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宗璞《秋韵》的主题思想。急!!!

2.什么算权威期刊?

3.渠长根主要经历

4.秦始皇兵马俑怎么发现的?

5.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的SCI影响因子多少

气象科学编辑部_气象科学编辑部电话

这本书是中国自然遗产和人文遗产精华的集锦,它表现了中国这块土地的神奇和人的神奇。不夸张地说,它应该是我们送给世界的礼物。

——著名作家、画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冯骥才

《中国国家地理》这本选美中国特辑让我们把大地当作诗来读。

——著名作家刘心武

中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雪山和冰川大国,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雪山、冰川这样的审美范畴。《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开辟了中国人欣赏雪山、冰川的新时代。

——中科院院士、著名科学探险家、国家气象局局长秦大河

《中国国家地理》做了一件别人没敢做的事,编辑部在方面强大的策划和组织能力让人吃惊。本书展示了114个中国最美的地方、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著名摄影家王建军

珍爱祖国大地。

——著名作家、原中国文化部部长王蒙

选美中国特别展示了涤荡心魂的中华之美。我们应该恭敬她,爱惜她,与她融为一体,不要让人类文明的骄傲使其毁于一旦。

——著名登山家、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

我国自古以天地为大美。天地者,自然也,鬼斧神工之自然也。在以选女为美的今日,《中国国家地理》却要选美中国之山水胜景,把人推向自然,领略山川之雄奇壮美,真乃创意新奇之举!杂志制作图文并茂,有此在手,既可神游,又可作远足之舆图。欣赏精辟实用并举,好书!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

这是一本提供话题和谈资的杂志,

这是一本描述理想,实现兴趣,爱好并具有实用价值的杂志。

这是一本传导地理哲学,追逐科学精神,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杂志,

这是一本讲述社会热,疑,难点问题背后的自然和人文科学故事的高层次,权威性杂志。

这是一本给热爱生活,喜欢地理,爱好摄影的读者全家共享的杂志。

这是一本值得用心品味,终身收藏的杂志。

宗璞《秋韵》的主题思想。急!!!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生平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西南的乌耳姆城,一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爱因斯坦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和叔叔雅各布·爱因斯坦合开了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厂。母亲玻琳是受过中等教育的家庭妇女,非常喜欢音乐,在爱因斯坦六岁时就教他拉小提琴。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曾带他去给医生检查。还好小爱因斯坦不是哑巴,可是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

在四、五岁时,爱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当他发现指南针总是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他一连几天很高兴的玩这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却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种深刻和持久的印象,爱因斯坦直到六十七岁时还能鲜明的回忆出来。

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功课属平常。由于他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而且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

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电器工厂里专门负责技术方面的事务,爱因斯坦的父亲则负责商业的往来。雅各布是一个工程师,自己就非常喜爱数学,当小爱因斯坦来找他问问题时,他总是用很浅显通俗的语言把数学知识介绍给他。在叔父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的受到了科学和哲学的启蒙。

父亲的生意做得并不好,但却是一个乐观和心地善良的人,家里每星期都有一个晚上要邀请来慕尼黑念书的穷学生吃饭,这样等于是救济他们。其中有一对来自立陶宛的犹太兄弟麦克斯和伯纳德,他们都是学医科的,喜欢阅读书籍、兴趣广泛。他们被邀请来爱因斯坦家里吃饭,并和羞答答、长着黑头发和棕色眼睛的小爱因斯坦交成了好朋友。

麦克斯可以说是爱因斯坦的“启蒙老师”,他借了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学普及读物给他看。麦克斯在爱因斯坦十二岁时,给了他一本施皮尔克的平面几何教科书。爱因斯坦晚年回忆这本神圣的小书时说:“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致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留下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

爱因斯坦还地从一部卓越的通俗读物中知道了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科普读物不但增进了爱因斯坦的知识,而且拨动了年轻人好奇的心弦,引起他对问题的深思。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失败。他接受了联邦工业大学校长以及该校著名的物理学家韦伯教授的建议,在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念完中学课程,以取得中学学历。

1896年10月,爱因斯坦跨进了苏黎世工业大学的校门,在师范系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他对学校的注入式教育十分反感,认为它使人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思考其他问题。的是,窒息真正科学动力的强制教育,在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要比其他大学少得多。爱因斯坦充分的利用学校中的自由空气,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所热爱的学科上。在学校中,他广泛的阅读了赫尔姆霍兹、赫兹等物理学大师的著作,他最着迷的是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他有自学本领、分析问题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早期工作

