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的活动无关吗

2.为什么今年的天气如此反常,而大家却还没有意识到该如何避免?

3.联合国秘书长呼吁增加用于气候适应建设的资金,气候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几何?

4.人类或无路可走!多国气温超40℃!全球气候还会大变吗?

当下的气候问题_当前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指出,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额将会增加,以满足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气候公约》明确提出,各缔约方应在公平的基础上,根据他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发达国家缔约方应率先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气候公约》同时也要求所有缔约方制定、执行、公布并经常更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并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履行《气候公约》的一项重要义务,中国政府特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本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中国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方案》中提出的各项任务,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继续做出贡献。

《气候公约》第四条第7款规定:“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本公约下的承诺,将取决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对其在本公约下所承担的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承诺的有效履行,并将充分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的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中国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与国际社会和有关国家积极开展有效务实的合作,努力实施本方案。

第一部分 中国气候变化的现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近百年来,许多观测资料表明,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中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通过实施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加强生态建设以及实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一、中国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与趋势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有关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观测事实包括: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从地域分布看,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气候变暖明显,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著;从季节分布看,冬季增温最明显。从1986年到2005年,中国连续出现了20个全国性暖冬。二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逐渐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9毫米,但1991年到2000年略有增加。从地域分布看,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区降水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0~40毫米,其中华北地区最为明显;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20~60毫米。三是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1990年以来,多数年份全国年降水量高于常年,出现南涝北旱的雨型,干旱和洪水灾害频繁发生。四是近5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五是中国山地冰川快速退缩,并有加速趋势。

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科学家的预测结果表明:一是与2000年相比,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3~2.1℃,2050年将升高2.3~3.3℃。全国温度升高的幅度由南向北递增,西北和东北地区温度上升明显。预测到2030年,西北地区气温可能上升1.9~2.3℃,西南可能上升1.6~2.0℃,青藏高原可能上升2.2~2.6℃。二是未来50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呈增加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其中东南沿海增幅最大。三是未来100年中国境内的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性增大,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四是中国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荒漠化可能性加重。五是中国沿海海平面仍将继续上升。六是青藏高原和天山冰川将加速退缩,一些小型冰川将消失。

二、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199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4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扣除碳汇后的净排放量为36.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0.7亿吨,甲烷为7.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氧化亚氮为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据中国有关专家初步估算,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6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扣除碳汇后的净排放量约为5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50.7亿吨,甲烷约为7.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氧化亚氮约为3.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从1994年到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4%,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由1994年的76%上升到2004年的83%。

中国温室气体历史排放量很低,且人均排放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结果,1950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900万吨,仅占当时世界总排放量的1.31%;1950~2002年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占世界同期的9.33%,人均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61.7吨,居世界第92位。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2004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65吨,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33%。

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同时,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数据,1990年中国单位GDP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5.47kgCO2/美元(2000年价),2004年下降为2.76kgCO2/美元,下降了49.5%,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下降了12.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下降了16.1%。

三、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中国政府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从国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将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推进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作为中国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一系列产业政策,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1990年中国三次产业的产值构成为26.9:41.3:31.8,2005年为12.6:47.5:39.9,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电信、旅游、金融等行业,尽管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但产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机械、信息、电子等行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较大的节能效益。1991-2005年中国以年均5.6%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10.2%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约为0.5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制定了“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方针,确立了节能在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通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及相关法规,制定节能专项规划,制定和实施鼓励节能的技术、经济、财税和管理政策,制定和实施能源效率标准与标识,鼓励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与推广,引进和吸收先进节能技术,建立和推行节能新机制,加强节能重点工程建设等政策和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节能工作的开展。中国万元GDP能耗由1990年的2.68吨标准煤下降到2005年的1.43吨标准煤(以2000年可比价计算),年均降低4.1%;工业部门中高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也有了明显的下降:2004年与1990年相比,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供电煤耗由每千瓦时427克标准煤下降到376克标准煤,重点企业吨钢可比能耗由997千克标准煤下降到702千克标准煤,大中型企业的水泥综合能耗由每吨201千克标准煤下降到157千克标准煤。按环比法计算,1991~2005年的15年间,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国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约8亿吨标准煤。如按照中国1994年每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2.277吨计算,相当于减少约18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第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加强了水能、核能、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支持在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使优质清洁能源比重有所提高。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所占的比重由1990年的76.2%下降到2005年的68.9%,而石油、天然气、水电所占的比重分别由1990年的16.6%、2.1%和5.1%,上升到2005年的21.0%、2.9%和7.2%。

