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是什么?

2.天气预报的由来是什么?

3.神秘恐怖的翻车带?

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列宁的死故事情节

波兰华沙天气_波兰华沙天气预报30天

1. 今年暑,我有幸阅读了著名作家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饱食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它成为了我最喜欢的课外阅读物之一。

这本名著里,塑造了许许多多形形,性格各异的人物,而我最喜欢的莫过于主人公——保尔?柯察金。

作者曾说过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就是当一个人已经不在人世的时候,他还能以自己所创造的一切继续为人民服务。人应该怎样的活着才有意义?保尔?柯察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完美的回答。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周围残疾的人有很多,但是又有多少人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重新“站”起来了呢?然而,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个因为不幸而残疾的人,虽然自己身体行动不便,但是他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他在残疾后毫不灰心,更加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并且开始了文学创作。但是厄运又一次不幸的降临在他的头上,双目失明对于已经瘫痪的他来说,无疑又是当头一棒!可是他却毅然拿起笔来,摸索着,坚持写作,每写一字,他都需要付出常人根本无法想象的艰辛劳动。他终于成功地写出了《在艰苦暴风里诞生》的前几章。读到这儿时,我的心早已经被深深的震撼了,保尔?柯察金那坚毅的脸庞,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竟有如此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这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呢?我想就是那最伟大,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召唤他一次又一次的创造奇迹吧!这是他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的动力。

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位可敬可佩的共产主义战士,您为我树立了榜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让我收益匪浅。我将把它放在床头,从中汲取更大的精神力量。

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后,我才领悟到:一个人的毅力对他的一生是有多大影响的。就说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保尔吧,他的一生非常坎坷,然而他凭什么使自己继续活下去呢?是毅力。毅力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上天也使他有了三次生命。像他这样,能在十几岁就立足杀场,英勇杀敌的动力是什么?是毅力!年轻的保尔后来疾病缠身,但他仍不停地忘我工作,有休疗伤的机会他也不愿意放弃工作,这就是毅力的力量!毅力乃成功之本,是一种韧劲,一种积累。毅力的表现往往是一个人在挫折中所展示地惊人的一股力量,有了它,人们就不会向挫折和困难低头,更会坚强地去面对。这是我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感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生动地描写了一代工人阶级青年在苦难中诞生、在斗争中成长的过程;在风雨如磐的沙皇暴政下,在地主资本家、哥萨克、外国侵略者的重重压迫下,他们懂得了爱和恨,增长了知识,炼就了坚韧顽强的性格,在十月革命的风暴中,经过***的教育,百炼成刚,从自发的反抗者逐渐锻炼成了自觉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保尔的英雄主义是早期布尔什维克的理性真诚,个人价值和集体事业在观念上处于和谐状态。不仅通过一个接一个的困境来塑造这位主人公,还通过激动人心的独白、发人深省的警句格言直抒这种赤诚情怀。

整部的主要价值,正在于塑造了保尔这样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典型形象。然而十九世纪英国的运动中,虽然早以出现了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但那主要是诗歌。至于其他的古典作家,他们对旧社会腐朽黑暗的揭露尽管非常深刻,但他们没有塑造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正面人物形象。保尔的出现,无论是形象的高大或形象的纯真质朴而言,都是一个新的高峰。

如果你曾见过大海,见过海的万丈波澜,你定会明白什么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如果你曾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体会过保尔·柯察金的顽强沉着,你定会明白什么叫永恒的生命。

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出生于乌克兰的一个贫困家庭,父亲已故,只靠母亲洗衣服,哥哥打工赚钱。从小受够了阶级歧视的他,参加了革命,并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书中所云:“钢铁是在熊熊大火和骤然冷却中炼成的……我们这一代也是在斗争和艰苦中考验中锻炼出来的。”这句话蕴涵了比生命更深层的意蕴。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生命之旅中,都不会一帆风顺的。当你“冷却”的时候,不必怨天尤人,自艾自怜,引经据典,以长篇道理来安慰自己。首先,应该让自己站起来,直着身子走路,去听一听水滴是如何汇成河流的,闻一闻梅花在苦寒中散发怎样的香味。体会发现,生命之美来自于自身的自强不息,钢铁,是经过无数大起大落的考验后炼成的。

曾几何时,校园里流行这样一首诗:“做不成太阳,就做一颗星星吧!”做不成大树,就做一株小草吧!”这是一个谬论,保尔·柯察金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们的付出远远大于索取;而庸人生生死死,流下了什么,又拿来了什么?我想,如果我是保尔·柯察金,我一定会把这首诗改为“不甘做星星,就做一个太阳吧!不甘做小草就做一棵大树吧!”

人的一生中总要有个奋斗的目标,然后为实现它而努力。而保尔的目标就是为革命事业而努力。综观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都抱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淌得人憔悴”的信念,才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吃苦,锻炼意志,实现了自身素质的提高,人生的价值才能不断的升华!

其实,生命只是一个形式,而寻梦的过程才是生命中沉淀的感动,灵魂中由表及里的真情,才是永恒的生命。我愿做风雨中一棵参天大树。怒吼的狂风挡不住澎湃的潮水,澎湃的潮水挡不住我前进的执着;秋的沉醉挡不住凄凉的秋风,凄凉的秋风挡不住我对春忘情的冲动;夜的深沉挡不住闪烁的明星,挡不住我对黎明的企盼!风雨中,我依然是一棵树,一棵对生活充满憧憬的树!是真正永恒的生命!

2.本书成书于1932年一1934年。作者尼·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出身工人家庭,12岁即开始劳动生涯,15岁加入共青团,参加过保卫苏维埃的国内战争,做过团与党的下、中层领导工作,是苏维埃“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后双目失明,在疗养院口授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由他人记录、编辑成书。作者自称“1924年以前不太懂俄语,而双目夫明前也只上过一年函授共产主义大学:因作品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个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共产主义战土的形象和作家自身经历的品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为世界革命青年成才的“教科书”和“圣经”。在苏联国内,此书上百次地再版,在国外,也有50多种文字译本。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品赏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描述的发生于1915年直到30年代初那一段历史时期。保尔·柯察金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中心人物,也是书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他是在老布尔什维克朱赫莱的影响下从自发走向自觉的。他懂得了不平等生活的社会根源,懂得了要想推翻旧世界,必须成为“勇敢坚强的阶级弟兄”和“坚决斗争的钢铁战士”。在积极投身保卫苏维埃的伟大斗争中,他认识到,一个人只有和祖国联系在一起时,才会创造出奇迹。他曾说:“我赞成那种认为个人的事情丝毫不能与集体的事业相比的革命者。”

保尔总是把党和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那血与火的时代,保尔和父兄们一起驰骋于疆场,为保卫苏维埃,同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匪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那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年头,保尔又以全部热情投入到和平劳动之中,他那种苦干精神和拼命精神,正显示了第一代建设者们的崇高品质。在修筑铁路中,保尔所在的潘克拉托夫小队“拼命走在前头”,以“疯狂的速度”进行工作。