1900年,爱因斯坦从苏黎世工业大学毕业。由于他对某些功课不热心,以及对老师态度冷漠,被拒绝留校。他找不到工作,靠做家庭教师和代课教师过活。在失业一年半以后,关心并了解他才能的同学马塞尔·格罗斯曼向他伸出了援助的手。格罗斯曼设法说服自己的父亲把爱因斯坦介绍到瑞士专利局去作一个技术员。

爱因斯坦终身感谢格罗斯曼对他的帮助。在悼念格罗斯曼的信中,他谈到这件事时说,当他大学毕业时,“突然被一切人抛弃,一筹莫展的面对人生。他帮助了我,通过他和他的父亲,我后来才到了哈勒(时任瑞士专利局局长)那里,进了专利局。这有点象救命之恩,没有他我大概不致于饿死,但精神会颓唐起来。”

1902年2月21日,爱因斯坦取得了瑞士国籍,并迁居伯尔尼,等待专利局的招聘。1902年6月23日,爱因斯坦正式受聘于专利局,任技术员,工作职责是审核申请专利权的各种技术发明创造。1903年,他与大学同学米列娃·玛丽克结婚。

1900年-1904年,爱因斯坦每年都写出一篇论文,发表于德国《物理学杂志》。头两篇是关于液体表面和电解的热力学,企图给化学以力学的基础,以后发现此路不通,转而研究热力学的力学基础。1901年提出统计力学的一些基本理论,1902年-1904年间的三篇论文都属于这一领域。

1904年的论文认真探讨了统计力学所预测的涨落现象,发现能量涨落取决于玻尔兹曼常数。它不仅把这一结果用于力学体系和热现象,而且大胆地用于辐射现象,得出辐射能涨落的公式,从而导出维恩位移定律。涨落现象的研究,使他于1905年在辐射理论和分子运动论两方面同时做出重大突破。

1905年的奇迹

1905年,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奇迹。这一年他写了六篇论文,在3月到9月这半年中,利用在专利局每天八小时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在三个领域做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他发表了关于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这四篇重要论文。

1905年3月,爱因斯坦将自己认为正确无误的论文送给了德国《物理年报》编辑部。他腼腆的对编辑说:“如果您能在你们的年报中找到篇幅为我刊出这篇论文,我将感到很愉快。”这篇“被不好意思”送出的论文名叫《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

这篇论文把普朗克1900年提出的量子概念推广到光在空间中的传播情况,提出光量子说。认为:对于时间平均值,光表现为波动;而对于瞬时值,光则表现为粒子性。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即波粒二象性。

在这文章的结尾,他用光量子概念轻而易举的解释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推导出光电子的最大能量同入射光的频率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10年后才由密立根给予实验证实。1921年,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这一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才仅仅是开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光、热、电物理学的三个领域中齐头并进,一发不可收拾。1905年4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5月完成了《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这是两篇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的论文。爱因斯坦当时的目的是要通过观测由分子运动的涨落现象所产生的悬浮粒子的无规则运动,来测定分子的实际大小,以解决半个多世纪来科学界和哲学界争论不休的原子是否存在的问题。

三年后,法国物理学家佩兰以精密的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从而无可非议的证明了原子和分子的客观存在,这使最坚决反对原子论的德国化学家、唯能论的创始人奥斯特瓦尔德于1908年主动宣布:“原子说已经成为一种基础巩固的科学理论”。

1905年6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开创物理学新纪元的长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完整的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这是爱因斯坦10年酝酿和探索的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古典物理学的危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是近代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狭义相对论不但可以解释经典物理学所能解释的全部现象,还可以解释一些经典物理学所不能解释的物理现象,并且预言了不少新的效应。狭义相对论最重要的结论是质量守恒原理失去了独立性,他和能量守恒定律融合在一起,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他还有比较常讲到的钟慢尺缩、光速不变、光子的静止质量是零等等。而古典力学就成为了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时的一种极限情况。这样,力学和电磁学也就在运动学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1905年9月,爱因斯坦写了一篇短文《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作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质能相当性是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也为20世纪40年代实现的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开辟了道路。

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突破性成就,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前无古人”。即使他就此放弃物理学研究,即使他只完成了上述三方面成就的任何一方面,爱因斯坦都会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笔。爱因斯坦拨散了笼罩在“物理学晴空上的乌云”,迎来了物理学更加光辉灿烂的新纪元。

广义相对论的探索

狭义相对论建立后,爱因斯坦并不感到满足,力图把相对性原理的适用范围推广到非惯性系。他从伽利略发现的引力场中一切物体都具有同一加速度这一古老实验事实找到了突破口,于1907年提出了等效原理。在这一年,他的大学老师、著名几何学家闵可夫斯基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四维空间表示形式,为相对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用的数学工具,可惜爱因斯坦当时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