到2005年底,中国的水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17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23%,年发电量为4010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6.2%;户用沼气池已达到1700多万口,年产沼气约65亿立方米,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1500多处,年产沼气约15亿立方米;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约为200万千瓦,其中蔗渣发电约170万千瓦、垃圾发电约20万千瓦;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约102万吨;已建成并网风电场60多个,总装机容量为126万千瓦,在偏远地区还有约20万台、总容量约4万千瓦的小型独立运行风力发电机;光伏发电的总容量约为7万千瓦,主要为偏远地区居民供电;在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总集热面积达8500万平方米。200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已经达到1.66亿吨标准煤(包括大水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左右,相当于减排3.8亿吨二氧化碳。

第三,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植树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绩,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0.54亿公顷,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2005年的18.21%。除植树造林以外,中国还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与保护政策,进一步增强了林业作为温室气体吸收汇的能力。与此同时,中国城市绿化工作也得到了较快发展,2005年中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06万公顷,绿化覆盖率为33%,城市人均公共绿地7.9平方米,这部分绿地对吸收大气二氧化碳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据专家估算,1980~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约30.6亿吨二氧化碳,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16.2亿吨二氧化碳,减少毁林排放4.3亿吨二氧化碳。

第四,实施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根据联合国的资料,中国的生育率不仅明显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12.40‰,自然增长率为5.89‰,分别比1990年低了8.66和8.50个千分点,进入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中国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走完的路。通过计划生育,到2005年中国累计少出生3亿多人口,按照国际能源机构统计的全球人均排放水平估算,仅2005年一年就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亿吨,这是中国对缓解世界人口增长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做出的重大贡献。

第五,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针对近几年出现的新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强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措施。2004年通过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草案)。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中国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5年2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明确了政府、企业和用户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包括总量目标制度、发电并网制度、价格管理制度、费用分摊制度、专项资金制度、税收优惠制度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2005年8月,下发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发布了《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和《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6年8月,发布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这些政策性文件为进一步增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

第六,进一步完善了相关体制和机构建设。中国政府成立了共有17个部门组成的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在研究、制定和协调有关气候变化的政策等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为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指导。为切实履行中国政府对《气候公约》的承诺,从2001年开始,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组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的编写工作,并于2004年底向《气候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正式提交了该报告。近年来中国政府还不断加强了与应对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能源综合管理,成立了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进一步强化了对能源工作的领导。为规范和推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在中国的有序开展,2005年10月中国政府有关部门颁布了经修订后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

第七,高度重视气候变化研究及能力建设。中国政府重视并不断提高气候变化相关科研支撑能力,组织实施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全球气候变化预测、影响和对策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政策研究”等,开展了国家攀登计划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研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等研究工作,完成了“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等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开展了“中国气候与海平面变化及其趋势和影响的研究”等重大项目研究,并组织编写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为国家制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政策和参加《气候公约》谈判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还开展了一些有关清洁发展机制能力建设的国际合作项目。

第八,加大气候变化教育与宣传力度。中国政府一直重视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教育、宣传与公众意识的提高。在《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近年来,中国加大了气候变化问题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有关气候变化的知识讲座和报告会,举办了多期中央及省级决策者气候变化培训班,召开了“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等大型研讨会,开通了全方位提供气候变化信息的中英文双语政府网站《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等,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的活动无关吗

不是,2022年的天气分布上,确实又上演了北方干旱、南方暴雨的局面,尤其是南方暴雨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很多人难免发出感叹:“地球已经进入到了极端天气时代”,其实这种感叹有点夸张。地球气候变得越来越难以琢磨不假,但还远远达不到“极端”的程度,甚至用在这里的概念都有点不正确。

先强调一下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气候区别于天气,更为准确地讲气候是指特定地区的天气的长期模式。天气单位可以是小时到小时、一天到一天、一个月到一个月,也可以一年到一年。所以,同一个地区,一年当中可能会出现多种不同的天气模式,其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那个天气就是气候,所以仅凭借某一个时间段的持续暴雨,根本不能轻易判定为“时代”。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沙漠地区降雨很少,长时间处于干燥气候,虽然某个特定的时间段也会出现降雨,甚至降雨能持续一个周,但我们不会因为持续一周的下雨,就将沙漠定性为进入了“湿润时代”。