保尔从未屈膝投降过。他总是随时准备承受对自己最沉重的打击。他经受住了一切考验,在对待友谊、爱情和家庭等问题上,他也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原则。

保尔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非常苦恼,不能自拔。他产生了自杀的念头,这时故事情节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程度。自杀就等于背叛革命——正因为如此,的枪口才那样“鄙夷地瞪着保尔的眼睛”,于是,他以冷酷无情的严峻态度谴责自己说:“老兄,你平时说什么要干出一番英雄事业来,原来全是纸上谈兵!……你有没有尝试过战胜这种生活!……你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设法冲出这个铁环吗?即使到了生活实在难以忍受的时候,也要想办法活下去。要使生活变得更有益。没有比掉队更可怕的了。”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青年***员来说,他生命的全部需要,就是能够继续为党工作。他以坚强的毅力克服了悲剧命运的打击,开始了为争取归队而进行的斗争。保尔也以自己的毕生精力,实践了自己的生活原则:“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保尔战斗一生的真多写照,也是他革命乐观主义的深刻概括。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解释这部作品的标题时说:“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作者在塑造保尔这一形象时,用内心独白、书信、格言警句,揭示了这一形象的内心的全部复杂性和成长过程。保尔的形象是社会主义青年一代中最光辉最典型的代表。这也就是为什么保尔·柯察金这个名字能够响彻世界各大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能够成为青年生活教科书的根本原因。同时,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形式来看,这部都可以称为30年代的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而就它对读者影响的力量和深度来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早在1942年就由梅益译成中文。保尔的形象直到今天仍然闪耀着不可泯灭的思想光辉。

奥斯特洛夫斯基和他的《筑路》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是苏联优秀的无产阶级战士和作家。他于1904年9月29日出生在乌克兰的一个工人家庭。由于家庭生活拮据,迫使他在11岁时就中断了小学的学习,去当童工。饱尝辛酸的生活,培养了他顽强的性格和反抗精神。1919年加入共青团。同年,为抵御波兰白军的入侵,他参加了红军。1920年8月,因作战负重伤而转入劳动战线,在基辅铁路工厂做电气工人。1921年秋,他在基辅附近参加修筑轻便铁路时,害了伤寒病。第二年又因在第聂伯河抢救被洪水冲走的木材加重了风湿症,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根据他的健康状况,党组织决定发给他残废证书和国家津贴,让他长期休养。1924年他20岁时,成了一名光荣的布尔什维克党员。这期间曾先后在基辅欠兹多区担任共青团区委书记和区军训第二大队政委等职。由于重伤、疾病和劳累过度,他于1929年全身瘫痪。虽然他不能直接参与经济建设,但他决心加入新的战斗行列,拿起那支并不熟练的笔来写作,于是在病榻上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活动。

在1929年双目失明,脊椎硬化袭击了他。但这些并没有使他屈服。从1930年起,用了四年的时间,创作了以他的亲身经历为素材的自传体长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4年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这部就其形象的思想深度,作品的感人力量和对青年一代的深刻影响来说,在苏联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

1935年底,苏联党和奖给他列宁勋章,以表彰他对革命的卓越贡献。1936年12月22日,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长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以国内革命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革命斗争为题材的。它通过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一个普通的工人子弟成长为无产阶级英雄的故事,生动地描绘了乌克兰的第一代共青团员们在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为保卫红色,建设社会主义而英勇奋斗的历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十月革命、国内战争、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画卷;形象地表现了老一代布尔什维克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深刻地揭示出社会主义新人百炼成钢的客观规律。这是一部对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本文所分析的《筑路》,节选自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部的第二章。

《筑路》主要描写 1921年深秋到年底,从尔卡车站到伐木场修筑轻便铁路的艰苦劳动。当时,在乌克兰的首府基辅刚刚平息了一场,但是“新的敌人在威胁着这个城市——铁路运输眼看要瘫痪,饥饿和寒冷就会接踵而来”。暗藏在铁路林业委员会的坏分子故意让工人们到离尔卡车站七俄里的森林里去伐木,使已经砍伐的21万立方米的木材无法运到基辅。为了摆脱燃料奇缺的局面,基辅省党委决定,在一个半月的限期内,修筑一条从尔卡到伐木场的轻便铁路,并决定组织工人们分期分批参加这次劳动。由于筑路工程艰巨,首先被调去筑路的是基辅的共青团员们。当时保尔作为基辅铁路工厂的团委书记参加了这次筑路工作。

筑路的劳动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开头,就通过具体、细致的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恶劣的自然环境。阴云密布,秋雨连绵。又是在“一望无际”的“树叶全落”的森林里,就越发显得环境的萧条、冷落和恶劣了。筑路工员在这种环境里劳动,衣服被冰冷的雨水湿透了,“粘混在靴子底下扑哧扑哧直响”,这本来对工作就是非常不利的。可是,雨水还不断地把人们的劳动成果冲走,“泥浆像稠粥一样从路基上淌下来”。面对这种情况,筑路的共青团员们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他们“狠劲地挖着土”,每天“一直干到天黑透了才离开工地”,从而表现出他们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忘我的劳动态度。正因如此,才使“修筑的路基”“不断伸向密林深处”。

筑路工程队不仅面临着这样恶劣的劳动条件,而且生活条件也是十分艰苦的。他们住的是“门窗张开大洞,炉门成黑窟窿”,“房顶也破烂不堪”的石头房子,睡的是“薄薄地铺了一层干草”的水泥地面;穿的是“里外透湿、溅满泥浆”,“从来没有干过”的衣服;吃的是“单调得要命的素扁豆汤和一磅半几乎跟煤一样黑的面包”。这种艰苦的生活条件,对每个筑路人员都是一场严竣的考验。他们中的大多数“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经受着各种艰难困苦”,不断赢得筑路工作的新胜利,充分反映出在布尔什维克哺育下的广大共青团员们顽强不屈、勇于战胜艰难困苦的斗争精神。但是,也有14个人贪生怕死,经不起考验,成了可耻的逃兵。作者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描写,进一步突出了筑路劳动的艰苦和广大共青团员们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和献身共产主义的忘我精神。

随着筑路的深入发展,困难越来越多,斗争越来越尖锐。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接踵而来,筑路工程队受到的第一次打击,就是有一天晚上没有把第二天的面包送来。对于120人的筑路队来说,实在是一个极大的困难;其次就是“枕木用完”,又没有车辆,使筑路工作面临着停工待料的严重问题;第三是“接班的人员还没有着落”,等等。作者用较多的笔墨来渲染筑路斗争中的这些极度的困难.不仅真实地反映出20年代初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所面临的严酷斗争和普遍困难,而且更重要的是,为表现保尔及其战友们不畏艰苦、英勇顽强的钢铁般的性格作了必要的铺垫。