等效原理的发现,爱因斯坦认为是他一生最愉快的思索,但以后的工作却十分艰苦,并且走了很大的弯路。1911年,他分析了刚性转动圆盘,意识到引力场中欧氏几何并不严格有效。同时还发现洛伦茨变化不是普适的,等效原理只对无限小区域有效……。这时的爱因斯坦已经有了广义相对论的思想,但他还缺乏建立它所必需的数学基础。

1912年,爱因斯坦回到苏黎世母校工作。在他的同班同学、母校任数学教授的格罗斯曼帮助下,他在黎曼几何和张量分析中找到了建立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工具。经过一年的奋力合作,他们于1913年发表了重要论文《广义相对论纲要和引力理论》,提出了引力的度规场理论。这是首次把引力和度规结合起来,使黎曼几何获得实在的物理意义。

不过他们当时得到的引力场方程只对线性变换是协变的,还不具有广义相对论原理所要求的任意坐标变换下的协变性。这是由于爱因斯坦当时不熟悉张量运算,错误的认为,只要坚持守恒定律,就必须限制坐标系的选择,为了维护因果性,不得不放弃普遍协变的要求。

漫长艰难的探索

广义相对论建成后,爱因斯坦依然感到不满足,要把广义相对论再加以推广,使它不仅包括引力场,也包括电磁场。他认为这是相对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统一场论。

1925年以后,爱因斯坦全力以赴去探索统一场论。开头几年他非常乐观,以为胜利在望;后来发现困难重重,他认为现有的数学工具不够用;1928年以后转入纯数学的探索。他尝试着用各种方法,但都没有取得具有真正物理意义的结果。

1925年-1955年这30年中,除了关于量子力学的完备性问题、引力波以及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以外,爱因斯坦几乎把他全部的科学创造精力都用于统一场论的探索。

1937年,在两个助手合作下,他从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推导出运动方程,进一步揭示了空间——时间、物质、运动之间的统一性,这是广义相对论的重展,也是爱因斯坦在科学创造活动中所取得的最后一个重大成果。

在统一场理论方面,他始终没有成功,他从不气馁,每次都满怀信心底从头开始。由于他远离了当时物理学研究的主流,独自去进攻当时没有条件解决的难题,因此,同20年代的处境相反,他晚年在物理学界非常孤立。可是他依然无所畏惧,毫不动摇地走他自己所认定的道路,直到临终前一天,他还在病床上准备继续他的统一场理论的数学计算。

最伟大的科学家的风格

爱因斯坦因为在科学上的成就,获得了许多奖状以及名誉博士的授予证书。如果一般人就会把这些东西高高挂起。可是爱因斯坦把以上的东西,包括诺贝尔奖奖状一起乱七八糟地放在一个箱子里,看也不看一眼。英费尔德说他有时觉得爱因斯坦可能连诺贝尔奖是什么意义都不知道。据说他在得奖的那一天,脸上和平日一样平静,没有显出特别高兴或兴奋。

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在瑞士生活时,过的是穷学生的生活,他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有一碟意大利面条加上一点酱他就感到很满意。成名后,成为教授以及后来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移民美国,他是有条件过很好的物质享受的,但是他仍保留像穷学生那样简朴无华的生活。当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的高等科学研究所工作时,当局给了他相当的高薪—年薪一万六千美元,他却说:“这么多钱,是否可以给我少一点?给我三千美元就够了。”

爱因斯坦对自己的衣着也是不注意的,长年披着一件黑色皮上衣,不穿袜子,不结领带,裤子有时既没有绑皮带也没有吊带,他和人在黑板前讨论问题时,一面写黑板,一面要把那像要滑下的裤子用手拉住,这种情形是有些滑稽,而他的头发却留得长长的,不加修饰。这对当年“贵族学府”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来说是惊异的事,难怪他们要希望上帝叫他把头发剪掉。爱因斯坦是很节俭的人,他在计算的纸上是两面都写,而且他把许多寄给他的信的信封裁开,当作计算的草稿纸,不让它们在进了纸篓之前失掉可以再利用的价值。爱因斯坦在外出时经常坐二、三等车,平时只吃一些简单的食物。