在过去的十年中,人们对历史上全球变暖与个别极端气候事件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越来越感兴趣,这种兴趣基于科学和实践动机。首先,极端天气是对自然和人类系统造成严重压力的基础,因此,了解历史变暖对极端事件的影响,对于检测气候变化影响至关重要。其次,极端事件的频率或强度趋势正在增加,这可能导致未来全球范围内,出现前所未有的事件。但还是那句话,地球气候轻易不会改变,短暂的极端天气变化,并不能代表进入到了“极端时代”。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球气候轻易不会改变,温室气体排放也只是很微小的变化,具体如下。

地球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发生在多个时间尺度上,从几十年到几百年、几千年和几万年。每个尺度的周期是由多种物理机制引起的。任何特定时期的气候,都是所有这些嵌套机制和循环共同运作的表现。万年气候周期,主要的冰期(冷)和间冰期(暖)是由地球绕太阳轨道的变化引发的,称为米兰科维奇周期。这些周期在10000-100000 年的周期上,以不同的强度发生。轨道变化随时间缓慢发生,影响不同季节在地球表面接收太阳辐射的位置。就其本身而言,太阳辐射分布的这些变化,还不足以引起大的温度变化。然而,它们可以启动强大的反馈机制,放大由米兰科维奇循环引起的轻暖或变冷效应。

其中一种反馈是通过全局表面反射率(也称为反照率)的变化引起的。即使在北纬稍微增加太阳辐射也会增加冰融化。由于冰层的流失,明亮的白色冰层表面反射的阳光减少了,地球吸收了更多的阳光,从而增加了整体变暖。第二种反馈机制涉及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例如二氧化碳。地球轨道变化引发的轻暖使海洋变暖,从而使它们能够释放二氧化碳。正如我们所见,大气中更多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更多的变暖,从而产生放大效应(Hansen 2003)。大气 CO 中的不同反馈2 浓度可能滞后于轨道变化引起的变暖或变冷多达 1000 年。通过这种方式,开始时轨道的微小变化,可以产生过去 80 万年的冰期和间冰期循环,当前气候变化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类似的反馈机制将在现代造成“失控”的变暖效应,这种效应极难停止或逆转。

世纪尺度的气候周期,除了万年冰期和间冰期循环外,还有较短的冷暖循环,发生在大约200到1500年的时间尺度上。导致这些循环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被认为是由太阳的变化以及海洋环流模式等几个相应的变化驱动的。比如中世纪欧洲温暖期(公元 900-1300 年)和明清小冰河期(公元 1450 年--1900 年),就是一个周期中暖冷阶段的例子。甚至其中一些周期,例如中世纪欧洲暖期,可能还是区域性的,不一定能反映全球平均水平的巨大变化。综上所述,地球没有极端天气时代一说,且当下人为的气候变暖也根本影响不了地球所处太阳系的气候周期,与整个宇宙相比,人类行为其实非常渺小。

为什么今年的天气如此反常,而大家却还没有意识到该如何避免?

 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大自然的变化类似于四季交替,只不过是它的时间尺度要长得多。根据作者的描述,大自然的“春天”是在一万年以前开始的,那时,天气已开始转暖,曾经覆盖了当今人类广泛活动区域的冰层逐渐在阳光下融化,海平面上升,而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则开始从渔猎转向定居农业。到现在,人类已经处于“夏季”,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担心气温上升可能会带来的危害”。“夏季”终将过去,这也是自然规律,只不过是要再等待一段漫长的时间,“秋季”才会来临。那时海平面将会下降,而今天人们因为气温上升所引发的讨论也将随之结束。

克罗宁博格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以及由此造成的极端天气频繁、荒漠化加重、物种灭绝加速等情况,之所以显得十分淡定,在于他看待这一问题时使用了与众不同的时间尺度。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并且一直在用这种人类的尺度去衡量大自然,结果每个人都为现在的气候最大值紧张不已。其实,这在克罗宁博格看来只不过是大自然循环中出现的“一丝波纹而已”。

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问题的尺度,观察一个漫长的周期,情形也许就不会那么令人沮丧了——那就是一万年的时间尺度,为什么要一万年的时间尺度?因为人类现在所处的地质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地质学的知识也告诉我们,类似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温暖期一般不会超过一万年;大约一万年前爆发的火山目前都处在活动期等等。与地质学应用的时间尺度相比,人类的尺度就不那么适用了。这也难怪他要嘲讽因为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而变得异常焦虑的人民,“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围着小周期内出现的现象团团转”?