保尔作为一个筑路人员的杰出代表,在这场严竣的筑路斗争中表现十分出色。作者在这里并没有较多地描写保尔怎样忘我地劳动,而是选出了“靴子”的细节加以表现的。开始写他的“靴子总是湿漉漉的,走起路来里面的泥浆扑哧扑哧直响。”尽管这样,他还是坚持在冰冷彻骨的泥浆里劳动。后来靴底掉了,“害得他活都没法干”,气得他忍不住又骂起人来。这说明骂人之于保尔,并不是发泄对这种艰苦劳动的不满,而是讨厌鬼天气影响着他更好地干活。现在他光着脚板泡在刺骨的泥泞里,才不得不到厨房去修理靴子。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会受到厨师助手奥达尔卡的挖苦和训斥。如果他是一个好逸恶劳、害怕艰苦的人,那么遇到这种情况,准会把满腹的牢骚和气愤一古脑儿喷吐出来。然而,保尔只是淡淡地解释说:“靴子全烂了。”由此博得了奥达尔卡的同情。这一系列有关“靴子”的细节描写,从侧面把保尔忠于革命事业,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政治本色深刻地表现出来,也把筑路的艰难困苦进一步具体化。

如果说在筑路斗争中每个人都面临着严竣的考验的话,那么在筑路工程队党委书记托卡列夫从城里回来后传达的团省委决议,就是真革命的试金石了。托卡列夫告诉大家,“到现在换班的人还没有凑齐”,并传达了团省委的决议,要求全体共青团员“继续留在工地”。这对于饱受艰辛的党团员来说,的确是一场严竣的考验。绝大多数员尽管思想一时还搞不通,但还是能服从组织的决议。只有一个贪生怕死的可怜虫声明要离队。“他连喊带骂”,污蔑筑路工作是“罚做苦工”,并叫嚷他“明天就走”。他的拙劣的表演,把灵魂深处的污秽完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对于这个怕死鬼,筑路队共青团书记潘克拉夫给予了严厉的斥责:“谁在那里胡说八道?谁说党给的任务是苦工?”这两个排比反问句,是对这个临阵脱逃的可怜虫的有力批判,特别是他向全体党团员讲的当前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是咱们从这儿溜走,许多人就得冻死”;“当逃兵”“是咱们的思想和咱们的纪律所不容许的”。这些话深刻有力,爱憎分明,维护了党的思想的纯洁性和严明的纪律性,对那些思想波动的人也是一很好的教育。

然而,斗争并没有结束。那个可怜虫公开叫嚣:“我可不为一张硬纸片卖命”。这调无耻澜言把筑路斗争推到高潮。可怜虫扔掉团证的卑鄙行为从反面教育了广大党团员,会场里立时爆发出来一片叱骂声。大家在斗争中认清了这个可怜虫的丑恶嘴脸,斥责他是“出卖灵魂的家伙”,揭露他“想的都是升官发财”,对他表示了极度的憎恨和蔑视。最后,潘克拉托夫烧掉了他的团证,宣布了这个贪生怕死、好逸恶劳的可耻逃兵的政治上的。这场斗争批判了背叛组织、背叛革命的可怜生.教育了广大省共青团员,增强革命队伍的团结,为以后胜利地完成筑路任务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筑路》这部分节选的内容,通过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修筑轻便铁路的具体描写,歌颂了在布尔什维克党哺育下,以保尔为代表的党团员们勇于战胜困难,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遵守纪律,服从决议的高尚品质,以及他们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忘我劳动精神。同时也揭露批判了在严竣斗争面前充当可耻逃兵的卑劣灵魂.保尔及其战友在筑路斗争中所表现出来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顽强的斗争意志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在艺术上《筑路》也很有特色。其一,环境描写生动、深刻,既渲染了气氛、刻划了人物,又有助于表现中心思想。开头描写的秋雨、乌云、老树、粘泥等自然环境以及筑路工员吃住困难、物资缺乏等社会环境,构成了苏联20年代的典型环境。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这种典型环境对于表现保尔及其战友们的思想品质,对于表现的中心思想是有重要意义的。它使我们认识到,这场筑路斗争就是一座革命的大熔炉,保尔及其战友们的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强性格就是这里锤炼出来的。

其二,情节集中,结构严谨,环环相扣。首先写恶劣的劳动条件,其次写艰苦的生活条件,然后再表现筑路遇到的困难和对筑路人员的考验。这样写各段之间互为因果,互相补充,对于表现筑路人员的高度觉悟、顽强意志以及揭露可耻逃兵的嘴脸,提供了令人置信的思想内涵。

其三,比喻形象、生动贴切,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在把下雨比喻为‘用筛子筛过的一样”,把黑面包比喻为“煤一样黑”,把好动的霍利亚瓦比喻象水银一样,等等,状物准确,表现力强。此外,开头用拟人手法对老榆树的形象描写,更使人耳目一新。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引以为座右铭的文字,就出自原苏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时该书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已经双目失明、全身瘫痪,这部书是他强忍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三年才写成的。故事就取材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其后,他又开始了另一部《暴风雨所诞生的》的创作,但只完成了第一部,他就与世长辞了,年仅32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在此期间,新生的无产阶级同国内外敌人及各种困难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就是在革命的熔炉中,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

作为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他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其后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战,但无论是战场上的搏杀、感情上的波折还是工地上的磨练,都没能使他倒下,反而使他更加坚强。即使在伤病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卧在病榻上时,他仍然不向命运屈服,而是克服种种困难,拿起笔,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他生命的誓言。可以说,在他的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人到底应该怎样度过一生?这部中的保尔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响亮的回答。

这部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书中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也都相当出色,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我们阅读这部著作,不仅可以感受到保尔巨大的人格魅力,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而且可以借鉴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文学欣赏水平。

感知 这是一部激励过无数中国人的书。阅读时要注意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体会保尔的精神魅力。有条件的话,可以观赏同名电视连续剧。