1909年7月,爱因斯坦应邀到日内瓦,参加隆重的日内瓦大学三百五十周年校庆和纪念建校人加尔文的庆祝活动,并接受日内瓦大学颁发给他的荣誉博士学位。在庆祝活动的游行中,学校里的显要人物和中的大人物,都身穿燕尾服、头戴高礼帽,或者身穿中世纪式的锈金长袍,头戴平顶丝帽,而爱因斯坦却穿着一套平时上街穿的衣服,戴着一顶草帽。对这次庆祝活动所举办的盛大宴会,爱因斯坦很不以为然,他对坐在旁边的人说,“如果加尔文还活着,他会堆起一大堆柴禾,因为搞这样的铺张浪费的盛宴而把我们全都烧死。”爱因斯坦自己曾说过:“安逸和幸福,对我来说从来不是目的。我称这些基础为猪倌的理想……”。他甚至拒绝自己被安排在上流社会中,而居于与众不同的地位,对社会上对他的特殊照顾感到愤怒。

爱因斯坦是很珍惜时间的人,他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与宴会,他曾讽刺地说:“这是把时间喂给动物园。”他集中精神专心的钻研,他不希望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无意义的社交谈话上。他也不想听那些奉承和赞扬的话。他认为:“一个以伟大的创造性观念造福于全世界的人,不需要后人来赞扬。他的成就本身就已经给了他一个更高的报答。”1929年3月,为了躲避五十寿辰的庆祝活动,他在生日前几天,就秘密跑到柏林近郊的一个花匠的农舍里隐居起来。

作为物理学革命中的伟大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从来没有自认为是一个超人。他认识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过的道路的延伸,科学的新时代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合理发展,因此他总是抱着感激和敬仰的心情赞赏前人的贡献。在谈到相对论的创立时,他说:“相对论实在可以说是对麦克思韦和洛伦兹的伟大构思画了最后一笔,因为它力图把场物理学扩充到包括引力在内的一切现象。”爱因斯坦曾几次在信中对赞扬他的成就的朋友写道:“我完全知道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兴趣、专一、顽强工作,以及自我批评使我达到我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全人类命运的关注者

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也热爱人类。他没有因为埋头于科学研究而把自己置于社会之外,一直关心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并为之顽强、勇敢地战斗。他说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又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他自己正是这样去做的。

成功的秘诀

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问爱因斯坦关于他成功的秘决。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还是二十二岁的青年时,我已经发现了成功的公式。我可以把这公式的秘密告诉你,那就是A=X+Y+Z! 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说废话!这公式对我有用,我想对许多人也是一样有用。”

什么算权威期刊?

宗璞《秋韵》的主题思想:本文作者寻找,睹物释怀,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感受到生命的永恒,歌颂了生命的友情和美好。

原文:

秋韵

作者:宗璞

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得得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

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向每个毛孔渗进来。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直走到半山。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个陡台阶,眼前会出现大片金黄。

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是银杏罢。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基调。

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

也很寥落。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壮举,露出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

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可对我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

且待来年罢。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找到的。那就待来生罢,我说,大家一笑。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清晨照例地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温色彩。

这一天,秋山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小湖旁,忽然觉得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来到过这里。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

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

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叶,枫叶的红较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一层红毡。

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澄明的秋水。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一切,还有别的蕴藏。

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么?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司的味道。秋去冬来之时,意外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

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不要推却友爱,不要延迟欢乐,现在不悟,便永迷惑,在这里,一切都有了着落。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扩展资料:

赏析:

宗璞先生的《秋韵》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秋天绚烂多彩的画面,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秋天的喜爱,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有成绩的人生”的大彻大悟,对人生秋韵的洞见。

写红叶用“如火如荼”“火焰”等,写黄叶用“大片金黄”,这些色彩鲜艳的词语,让读者感悟到秋天的基调是丰富、幽静、热烈、收获和生机,写出“我”所追求的秋韵的标准。

作者屏弃繁沓,用简练的语言写出了秋的萧索气象,不甚茂密的黄栌,两片寥落的暗红,废墟残碑,断石横卧,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文中多次出现“寻”或“寻找”等词语。

启发读者领悟本文主题思想。作者寻找的是今生今世的积极的人生感悟,是人生的大彻大悟。不仅眼前的秋景是朦胧美丽的,还蕴藏着像美的秋景一样的美丽人生。

作者介绍:

宗璞,原名冯钟璞,出生于1928年7月,祖籍河南唐河,生在北京,是中国当代女作家,曾用笔名:任小哲、丰非。她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女儿,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

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后门》、《知音》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等。