《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这本书的观点有助于提升人类面对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挑战的勇气,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穿着熊皮、拿着石斧的石器时代的人类尚且知道如何在冰期生存下来,我们难道无法运用现代高科技去解决海平面上升一米带来的后果吗?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即使人类的活动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微不足道,我们也不能从此以后就不加节制地去排放温室气候,大量地消耗资源和排放二氧化碳已经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克罗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以保护有限的资源。

联合国秘书长呼吁增加用于气候适应建设的资金,气候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几何?

科技的力量是有限的,人类掌握的技术手段是有限的,比如就我所知人类还没有任何技术手段能让明年夏天的气温就恢复到前工业时代的水平。即使是现有技术手段能达到的水平,你也需要考虑资源调配、各国合作意愿等等现实问题。

一、联合国只是个协调机构,成员国尤其是大国不按照他的方针走,他也没什么办法。所以我之前在很多回答里面都表达过对于人类未来的悲观看法,很多人还觉得奇怪,觉得我是个理科博士,不应该相信科技的力量吗?不应该对未来有一种科幻式的乐观想象么?怎么还会对人类的未来感到悲观?其实我觉得并不是那么回事。

如果从30年前开始世界各国就坚持执行防止气候变暖的政策,那么今年夏天我们应该没这么痛苦。科技主义者总是喜欢夸大科技的作用,同时轻视政治经济社会层面的种种现实阻碍,对于人类社会的认知过于天真。去年开始,就觉得天上的白云很奇怪。今年夏季的热浪让很多人都猝不及防,国家连续发布多次高温预警,全国多地出现40度以上的高温 天气,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是一个酷热难耐的夏季。 在这个酷暑的季节,重庆无疑是全国最难过的城市。

二、大家小的时候,环境还没有像现在似的破坏的这么严重,按道理来说蓝天白云应该比现在要好吧,可是云彩也没有现在的奇怪现在的云彩,要不然一大朵云就是很厚,层层叠叠的就感觉仙气萦绕,仔细看真的有仙境般的感觉,但是也很压抑白云晴天还好点儿,尤其如果是积雨云,真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迫感。要不然就是形状很奇怪,一疙瘩一疙瘩的一团一团的,去年炒的很火的说是地震云啥的。总而言之我去年今年见着的奇怪的云彩比我前几十年见得都多。

还有去年某天下午五六点钟左右,我出门发现天上的云彩都是粉色的,真的都是粉色的,就像童话世界里一样。除了白云还有月亮,我总觉得这两年月亮越来越大,好像离地球越来越近了一样,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所以说我从去年就开始认为天气很反常很多东西都很反常,但是我能做什么呢,我只能是在知乎上写个回答罢了。

三、8月以来,因为连续一个月四十几度极端高温气候,重庆已经有66条河流断流,25座水库干涸,33

个区县、585个乡镇面临吃水困难,就算是过去水量充沛多次产生洪涝灾害的嘉陵江 也有多处露出

河底浅滩。8月上旬,为了给重庆极端天气降温,重庆方面调集了107门高炮,96台火箭炮,储备了1万多发高

炮弹、900多枚火箭弹准备实施人工降雨。但是预备人工降雨的解放军炮兵部队脖子都仰酸了,也

没有看到天空有啥云朵!人工降雨计划化为泡影。

因为极端高温天气,居民用电负荷大幅度增加,偏偏因为河道干涸,水力发电锐减,这么一进一出

就让重庆电力出现巨大的缺口。为了保民生,重庆工厂基本全部停工机关单位空调限制只能设置

在26度以上,对于办公园区则实施每日强制性断电2小时。

与重庆毗邻的四川更惨过去四川是著名的水电大省,每年水力发电多得用不完还要支援东部地区

1000亿度电,但是现在河流干涸,四川水力发电直接腰斩,偏偏四川水力发电占比高达85这下四川电力缺口就太大了。

四、虽然国家电网调动12省的发电车全力支援四川,但是一共就44台发电车,生产的电力勉强够4.4万

台1.5P空调使用,这点电力即便是对成都而言也是杯水车薪。

这个酷热难耐的夏天估计让很多人都印象深刻。中国周朝气温比当下大致高2度左右,然后当时整个北方地区生态与当下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比如河南省在周朝就盛产大象河南简称豫就是描绘一个人牵着大象的画面。