精彩片段 海浪在他脚下拍打着零乱的石堆,从遥远的土耳其刮来的干燥海风吹拂着他的脸。港湾的海岸呈不规则的弓形,一条钢骨水泥筑成的防波堤挡住了海浪。蜿蜒起伏的山脉延伸至海滨突然中断。城郊一幢幢白色小屋排列在山峰之中,伸展到很远的地方。古老的郊区公园里静悄悄的。秋风扫下的枯黄的枫叶缓缓地落在已很久无人清理、杂草丛生的小径上。 一个波斯老马车夫把保尔从城里拉到这里。他扶着这位古怪的乘客下车时,忍不住问道: “你干吗到这儿来?这儿没有姑娘,也没有剧院,只有胡狼在这儿转悠……你在这儿干什么呢?我真不明白!同志先生,还是坐我的车回去吧!” 柯察金付了车钱,那老头儿也就走了。 公园里空寂无人。保尔在海边找了张长凳坐下,把脸对着阳光,太阳已不那么晒人了。 他坐车来到这个僻静的地方,为的是考虑如何安排他今后的生活。是该进行总结和做出决定的时候了。随着他的再次到来,丘察姆家的矛盾激化到了极点。老头子听说他又来了,大动肝火,在家里又吵又闹,胡搅蛮缠。带头进行反抗的自然是保尔。老头子没有料到会遭到妻子和两个女儿的强烈反抗,于是从保尔第二次来到的那天起,这一家就分开过了,双方互相敌对,彼此仇视。通向老两口房间的过道已经钉死,一小间厢房租给了柯察金。房租已预先付给了老头。他似乎很快就平静下来了,因为两个女儿独立出去,就不再要他负担生活费用了。出于外交方面的考虑,阿尔宾娜还和老头子住在一起。老头子从不上年轻人住的那边去,他不愿跟那个可恨的人碰面,然而在院子里他却像火车头似的,噗噗噗地大声喷烟,以此显示,他是这里的主人。老头子去合作社工作之前,会两门手艺——鞋匠和木匠。现在,他把板棚当成作坊,一有空就在里面干活,挣点外快。他很快就把工作台移到保尔的窗户下面,有意要为难这个房客。他使劲敲着钉子,心里乐滋滋的。他知道,这样可以妨碍保尔看书。 “你等着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从这儿撵走……”他时常低声地自言自语。 远处,在接近地平线的地方,轮船喷出的烟柱像一片乌云似的舒展开来。一群海鸥尖叫着向海面俯冲。柯察金双手抱头,陷入沉思之中。他的一生,从童年时代一直到现在,一幕幕地在他眼前闪过。他这二十四年生活得怎么样?好呢,还是不好?他一年又一年地回顾,像一个铁面无私的法官检查着自己的一生。结果他十分满意,他这辈子过得还挺不错。当然,由于愚蠢,由于年轻,更多的是由于无知,也犯了不少错误。但最主要的一点是,在火热的斗争年代,他没有睡大觉,在夺取的残酷搏斗中找到了自己的岗位,而且在革命的红旗上,也有他的几滴鲜血。

在精力全部耗尽之前,他没有离开过队伍。现在他的身体垮了,不能再坚守阵地,惟有一条路可走——进后方医院。他还记得,在华沙附近的激战中,有个战士被射中,从马上摔下来,跌倒在地上。同志们急忙包扎好他的伤口,把他交给救护人员,又继续向前飞奔,追赶敌人去了。这个骑兵连并没有因为失去一个战士而停止前进。为了伟大的事业进行斗争时,就是这样,而且也应该

你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是什么?

玛丽·居里——灵魂的劳动者(1)

玛丽·居里的无数荣誉与盛名似乎与这位伟大的女性无关,她依旧在极端困难的工作条件下,热忱并顽强地工作着。这位伟大的女性将自己的梦想,贡献给了全人类,在她的生命中早已注入了高尚与无私。她忘我地工作不是用劳动换取荣誉、功勋和利益,她是为了让自己的灵魂劳动。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就流传于世,对于她一生的写照再也没有比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来的真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地同居里夫人有着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越来越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释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在辉煌的科学桂冠之外的她,面临物质环境的匮乏、绯闻官司、居里先生的意外死亡,以及外界对女性科学家的怀疑,却能在残存的骄傲里找到力量。而在寂寞的心灵深处,我们看到一位尊贵的女性,对科学研究忠贞不渝的坚持、对人类的无私与热爱。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爱因斯坦

玛丽·居里之所以受人尊敬,不仅是由于她的科学天才,而且也是由于她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杰出的人格。

——原子物理学的奠基者 卢瑟福

她是一个本质上严谨的人,始终不能掌握与荣誉相称的那些做作,她不善于成为出名的人物。

——居里夫人的大女儿 伊丽英·居里

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时,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

——爱因斯坦

1867年11月7日,波兰华沙城里一幢公寓楼中诞生了一名小婴儿,名叫玛丽。这个躺在摇篮里的可爱小娃娃,就是后来的居里夫人。玛丽的父亲是位老师,在中学里教授数学、物理,母亲也是位教师,同时也是出色的音乐家。

1891年,玛丽靠自己当家庭教师积攒下的钱,从华沙到法国巴黎大学求学,三年中她先后获得了物理和数学两个学士学位,并获得进研究室工作的机会。1894年,她结识了比埃尔·居里。居里是一个非凡的物理学家,性格内向,对社会非常关怀。为科学献身的理想,把他们永远联系在一起。

他们生活清贫,工作、学习却十分紧张。在1896年,法国人亨利·贝克勒尔发现了铀的放射性基础上,居里夫人在分娩大女儿期间,对当时已知的80种元素一一进行测试,发现了两个比铀的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并将第一个新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另一个新元素命名为“镭”。然而在1906年4月的一个下雨天,发生了件惨痛的悲剧,由于射线感染,身体越来越差的居里先生,在巴黎一座桥上,恍惚地撞上一辆马车,车轮辗碎了这位大科学家的头颅。心碎的居里夫人失去了伴侣,也失去了最得力的研究伙伴,不过她的坚强意志克服了一切,她忍着悲痛,独立担负起抚育两个女儿的责任,同时接替居里在巴黎大学教授的工作,进入实验室,为改革镭的提炼方法而继续研究。

居里夫人虽然从此开始独立研究,但是在放射学理论与实践上的成就却越来越高。1911年冬季,她收到一封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电报,通知她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居里夫人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两度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第一次是在1903年,居里夫妇与贝克勒尔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且是位女性。

即使居里夫人成了世界公认的卓越科学家,仍然不断受到科学界顽固保守势力的冷遇和压制。1911年,她接受朋友的劝说,参加了法国科学院院士的竞选,结果却以一票之差落选。反对者所持理由之一是:女人不能成为科学院院士。然而公正的人们敬仰她,就在同年12月,她第二次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不久,法国医学科学院选她为院士。

玛丽·居里——灵魂的劳动者(2)

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这是居里夫人和居里先生一贯遵循的原则。在发现镭后,为了使镭尽快地服务于人民,她拒绝申请专利权,立即公开了提取镭的方法,即使那时她自己的生活还很艰难。居里夫人一生拥有过三克镭,她把第一克捐给了科学,公众则把第二克和第三克回赠给了她。这三克镭展示了一个科学家伟大的人格,由此也唤起了公众对科学的理解。

一些人认为,居里夫人在对待镭的问题上固执得让人难以理解。既然是为了科学研究,在专利书上签个字,不是要省事得多吗?