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

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竟令人有如置身于《红楼梦》的语境之中。

宗璞对创作情有独钟,她说:“读是件乐事,写可是件苦事。不过苦乐也难截然分开。没有人写,读什么呢?下辈子选择职业,我还是要干这一行”。

渠长根主要经历

什么是权威期刊? 权威期刊没有固定的标准,不同的机构、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要求,但制定标准都有一个大致的原则,如国家权威学术期刊的原则是:

1.国家行业主管部委或全国行业学会主办的主要刊物。

2.刊物在同行读者中影响较大并具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

2.国家级学术期刊是指国家一级学会或者国家重点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

3.国家级权威学术期刊,必须是CSCD,CSSCI引文数据库中本学科领域名列前茅的期刊。

4.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已认定为国家级权威学术期刊。

有些行政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部门和单位,如对学术水平有更高要求,可在《国家权威学术期刊参考名录》所列期刊的范围内,选出部分权威性较高的学术期刊,作为本部门或单位认定的国家权威学术期刊,如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所列的权威期刊目录如下:

国内权威期刊

(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

1. 哲学研究

43. 物理学报

85.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 中国社会科学

44. 中国科学·B辑

86. 工程热物理学报

3. 中国法学

45. 化学学报

87.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4. 法学研究

46. 地理学报

88. 原子能科学技术

5. 民族研究

47. 地质学报

89. 力学学报

6. 求是

48. 地质科学

90. 机械工程学报

7. 国际问题研究

49. 地质论评

91. 仪器仪表学报

8. 人民日报·理论版

50. 天文学报

92. 中国农业科学

9. 光明日报·理论版

51. 气象学报

93. 作物学报

10. 自然辩证法通讯

52. 海洋学报

94. 土壤学报

11. 马克思主义研究

53. 海洋科学

95. 园艺学报

12. 中国语文

54. 空间科学学报

96. 畜牧兽医学报

13. 文学评论

55. 地球物理学报

. 植物病理学报

14. 文学遗产

56.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98. 林业科学

15. 文艺研究

57. 古生物学报

99. 植物保护学报

16. 外国文学评论

58. 动物学报

100. 水产学报

17. 外语教学与研究

59. 植物学报

101. 农业工程学报

18. 中国翻译

60. 动物分类学报

102.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19. 中国音乐学

61. 植物分类学报

103. 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20. 音乐研究

62. 昆虫学报

104. 中华放射学杂

21. 美术

63. 遗传学报

105. 营养学报

22. 美术史论

64. 生理学报

106. 解剖学报

23. 历史研究

65. 微生物学报

107. 中华病理学杂志

24. 中国史研究

66. 生物工程学报

108. 中华医学杂志

25. 近代史研究

67. 实验生物学报

109. 中华内科杂志

26. 世界历史

68. 导航学报

110.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27. 考古学报

69. 环境科学学报

111. 中华外科杂志

28. 中国图书馆学报

70. 系统科学与数学

112. 中华妇产科杂志

29. 教育研究

71.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113. 中华儿科杂志

30. 心理学报

72. 煤炭学报

114. 中华耳鼻喉科杂志

31. 体育科学

73. 石油学报

115. 中华眼科杂志

32. 经济研究

74. 测绘学报

116. 中华皮肤科杂志

33. 经济科学

75. 化工学报

117.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34. 中国经济史研究

76. 建筑学报

118. 中国医药学报

35. 世界经济

77. 水利学报

119. 中医杂志

36. 数学学报

78. 土木工程学报

120. 中西医结合杂志

37. 中国科学·A辑

79. 铁道学报

121. 中国针灸

38. 数学年刊·A 辑(B辑)

80. 金属学报

122. 中国骨伤

39. 数学进展

81. 硅酸盐学报

123. 药学学报

40. 科学通报

82. 自动化学报

124. 中国药理学报

41. 计算数学

83. 电子学报

42. 计算机学报

84. 半导体学报

秦始皇兵马俑怎么发现的?

渠长根

渠长根,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兼党总支副书记,历史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浙江理工大学国家精品共享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负责人,省级精品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负责人,浙江现代革命历史文化研究基地主任,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梯队成员,浙江省当代国际问题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基地负责人。

中文名:渠长根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南确山

出生日期:1964年11月

职业:教师

代表作品:《功罪千秋——花园口研究》、《日本侵华思想理论探源》等

任职: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职称:教授

人物生平

1964年11月出生,河南确山人,1986毕业于郑州大学政治系,获法学学士;1991-1994年,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读硕士,获法学硕士;2000-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读博士,获历史学博士。1994-2004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任教。2003年,破格晋升为历史学教授。2004.08~至今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2006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2008年入选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学术成就