在周朝河南省的自然生态与现在的西双版纳差不多,到处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除了大象还盛产老虎豹子犀牛等物种,先秦文献就有周王 驱虎豹犀象而远之的记载。

而现在的河南省哪里

还有半点森林的影子,所以中华文明诞生在黄河流域不是没有原因的,现在的江南鱼米之乡在远古时期过于潮湿而炎热对人类生存太不友好了。所以在后来爆发大旱灾的地区是很恐怖的因为人行走在这些地区看到的画面是这样所有的田野都是光秃秃的。看不到一根青草村庄也静悄悄的,听不到狗的叫声人也看不到。因为饿死的人的尸体都被饥民分食吃掉了,只有在坟地里才能看到成群结队的野狗一只只长得膘肥体壮两眼通红恶狠狠看着孤独的行人一看就是专门啃食死人尸体的野狗群。 活脱脱一副人间地狱的场景。

本来即使是地质变暖周期全球气温也是缓慢上升的。全球平均气温也就是上升了1度左右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对原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突飞猛进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惊人的水平,直接结果不但导致全球气温快速上升,而且屡屡出现史无前例的极端天气。?

人类或无路可走!多国气温超40℃!全球气候还会大变吗?

1月25日,在首届气候适应峰会的开幕式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表言论致辞,呼吁世界各方增加用于气候适应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古特雷斯表示,当下人类正面临着气候的预警紧急状态,各地居民生活都受到了气候的影响。从道义、财政、经济和社会等角度来看,为适应气候行动提供支持都是当务之急。

首先,何为气候适应?气候适应是基于气候变化已经发生,各国社会皆经历其中不可避免,因而需要增强自身的各种能力去更好适应这一变化,从而降低气候变化对生命、财产以及健康带来的各种损失和影响。其次,为什么古特雷斯呼吁增加对气候适应的投资?气候对人类的影响是否真的很大?在我看来,答案是肯定的。

当下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气候变暖也会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比如温度升高会使中纬度地区存在着作物增产的可能;对某些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说,可用水量可能增加;中高纬度地区居民因冬季寒冷的死亡率降低。但是也存在着不少的不利影响。

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 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同时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气温升高也可能会使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会渐渐灭绝。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会影响人的生育,扩大疫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危害?对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产生各种影响。

综上,气候变化会对人类生存产生巨大影响已经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必须尽快采取措施抵御这些影响。古特雷斯的呼吁是正确的。希望全球各地通过这次峰会,加大对气候适应的重视,早日在抵御方面取得突破。

全球多个地区出现的高温天气,引发了全人类关注,也让我们看到气候,正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灾难,也可能有利好地方。在我个人看来,全球气候还会大变,只因为人类生产活动,还在不断持续增加,加之全球保护生态环境,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

今年的夏天,来得格外早一些,而且全球很多地区,都出现了超过历史极值的温度。就连英国这样凉爽国家,今年也罕见出现了近40℃高温。这样一个气候情况,按照英国预计,应该出现在2050年,现如今却提前28年到来。

个人愚见:全球气候还会大变

全球气候变暖,这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这个话题由来已久。但自从气候专家提出后,只有少数国家和人群,在积极关注和应对,期望改善这一情况,延缓气候继续恶化。

我们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很积极,做了很多有利于环境保护工作。虽然我们做得很好,但架不住其他国家不重视,让我们也成为了气候变化受害者。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持续,气候还会大幅变化,可能极端天气会越来越多,不同地区气候也会发生转变。

气候环境变化,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地球是我们全人类家园,如果我们不能保护这个家园,到头来吃亏受害还是我们自己。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不同于保护资源,需要全人类共同携手,才能够有效改善。仅靠少部分人,不可能扭转大局,也不可能改善气候环境。

南北极冰川融化,人类所产生温室气体也在逐渐增多,对于资源的大肆开采,这些行为都将进一步破坏气候环境,让未来的气候,变得愈发艰难。

当下的我们,同大自然相比,力量还太过渺小,想要改善这一现状,唯有敬畏自然,并主动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