居里夫人在自传中回答了这个问题:“我的许多朋友坚持说,若是比埃尔·居里和我保留了我们的权利,我们就可以得到必需的资金,来建立一个满意的镭研究院,而以前阻碍我们两个人、现在仍在阻碍我的种种困难都可以避免。他们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但我仍然相信我们是对的。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

居里夫人向人类贡献镭的同时,也贡献了另一种价值。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德国人疯狂地侵入了法国的疆土。居里夫人——这个波兰女子忘不了自己的祖国波兰,也忘不了自己的第二祖国——法国。在这个危急紧要的关头,她又表现出她做研究时的那种勇敢的创造精神。

居里夫人为伤兵服务,完全出于一种伟大的献身精神。她从来不要求战地当局给她什么特殊待遇,从来不愿意为了她而增加别人的麻烦。她放下名学者的架子,只愿像普通人一样工作。与普通人如果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她更熟练,更细心,也更负责任。在极冷的天气里,人们可以看见她自己开汽车,自己修理汽车,自己亲手装配X光仪器。

战争结束的时候,居里夫人已是51岁了。她以再接再厉的勇气和毅力,回到她所筹建和装备起来的镭学研究所。从1919年到1934年间,居里夫人继续着自己的研究工作,并教导着从各方闻风而来的后起之秀。在镭学研究所里,一大群青年学者围绕着她:给他们指定工作的是她,给他们解决疑难的是她,给他们鼓励和支持的还是她。在她步步启发、步步指引下完成的那些工作中,谁能说出有多少成绩是不靠她而获得的呢?

在1934年5月的一个晴朗的下午,居里夫人在实验室中工作到三点半钟,感到异常疲乏,低声对她的同事说:“我在发烧,要先回家去了。”这是居里夫人临终前一个半月最后一次离开她的镭学研究所。

人们按照她生前的遗嘱,将她的棺木和居里先生同穴而葬。在她的墓碑上,只有简单的一行字:“玛丽·斯克洛杜斯卡·居里,1867年—1934年。”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的好朋友——爱因斯坦曾说:在所有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惟一不为荣誉所颠倒的人。这大概是对她一生最真实的写照吧!

居里夫人的梦想

当爱因斯坦深切怀念起与居里夫人长达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时,他说维系他们之间友情的纽带完全是出于对居里夫人伟大人格的钦佩。他用最精辟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那就是——“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居里夫人原本有许多发财的机会,但是都拒绝了,她对于功名看得很淡。在她获得各种奖金前,穷得连医药费都没着落,后来人们劝她申请镭的专利,她也断然拒绝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镭涨到每克10万美元,居里夫人却仍然毫无积蓄;战后,当她成为世界名人,常被各国邀请时,竟连一件像样的晚宴服也没有。

人类的确需要注重自己实际利益的人,他们努力工作,谋取自身的利益,而且与人类普遍利益不相违背;但是一个伟大的人总是肩负更大的使命,而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利益。正如居里夫人自己所说:“人类也不可缺少具有理想主义的人,他们追求大公无私的崇高境界,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无暇顾及本身的物质利益。”

“在科学上,我们应该注意事,不应该注意人。”这是居里夫人研究科学的执著精神,但是一旦科学应用到人身上,她却发挥了对人群社会的无比关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努力奔走,大声疾呼筹募资金,购买在当时极为昂贵的X光机送上战场,并且亲自到前线医院教导医护人员使用方法。许多军医和伤兵亲眼见到在身体里的部位,因而获救重生时,都感动不已。

命运将无数荣誉赋予居里夫人,但她都不为所累,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世界的所有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惟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用事求世,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

玛丽·居里——灵魂的劳动者(3)

在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中读到了这样的句子:“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最大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对一件忘我的事业的发展,受了强烈的吸引,使他们没有闲暇,也无热诚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居里夫人把人类所需要的人分为两类:前者通过劳动换取报酬当然无可厚非,因为人类要生存,而且这个世界的进步,少不了这一类人的推动,从最普通的田间劳动者到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从日理万机的政客到普通工人,他们获得的报酬是一种自我认知。可是一旦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报酬上,他的劳动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这也是对自我劳动的物化,他把自己的劳动仅仅当做物质的交换,这样的劳动缺少相应的人类精神,这样的人最让人鄙薄。像某些派头十足底气不足的歌星,像某些财大气粗心胸狭窄的大款,像某些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官员,他们追求的报酬是出卖自己的结果,他们已失去灵魂。

居里夫人欣赏的还是后者:人类需要梦想家。这样的人是那种只有空想而无实绩的人,她所指的是那种超越了世俗杂念而致力于某一事业的人,这样的人只是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精神自由飞翔,他们忘我地工作完全不是出于用劳动换取荣誉、功勋或者利益,他们是为了让自己的灵魂劳动。居里夫人用她卓越的智慧证实了自己的梦想,她所从事的科学事业构成了她生命的主要部分。她发现了镭但不占为己有,她把自己的梦想贡献给了全人类。当居里夫人的梦想成为全人类的财富时,人们的幸福就是给她的最好的报酬。

要做这样的梦想家。是的,在人类愈加被物化、异化的时候,这世界就更需要梦想家。在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实惠追求物质的时候,还需要一些人去思考去探求去梦想,否则,这星球与死亡无异。我相信越是在有人完全放弃了梦想,完全放弃了神圣,完全放弃了崇高的时候,越是需要有人去梦想,需要有人歌颂神圣,需要有人崇尚崇高。这样的人不需要太多,但他们能代表一个时代。只是等这一个时代过去了,人们才会发现他在那一时代所处的重要位置,只有这少数人才是那个时代的精髓,只有他们的梦想是那个时代夜空里最亮的星辰。屈原、李白、苏轼、曹雪芹、荷马、莫扎特、贝多芬、布鲁诺、普鲁斯特、卡夫卡……这些梦想家用他们的思想照耀了身后的时光,他们的梦想成了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他们的梦想与这个世界永存。

爱因斯坦与居里夫人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女化学家——玛丽·居里

玛丽·居里 (Marie Sklodowska Curie,1867~1934),法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生于波兰华沙,原名玛丽·斯科罗多夫斯卡,因后来嫁给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而改称玛丽·居里或居里夫人。

1883年毕业于波兰华沙高级中学。1891年考入法国巴黎大学。1893年以物理学第一名成绩获巴黎大学理学学士学位,次年又以数学成绩第二名获巴黎大学数学学士学位,1903年又荣获博士学位。1906年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和法国科学院第一个女院士。1934年7月4日玛丽·居里因患白血病,病逝于法国尚萨瓦省的疗养院,终年67岁。

玛丽·居里是放射化学和放射物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她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经过近10年的耐心试验,发现并分离了钋和镭两种新元素。为了纪念她的伟大祖国波兰,特将她发现的第一个元素命名为分(Polonium)。

玛丽·居里还把她发现的放射性元素用于医学,开创了放射性治疗的先河,从而拯救了千百万癌症患者的生命。她一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1903年的物理奖和1911年的化学奖,是女性科学家中唯一有此殊荣者。此外,她还担任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务,24次获奖。她的主要著作有《同位素及其组成》、《论放射性》和《放射性物质及其辐射研究》等。

奔驰前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1914年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一开始,德奥联军倚仗炮火优势,一再突破法国防线,深入法国境内。法国号召广大人民,保卫祖国安危。两次获诺贝尔奖的玛丽·居里,也奋不顾身地奔赴前线,参加这场关系法国安危的战斗。

此时,玛丽·居里已是快50岁的人了。她不顾自己身体衰弱,在用妇女的捐款购得一辆最新型的、装有轻便X光机的救护车赠送给法国妇女联合会后,即亲自带领女儿约里奥·居里,直奔前线参加救护工作。