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抗日战争史,同时涉猎东亚关系史和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先后在《社会科学》《军事历史研究》《百年潮》等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功罪千秋——花园口研究》、《日本侵华思想理论探源》等,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曾接受CCTV、凤凰卫视中文台、杭州电视台、浙江日报、北京日报、《三联生活周刊》等知名媒体的访。

学术兼职

浙江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研究会会长

浙江省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会会长

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分会会长

浙江省党史学会副会长

浙江省当代国际问题研究会副会长

浙江省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浙江省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浙江省研究生政治理论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

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理事

浙江现代革命历史文化研究基地主任

浙江省高师培训中心访问学者指导教师

浙江省图书馆客座教授

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负责人

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基地负责人

主讲课程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等

博士生:《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本科生:《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东亚关系(中日韩)讲座》和《西湖文化漫谈》等

主要研究方向

方向1: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方向2:东亚关系与中国抗日战争研究

获奖情况

1.成人高校课堂教学最佳化调控问题研究(项目),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第1,1999年。

2.专著《自我教育论》,2002年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3.专著《功罪千秋——花园口研究》,2004年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4.《潜在课程与农林院校人才成长问题研究》,2004年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5.省优秀青年教师。1998年,省教育厅省总工会。

6.浙江理工大学学术拔尖人才,2005年。

7.浙江省人事厅“151人才”工程梯队人员,2006年。

8.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浙江理工大学,2007年、2010年。

9.浙江省教育厅“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8年。

10.浙江理工大学校级教学名师,2009年。

11.指导《浙江省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实证研究》团队,获得2009年度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省级二等奖。

12.日本侵华思想理论探源(专著),浙江省高校可研究成果奖三等奖,2009年。

13.浙江航空史志,浙江省高校可研究成果奖三等奖,2011年。

14.《历史与社会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出版论著

1.《九十年代·青年特点·教育对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参编。

2.《党的领导学》,红旗出版社1993年版,参编。

3.《中学德育理论与实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参编。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红旗出版社1994年版,参编。

5.《经济法教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参编。

6.《司法道德教程》,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副主编。

7.《当时世界政治与经济.,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009版、2011版,参编。

8.《自我教育论》,气象出版社1998年版,专著。

9.《功罪千秋——花园口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专著。

10.《日本侵华思想理论探源》,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专著。

11.《笕桥中央航空史话》,言实出版社2009年版,专著。

12.《浙江航空史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专著。

13.《伟大的历程,辉煌的成就——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文集,主编。

14.《发现的魅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优秀成果撷英(2009)》,主编,线装书局2010年版。

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若干问题研究,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文集,主编。

16.《发现的魅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优秀成果撷英(2010)》,文集,主编,线装书局2011年版

17.《民国杭州航空史》,杭州出版社2012年出版。

18.《红色名人印迹》,党史出版社2014年出版。

19、《红色文化概论》红旗出版社2017年出版。

科研项目

1.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传统人格思想与人格思想研究,0.5万,1998.10~1999.10,排名1

2.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红色旅游开发战略研究,0.8万,2004.10~2006.10,排名1

3.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河南省人才流动法制化管理问题研究,0.5万,2003.05~2004.05,排名1

4.河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抗日战争与日本侵华思想研究,2万,2002.01~2004.01,排名1

5.浙江省社科联科普课题,笕桥中央航校史话,0.4万,2006.05~2007.05,排名1

6.浙江省历史文化工程项目,浙江航空史,2万,2007.07~2009.07,排名1

7.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脉络和基本规律研究,2万,2006.07~2008.07,排名1

8.浙江省级精品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5万,2009.10~2012.10,排名1

9.国家精品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0万,2006.10~2011.10,排名2

10.浙江省历史文化工程项目,浙江妇女发展史,10万,2007.10~2009.10,排名2

11.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文本视角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2011-2015,排名1。

12.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精彩多媒体课件”,4万,2010.3~2012.2,排名1。

13.杭州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民国杭州研究专项),民国杭州航空史,1.5万,2010~2011,排名1。

发表论文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德育为经济建设的历史回顾,思想·理论·教育1994.8。

2.高校德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设想,学习与实践1994.8。

3.唐代传统婚姻道德裂变溯源,社会科学1994.4。

4.漫谈婚姻家庭道德,大连日报1994-8-10。

5.教育奖励必须坚持八项原则,广东继续教育1995.1。

6.大学生租房心态剖析,学校思想教育1995.3。

7.还能做君子吗?对中国传统人格理想的新思考,学习论坛1996.1。

8.论“德主刑辅”及其影响,求是学刊19.3。

9.论孟子的自我教育思想,教育探索19.3。

10.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高校贫困生面面观,市场经济导报19.6。

11.贫困生扶助应立法,中国改革1998.2。

12.论自我教育与人的需要理论,中州学刊19增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1998.3)全文复印转载。

