与澳门半岛连在一起,现已不复存在,位置大致在渔翁街东端。

马交石山

位于澳门半岛东北部。海拔49米。过去南、北均濒临海洋,像一小角突出于澳门半岛东北。西北与望厦山相望,西南连东望洋山,与它们围成两个海湾,前者较大,称为黑沙环(湾);后者较小,称为到狗环(湾)。经过多年的填海拓地,前者成了街道纵横的市区,后者则变为新口岸水塘的一部分。山上也有古炮台。山的东端是一处面积不大的游憩地,叫海角游云,原是浪拍崖边的海角,如今在此只能遥望海洋了。东北麓有一天后古庙(见马交石天后古庙)。其东北不远处,原有一堆突出于海中的石头,叫马交石,填海后已不复存在。

青洲山

位于澳门半岛西北部。海拔57米。原为孤悬于濠江中的一个小丘,江水环绕,风景幽美,绿树苍翠,故名青洲。昔日又称之为绿岛,“青洲烟雨”曾是“濠镜十景”之一。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在莲峰庙附近修筑一堤使之与澳门半岛相连。后来又陆续在山麓周围填海。

塔石塘山

位于路环岛的西部,又名叠石塘山。海拔171米。是路环岛的主峰,也是澳门地区的最高峰。西北坡有路环郊野公园,北麓有一石矿场。有公路通往山顶,建有山顶公园。山上于1998年建有19.99米高的妈祖石雕像。

西望洋山

位于澳门半岛西南部。海拔62.7米。西临内港,东北隔南湾与东望洋山相望,南接妈阁山。有数百年历史的妈祖阁就坐落在山的西南麓,庙的后山坡上花岗岩石蛋地貌发育,有不少名人雅士题咏的石刻。山顶有建于1622年的圣母堂和1935年加建的主教府,所以西望洋山俗称主教山。山上绿树婆娑,景色优美,有不少南欧建筑风格的别墅,是澳门的高级住宅区之一。历史悠久的峰景酒店主体建筑就建在其东麓。

小氹山

位于氹仔岛西部,又名小谭山。海拔111米。北面是澳氹大桥的终点,面向大桥的山坡上有大型浮雕。山南大片填海地建有场。新世纪酒店和菩提园在其东麓。

一粒米

位于氹仔岛东端离岸不远的一个小岛,面积很小。填海修建澳门国际机场时已将它与氹仔连在一起。

澳门因位于全球台风吹袭频密的地区,气象部门对澳门居民极为重要。除了与天气分析及预报有关的工作以外,气象局更肩负起本地气候和气候演变之各项研究。此外,气象局亦专责地震和空气质量之监察,设有地震监察站和空气质量监察网络。澳门虽为弹丸之地,各界对气象服务之需求正与日俱增;如:航空、、土木工程、运动、旅游、节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