玛丽·居里是放射化学和放射物理学的专家,有精湛的X光摄影技术,加上她一丝不苟的精神,哪里战斗最激烈,她便到哪里去,受到士兵们的热烈欢迎。士兵们热烈欢呼这位爱国女科学家在法兰西危急时,能来到士兵中间,与士兵同甘苦,拯救受伤士兵的生命。

玛丽·居里因爱国精神和高度负责精神,后来被法国统帅部任命为辐射服务处负责人。

为祖国争光而学习

玛丽·居里本是波兰人,当时波兰正处在俄国沙皇的铁蹄统治之下,饱受异国统治者的歧视。少年时的她就抱着为国争光、用科学来振兴祖国的宏愿发奋读书。1891年她考入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

诚然,巴黎对穷苦的异国姑娘来说决非天堂,她住在一间寒冷而破旧的亭子间里。清晨,她常咬着黑面包去上学,晚饭用酒精灯煮最简单的食物充饥。她经常读书到深夜,还常饿得发抖。为了减轻姐姐对她巨额学费的负担,玛丽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去打工,赚取微薄的工资来贴补不足。

正是这位穷苦的波兰女学生,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毕业时她的物理成绩名列全校第一,数学成绩列全校第二,成为物理学和数学的双学士。深受著名数学家兼物理学家施恩卡青睐,被推举留校任职。同时,著名物理学家李普曼还特许她到自己当时世界一流的实验室来做实验。1896年巴黎市举行全市大学助教会考,玛丽又荣登榜首。从此,她成了巴黎各大学瞩目的青年女教师。

玛丽刻苦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当时仍处于沙皇殖民地的波兰人争了光。

把它命名为钋来纪念伟大的波兰

1895年玛丽跟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结婚。从此,夫妻俩共同投入到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工作之中。

玛丽·居里用验电器测验许多物质的放射性,发现沥青铀矿有极强的放射性,初步断定其中一定含有比铀还强得多的放射性物质。于是,她下决心把它提取出来。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要把沥青矿进行分解,然后进行无数次分离提纯,才有可能捕捉到新元素。这个工作真像大海捞针一般。

但是,最难的事也难不倒这位女科学家。在缺少经费和设备的情况下,玛丽·居里请丈夫居里暂时放弃物理研究,来全力协助她进行捕捉新元素的战斗。居里为了实现妻子的宏愿,毅然地答应了她的请求,共同承担起处理大量沥青铀矿的工作。

从奥地利运来了数以吨计的沥青铀矿,可实在找不到可以处理这么大量铀矿的实验室。因此,玛丽·居里只得向学校借用一个既潮湿又不通风的仓库作实验室。冬天室温只有6℃,夏天又热又闷。居里夫妇在工作紧张时,只得啃冷面包、喝冷牛奶充饥。他俩就在这最简陋的实验室里,创造出了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

沥青铀矿含大量杂质,有铋、铜、铅、铁、铀、钍……数十种化合物,得先用酸溶解,然后通入硫化氢将它们一一沉淀,一组一组地进行分离。最后终于在硫化铋沉淀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这是他们夫妇几年的心血结晶。

新元素叫什么名字好呢?

玛丽·居里对丈夫说:“虽然我嫁给您后入了法国籍,成了法国公民,但我仍念念不忘那生我养我哺育我成长的苦难祖国——波兰,让我把它命名为钋来纪念那伟大又苦难的祖国吧!”居里十分理解妻子的苦心,欣然表示同意。

不做百万富翁 把科学成果奉献给人类

从发现钋的那天起,玛丽与居里又开始了一项新的工作。因为夫妻俩又侦察到一种新元素的踪迹,准备再接再厉,把它捉拿到手。因为按照传统的概念,确证一个元素的发现应该提供可以目睹的该元素足够纯的化合物或单质样品。正当大功即将告成之时,不幸的事发生了。1906年4月19日皮埃尔·居里不幸死于,这使玛丽失去了一位最忠实和亲密的战友。但是,她没有气馁,化悲痛为力量,于第二年从数以吨计的铀矿物废渣中提取到了少量的纯镭盐,终于捕捉到了新元素——镭。

镭可用来治疗癌症,在皮埃尔·居里还活着时,好多资本家就知道镭将用于医疗,可以赚钱。于是,纷纷求见居里夫妇,愿出重金来购买他们的发明。当时摆在居里夫妇俩面前有两种抉择:一是将自己的成果化为专利,使自己成为百万富翁;二是无偿地将科研成果公开,献给全人类。

一天,居里对妻子说:“亲爱的,在下面两种选择中我们必须立即决定选择其中的哪一种了,要么将我们的成果公开,要么立即登记专利取得专利权。”结果玛丽斩钉截铁地表示:“我们决不能违反科学精神,决不能从中牟利。我决定把它献给全人类。”

玛丽·居里说到做到,就在丈夫去世极端痛苦的时刻,她拒绝一切来购买成果的商人,无偿地向法国用于医学的炼镭厂提供技术资料。由她开创的放射治疗先河,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而她分文不取。她的精神是何等的崇高和高贵啊!

为科学献身

玛丽·居里发现的放射性元素很快就用于治疗癌症,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但是她自己却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虽然镭等放射性元素可用于治疗癌症,但一个健康正常的人长期接触放射性元素,相反会容易得癌症。其原因在于人的细胞长期被放射性元素放射出来的射线照射,会产生变异,从而患上癌症。

在玛丽·居里那个年代里,对放射性元素的危害的认识还不像现在这样清楚。当今接触放射性元素和X光等射线的人,都要穿防护衣来保护自己。而玛丽·居里当时未作任何防范,这使长期与放射元素打交道的玛丽·居里得了白血病——血癌的一种。

白血病的痛苦折磨,迫使玛丽·居里于1934年6月住进了疗养院。一个月后——7月4日,玛丽·居里为人类科学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居里夫人成功背后的故事

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曾在仅隔8年的时间内就分别摘取了两次不同学科的最高科学桂冠——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她的长女伊伦娜,核物理学家,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次女艾芙,音乐家、传记作家,其丈

夫曾以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总干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国王于1965年授予该组织的。

居里夫人成功背后的故事战火下的童年激发了她求知的欲望,居里夫人幼小的心灵就懂得了“压迫会产生反抗”、“知识就是力量”

居里夫人于1867年出生于波兰华沙市,当时波兰正在俄国统治之下。她的父母都是教师,失业后承包了学生食堂,年幼的居里夫人也要协助做饭,在压迫中降生,在铁蹄下长大的小玛丽不明白为什么波兰的孩子不准学波兰话,不准看波兰书,还要在沙俄监察员的监视下学习。父亲和哥哥告诉她:“压迫会产生反抗”、“知识就是力量”,唤起她追求知识和提高学习成绩的强烈愿望。从此,小玛丽的心窝里,就埋下了对祖国热爱、对侵略者憎恨的感情。为祖国解放而学习的念头,在她的脑海里翻腾着。中学毕业后,她当了家庭教师。但是渴求知识的愿望从未改变,但带着殖民枷锁和封建镣铐的波兰,大学是不收女生的,所以她梦想去巴黎学习物理和化学、姐姐幻想到巴黎学医,他们一点一滴地积蓄着去巴黎求学的费用。最后姐姐先到巴黎去,她留在波兰挣钱供姐姐上学。