13.人格学说:心理学与人生哲学之比较研究,探索1999.6。

14.成人高校素质教育之我见,北京成人教育1999.9。

15.多维解读人格范畴,社会科学1999.10。

16.档案——走出楼阁为发展,文明与宣传2002.11。

17.论中原崛起的精神力量,河南日报2004-7-9。

1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研究的新视角:文本及其叙述模式研究,教学与研究2007.2,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2007.5。

19.《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文本传播30年,思想理论教育2008.11。

20.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另一视角,1/2,学习论坛2009.4。

2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想理论教育2010.3。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10.5全文复印转载。

22、《宣传思想工作要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贡献》,央视网复兴评论第4093期2018年08月27日。

23、《革命文化是奋力实现民族复兴的持久动力》,光明网-理论频道2018-09-10。

24、《宣传思想工作要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中国青年网2018-09-11。

25、《讲好中国***治国理政的故事》,求是网2018-09-18。

(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1.阻敌自卫,功过任评说——1938年花园口研究概览,军事历史研究2003.2。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3.10)全文复印转载。

2.谁最先公布了1938年花园口决堤的消息,民国档案2003.2。

3.炸堤还是掘堤——1938年花园口决堤史实考,历史教学问题2003.3。

4.1938年花园口决堤因素分析,中州学刊2003.3。

5.花园口真相披露经过,百年潮2003.5。《香港商报》全文连载。

6.筑堤阻敌,以黄制敌——论1938-1945年间中国在黄泛区的抗战策略,军事历史研究2004.3。

7.1938年花园口决堤的决策过程述论,江海学刊2005.3。光明日报2005-6-14论点摘要。

8.豫东黄泛区的抗战,中州学刊2005.4。

9.抗战期间国民在黄泛区的整合与国家调度——以豫东地区为例,军事历史研究2007.1。

10.南京时期浙江防空事业发展概要,军事历史研究2011.1。

(三)东亚关系史研究

1.近代天皇制:日本发动对外战争的罪魁,南都学坛2002.3。

2.战后日本战争史观右倾化及原因论析,郑州大学学报2002.3。

3.冈村宁次的侵华思想述略,天中学刊2002.3。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2.9)全文复印转载。

4.日本政治右倾化加剧原因,国际观察2001.4。

5.论19世纪后半叶日本对华政策渐变的思想根源,江海学刊2006.6。

6.东亚关系需坦诚,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7-29,第16版

专著教材

1.司法道德教程,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教材,副主编。

2.形势与政策,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年版,教材,主编。

3.自我教育论,气象出版社1998年版,专著。

4.功罪千秋——花园口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专著。

5.日本侵华思想理论探源,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专著。

6.笕桥中央航空史话,言实出版社2009年版,专著。

7.浙江航空史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专著。

8.伟大的历程,辉煌的成就——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文集,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若干问题研究,文集,主编,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10.发现的魅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优秀成果撷英(2009),文集,主编,线装书局2010年版。

作品简介

《日本侵华思想理论探源》

《日本侵华思想理论探源》反映了近代日本向中国侵略扩张的思想轨迹、精神指导和理论背景,揭示了日本侵华的隐性结构和意识形态。

一、内容简介:

《日本侵华思想理论探源》以独到的视角和出发点,以代表人物为核心,深入挖掘、缜密剖析.梳理出存在于日本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界、军界、政界和财界等的侵华思想理论,让我们看到了日本侵华中的另一个更为隐蔽的层面。因此《日本侵华思想理论探源》的研究课题不仅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学术意义,对于开拓、发展良好的中日关系,也不无启迪。

二、图书前沿:

日本侵华思想理论是与日本侵华历史过程紧密相连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层面。它反映了近代日本向中国侵略扩张的思想轨迹、精神指导和理论背景,揭示了日本侵华的隐性结构和意识形态。研究日本侵华思想理论主要是系统回答日本侵华的三个基本问题之一“为什么”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回答“是什么”和“怎么办”的重要依托和必然深化、拓展,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学术意义。当然,对于开拓、发展良好的中日关系,也不无启迪。