玛丽不仅刻苦自学,而且不辞辛苦地到波兰农村给孩子们讲授科学知识,到工厂女工中传播波兰文化,而这样做是随时都有可能被密探们发现,被沙俄监察员抓走的。可是玛丽的心目中只有一个念头:为被压迫的祖国服务,为祖国的解放而学。正象她给自己一位童年时代的朋友的信中所说:“我用尽了力量来应付这一切,再接再励……我有一个最高原则:不管是对人或者对事,都决不屈服!……”五年后,姐姐获得了博士学位,玛丽来到巴黎索尔本学院求学,穿着破旧衣服,住着简陋小屋,用面包和茶水充饥。大学的图书馆紧紧地吸引着玛丽,一次,她忘了吃饭晕倒在图书馆。玛丽象块贪婪的海绵,拚命地吸吮着知识的乳汁。忘记吃饭,对于玛丽来说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了。每晚离开图书馆回到自己的小屋里,在煤油灯下继续用功,一直到后半夜两点钟。当她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又被冻得不得不爬起来,把自己所有的衣服一件一件地全部穿上,再重新躺下。艰苦的生活,刻苦的学习,弄得这位年轻的姑娘面色苍白、容颜憔悴。在索尔本学院的学位考试中,玛丽以她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物理学硕士第一名。

著名学者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居里夫人:“在我所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

居里夫人的大半生都是清贫的,提取镭的艰苦过程是在简陋的条件下完成的。居里夫人拒绝为他的任何发明申请专利,把诺贝尔奖金和其奖金都用到了以后的研究中去了。居里夫妇发现镭以后,当百万法郎、灿灿的金质奖章向她微笑的时候;当成功、荣誉、祝贺象潮水般涌来的时候,表现了他们具有高贵的品质:毫不夸耀,谦虚忘我!一位报社记者前来访她,想把她的事迹报道出去。她坚定地回答:“在科学上重要的是研究出来的‘东西’,不是研究者的‘个人’。”有几位朋友劝他们申请生产镭的专利权。玛丽·居里代表她的丈夫作出了这样的决定:“不应该这样做。这是违背科学精神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他们把这个伟大的发现交给工业界和医学界广泛利用,并不谋求个人的任何私利。

巨额的诺贝尔奖金,对于一向清贫的居里夫人来说,并不希罕它,而是把大量的奖金赠送给波兰的大学生、贫困的女友、实验室的助手、没有钱的女学生、教过她的老师、资助过她的亲属。许多朋友责怪她没有把这笔财产留给自己的孩子,而她给孩子们留下的却是那独立不羁的精神和鄙视功利的高尚品德。

1914年当德国侵略军逼近巴黎的时候,居里夫人带着大女儿毅然走上了反侵略战争的战场。居里夫人研究用汽车上的发动机发电,在汽车上安上一套爱克斯光射线设备。士兵们亲切地叫它“小居里”。一天早晨,居里夫人乘坐的那辆“小居里”突然发生了事故,跌进了路旁的战壕里,居里夫人被擦伤、摔昏了,这可把年轻的司机吓坏了,再也不敢开汽车。居里夫人开始刻苦学习驾驶技术。几个星期后,她又成了一名合格的司机。从此,居里夫人亲自驾着汽车,不知疲倦地从一个诊疗站跑到另一个诊疗站,一下车,就投入了、照像的紧张战斗……

几十年来,居里夫人由于长期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工作,加上恶劣的实验环境和对身体保护的不够严格,时常受到放射性元素的侵袭,使她的血液渐渐受到了破坏,患上白血病。她还患有肺病、眼病、胆病、肾病,甚至患过神经错乱症。在居里夫人看来,科学研究要比她本身的健康更重要。她曾为了能参加世界物理学大会,请求医生延期施行肾脏手术;她曾带病回国参加镭研究所的开幕典礼。她曾忍受着眼睛失明的恐惧,顽强地进行科学研究。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息,由于恶性贫血、高烧不退,躺在床上的时候,仍然要求她的女儿向她报告实验室里的工作情况,替她校对她写的《放射性》著作。居里夫人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她把她的一生完全献给了伟大的科学事业。

居里夫人从整个科学生涯和人生道路上体会出一个道理: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

天气预报的由来是什么?

长白山天池的全景照片。那是五年前我坐飞机路过沈阳,在沈阳机场,听说有人在飞机上看到的长白山天池,作为比较喜欢在舷窗拍摄的舷窗摄影人,对这个消息非常兴奋,赶紧问他们乘坐的是哪个航班。他们说是沈阳飞延吉的航班,查看一下价格感觉还比较合适。就购买了第二天沈阳飞延吉的机票,但是坐上飞机以后,飞机由于航空管制一个小时没有起飞,错过了拍摄长白山天池的机会。到延吉以后赶紧买第二天返回的机票,终于在飞机上拍摄的这张照片。这张长白山天池的照片前景有云,虽然是六月初,但是白雪皑皑加上阳光夕阳阳光打在长白山天池上,呈现出特殊的天池景色。

神秘恐怖的翻车带?

天气和气候的冷暖、风霜雨雪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生产实践是再重要不过的事。穿衣、走路甚至居住,都免不了要看天行事。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与天作斗争,与地作斗争,逐渐掌握了气象方面的一些知识,根据物象、天象来预测天气。

远在3000年前的商代,我国就用甲骨文来记载关于刮风、下雨、旱、涝等的天气情况了。这是公元前1217年商代甲骨文的气象记录,上面的文字是:癸亥卜,鼎(真)旬。三月。乙丑,夕(夜),雨。丁卯,明,雨。戊(辰),小日,雨,风。己(巳),明,启(霁)。壬申,大风自北。

对于天气现象产生的原因,我国古代人民对一些现象作了解释。《庄子》一书中说:“大块噫气,其名为风。”这说明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而形成的。南宋的朱熹对雨的产生作了解释:“气蒸而为雨,如饭甑盖之,其气蒸郁而汗下淋漓。”他还说过露不是降落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露者,夜气着物而润泽于道旁也。”

我国古代的史书以及各地的地方志上,都有较详细的气象记录。从汉代以来,就记录了大旱、大寒以及霜雪冰雹等特殊的气象,特别是各朝的首都一带地区更为详细。

我国很早就使用气象仪器来观测天气状况了,是最早发明风向计和雨量器的国家。东汉的张衡在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它立一根5丈(约16.7米)的高竿,竿上装一只可以转动的铜鸟,根据铜鸟随风转动的方向,就可以看出是什么风向了。这同12世纪外国书籍上记载的候风鸡相似,比铜鸟的记载要晚1000年。

我国古代还有一种风向旗,在旗上系着小铃,挂在高竿上。看看旗被吹向的方向,就知道吹的是什么风。这同现代的风向袋相似。

我国最早使用了雨量器。在1247年宋代的《数书九章》中有记叙。雨量器大小统一标准,圆筒直径14厘米,并有铜制的量雨标尺。

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除了使用少数气象仪器外,主要依靠物象、天象来预报天气。

到了17世纪,科学家发明了气压计和温度计,而后又相继发明了温度计和风速仪,这样就可定量测定某地的天气状况了。

气象工作中最重要的天气预报是怎样诞生的呢?1854年11月14日,风暴突然袭击黑海,风速达每秒30米,海上掀起巨浪,英法联军舰队正在海上协助土耳其同俄国作战,几乎全军覆灭。后来,法国军队的作战部要求巴黎天文台台长勒佛里埃研究风暴的来龙去脉。他分别写信给各国的天文、气象工作者,要求他们提供这次风暴发生前后几天里的气象情报,收到了250封回信。根据这些报告分析,原来这次风暴来自大西洋,自西向东吹向黑海,出事前两天,西班牙和法国首先受到影响,如果那里设有气象台、站,而那时已有了电报,如果把风暴的消息早日电告英法舰队,就可以减少损失。

1855年,勒佛里埃在法国科学院作报告说,如果建立了气象站网,用电报集中到一个气象总台,分析绘制成天气图,就可能推断出风暴的行踪。当时,社会上需要有关气象消息,法国于1856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天气预报服务系统,这比用谚语作预报又大大前进了一步。

1856年,巴黎的气象局每天都印制出当天的天气图。1863年开始,在报刊上开始刊登天气预报。很快,在欧洲其他国家也开展了气象工作,从1914年开始,又将各国资料汇集在一起,绘制出全欧洲的统一的天气图。

到了20世纪40年代,无线电探空仪被发明和应用后,从此除了同时汇集的各地气象站、台的地面资料,又增加了高空气象资料。有了高空天气图,就出现了气压场为中心的长波理论和气压系统的发展理论,它可以作出未来3~5天天气状况的预报。

挪威气象学家维·比扬克尼斯首次尝试把天气预报问题变成数学问题,由于工作十分艰巨,没能实现。后来,英国数学家里查逊组织人力,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出24小时的预报。由于计算过于简单,效果也不好。里查逊说,如果要同天气“比赛”,每天大约要几万人日夜不停地计算才行。从此,就再没有人去用数学来求解计算了。

电子计算机出现了,计算速度真神。几万人一天的工作量,用电子计算机来计算,只要几分钟就解决问题啦。从此,气象学家越来越完善了预报方程。在方程中,既考虑到大陆,也考虑到海洋;不仅考虑到平原、高山,还考虑到高空。20世纪50年代起,气象学家实现了一种新型的预报方法——数值天气预报。它完全由电子计算机计算作出预报。它既可以测算未来12小时、24小时、48小时的短期天气,也可以预报5天、10天、15天的中期天气。气象学家甚至利用新发现的大气中的一种特长的慢波,通过精密计算预报未来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天气。

华沙大学的波兰科学家在进行国际气象规划的研究工作中,为近500年天气异常性规律的预测,研制了一种数学模拟器。根据气象学家近200年积累的大量气象学资料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他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运算,并揭示了有规律的温度变更和降水变更量,其中温度周期数为11年、22年、90年和220年;降水量变更周期为11年、22年、75年和230年。这些周期数与太阳运动情况密切相关。他们作出了未来500年的气候预报(只适应于东欧各国);最冷的冬天在2001年、2504年、2247年和2492年;特别温暖的冬天是2151年和2360年。最酷热的夏天在2027年、2138年、2218年、2398年和2478年;凉夏在19年、2078年、2168年、2257年、2347年和2435年。近100年内降雨量最多的年份是在1998年。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列宁的死故事情节

在美国爱达荷州的州立公路上,离麦克蒙14.5公里处,有一个被司机们称之为“爱达荷魔鬼三角地”的恐怖翻车带。当正常行驶的车辆一旦进入这一地带就会突然被一股人们看不见的神秘力量抛向空中,随后又被重重地摔到地面上,造成车毁人亡的惨重事故。一位名叫威鲁特·白克的汽车司机就是经历过这一恐怖抛车的幸存者,每当他回忆起那次历险都会感到心有余悸。他说:“那天天气晴朗,我所驾驶的两吨卡车一切正常,当我行驶到那个鬼地方时,汽车突然偏离了公路,‘腾’地翻倒在地。”

据统计,在这同一地点,已有17条性命被以同样的方式断送掉。人们感到奇怪的是,这段公路与别的地方公路相比没有任何异常现象,同样是宽阔平坦的康庄大道。然而它所造成的死亡率却是其它路段死亡率的4倍。

在波兰首都华沙附近的一个地方,也是一个令司机感到提心吊胆的恐怖之地,走到这里的司机一般都会绕路而行,因为驾车来到这里的司机往往会感到脑袋昏昏沉沉,如同没睡醒似的,从而导致了大量的发生。

在中国的兰(州)新(疆)公路的“430”公里处,也同样发生这种情况,不但翻车事故频繁发生,而且翻车的原因也莫名其妙。一辆好端端的、正常运行的汽车行驶到这里,有时便像轮船进入百慕大一样,突然无缘无故地翻了车。这种车毁人亡的重大恶故每年少则发生十几起,多则二三十起。尽管司机们加倍小心,但这种事故仍不断发生。

难道是“430”公里处坡陡路滑,崎岖难行吗?不是。“430”公里处不但道路平坦,而且视线也十分开阔。那么,如此众多的车辆在前后相差不到百米的地方接连翻车,究竟是什么原因?

起初,有人分析可能是道路设计有问题。为此,交通部门多次改建这段公路,但翻车事故仍不断出现。

后来,有人观察发现每次翻车方向都是朝北,以此来推测“430”公里处以北可能有个大磁场。但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还只是一个猜测,但不管怎么说,“430”公里处成了一个中国的魔鬼三角区,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第二部第五章。

保尔在工作中坚决和各种歪风邪气作斗争,对战友杜巴瓦的成为反对派,他十分痛心,在会上坚决地给予批评,但台下的人一直起哄,把保尔拖下台。但也有一些人醒悟了。潘克拉托夫也发表了演讲,鼓励了其他党员,坚定了大家的决心,不过杜巴瓦还是走了。

扩展资料:

《世界经典文学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全译本)》通过对保尔·柯察金成长经历的叙述,生动地描述了以保尔为代表的一批进步青年历经艰辛的生活、战争的烽火以及战后建设的一系列磨炼,终于被锻造成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曲折过程,逼真地再现了苏联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特点和时代气氛,《世界经典文学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全译本)》热情歌颂了为祖国而战的苏联年青一代的精神风貌。

百度百科-世界经典文学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