长根同志开始涉猎日本侵华思想理论问题已经有差不多七八年的时间了。记得他最早触及这一研究课题还是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作为导师,指导他确定学位论文的选题和未来长期从事学术研究的战略定位,热情地建议他从日本侵华思想理论问题深入下去。在经过多次商讨之后,他最终摆脱了犹豫,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作了一系列的准备,甚至还草拟了学位论文的写作大纲。但是,由于其他多方面的原因,在与校内外多位同行专家沟通之后,他暂时放弃了这个选择,主要是考虑到对他而言还有更合适的选择。但是,在准备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兴趣却始终没有被淡忘,以至于在博士毕业之后的数年间,他一直坚持着,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专题研究,并从对日本侵华历史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各界头面人物的个案研究中坚定了当初的选择和志趣。

三、精彩书摘:

二、学术良知的呼唤与中日双边关系的激荡

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唯一学术专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抗日战争研究》对研究日本侵华问题的学术动态的把握是全景式的、权威性的。该刊从1999年第1期开始,差不多每年都发表《一年来抗日战争研究述评》,对国内抗日战争问题的研究作一次全面的回顾和展望,此间不断强调指出:日本侵华思想理论研究仍然是一个空白点。2000年《近代史研究》编辑部出版了《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在总结我国各近代专门史研究状况时,也指出日本侵华思想理论研究是一个急需加强的领域。进人新世纪之后,检索国内学者对于日本侵华思想理论问题的研究,成果仍是凤毛麟角。

中国日本侵华问题研究权威人士以及众多的知名专家学者也都在不同场合指出了史学研究的这一缺陷。应该说,这是我国学术职责和使命的扩展与回升,是学术眼光和领域的展拓和深化。如:“中外学者对于日本侵华暴行曾进行过揭露,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日本官僚、政客、军阀、财阀们制造的侵华‘理论’进行揭批并不多。若不将这些侵略理论深入地加以揭批,日本社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对过去的侵略罪责作深刻的反省和认识,甚至在新的形势下还会演化为新的对外侵略战争。”①“在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国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侵略理论。

《笕桥中央航校史话》

《笕桥中央航校史话》是一部专门记述民国时代声名卓著、功勋超群的中央航空学校的发生、发展历史的专著。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诸如航空业发展态势、中央航校的教育与管理制度、航空英雄、重要***及其航空思想、战火中的考验、各个分校、旧址遗迹等等,较为全面翔实地梳理、叙述了位于杭州笕桥的中央航空学校的成长、发展史。

全书图文并茂,分为8个章目,计有23万字,文末附有大事记、征引文献、笕桥中央航校第一期学员名录等。是目前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央航校历史的学术作品。

《红色文化概论》

《红色文化概论》教材由红旗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据悉是国内第一本通论性的红色文化教材。

电视节目

浙江卫视电视理论节目《中国***为什么能》第二季《红船》渠长根教授以特邀嘉宾的身份参与录制

浙江卫视电视理论节目“中国***为什么能”第三季《激荡——改革开放40年的浙江实践》走进嘉兴,渠长根教授以特邀嘉宾的身份参与录制。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的SCI影响因子多少

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过程是:

一号坑的发现,缘于14年3月,兵马俑面世,当时下和村农在村南打井,井口刚好开在一号坑的东南角。

二号坑则是考古工作者经过钻探的科学发现。16年4—5月间,考古队在一号坑的东端北侧有目的的钻探工作中,于4月23日又发现了一个有兵马俑的坑。

三号坑的发现,同二号坑一样,是考古队经过钻探的结果。继一、二号兵马俑坑之后,16年5月11日,又在一号坑西端北侧25米处,钻探发现了一个陪葬坑,根据发现的先后,编号为三号坑。

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据推测是因为秦末农民起义等原因未建成。

扩展资料:

兵马俑从身份上区分,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军吏又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别。一般士兵不戴冠,而军吏戴冠,普通军吏的冠与将军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铠甲也有区别。

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骑兵、车兵三类。根据实战需要,不同兵种的武士装备各异。

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

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都有不同之处。

秦俑丰富而生动地塑造了多种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风格浑厚、洗练,富于感人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古代塑造艺术臻于成熟的标志。

它既继承了战国以来中国的陶塑传统,又为唐代塑造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宝”。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兵马俑

Impact Factor 0.88 2014年影响因子 0.88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in China是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和出版、德国Springer公司海外发行的Frontiers in China系列英文学术期刊之一,以网络版和印刷版两种形式出版,于2007年1月创刊,季刊。《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编辑部设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高炜教授担任主编。涉及领域包括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球生物学、地息学、地球技术科学、气候遥感等,特别关注地球科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聚焦于一些蓬勃发展的领域。得到中国地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国家气象局、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合支持。本刊已被INSPEC和SCOPUS等收录。2010年11月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2年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